(共50张PPT)
《古诗三首》
《从军行》
任务一: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读诗歌,画节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结合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结合时代背景
读诗歌,画节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字少伯,擅长写七言绝句,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任务二:识字里行间的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句描绘了什么画面?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补充资料
玉门关历来都是军事重地,但在诗歌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现实中边关哨卡的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唐代崇尚武力,很多文人都投笔从戎,希望通过求取军功来走上仕途,玉门关则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成了文人心目中象征着边关的符号。诗人多借“玉门关”来抒发自己对故乡、边塞、安定和漂泊等的感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假如你就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任务三:品字里行间的情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朗读后两行,体会情感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3、4句话的意思。 ★
能说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环境艰苦 边地荒凉
战争残酷 时间漫长
保家卫国的决心
朗读后两行,体会情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朗读后两行,体会情感
任务四:声情并茂的诵读吧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背诵诗歌,感受情感。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从
军
行
不畏艰险
誓死卫国
杀敌报国
豪情壮志
边塞景物
雄浑苍茫
黄沙 百战
不破 终不还
课文结构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任务一: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读诗歌,学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认读和理解红色字。
多音字
读诗歌,学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诗歌,学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点名时间,在秋日黎明时分。
出篱门:点名地点,走出篱门。
迎凉有感:作者想到什么,内心无限感慨。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其作品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
想到了什么?
任务二:识字里行间的意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指黄河。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暴政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
“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
“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任务三:品字里行间的情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泪尽”表现了在金通知地区的移民百姓期盼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
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任务一: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读诗歌,学生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听说。
官军:朝廷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指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听闻官军收复了失地。
作者是什么心情?
任务二:识字里行间的意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请注意这三个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衣服、衣衫。
妻子和孩子。
身在蜀地时忽然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指春天。
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1.谁和谁作伴?
2.作者已经返乡了吗?
任务三:品字里行间的情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表现在哪里?
返乡的迫切之情
任务四: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两首古诗,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泪
谁人之泪,为何而流,诗人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本诗中的“泪”是谁的泪?为何而流泪?诗人内心什么感受?
诗的前两行还写到了黄河和华山,仅仅是写山河的壮美吗?
诗人只是在写遗民之悲、国家之悲吗?在失望与希望之中沉浮挣扎的,还有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杜甫之泪,缘何而落?明明大喜,为什么会“涕泪”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安史之乱”是唐朝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得岌岌可危,也使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杜甫也因此离开洛阳。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属地的杜甫听问这一消息不仅欣喜若狂,写下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哪里还可以读出诗人的喜悦?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爱国爱民
为谁喜为谁狂?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首诗,一首写亡国之悲,一首写返乡之喜,但都体现了诗人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一份爱国爱民的情。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均“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夙求”,这种强烈的家国责任感绵延千年,根植在每一代读书人的骨子里。
任务五:声情并茂的诵读吧
背诵诗歌,感受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