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时名称 第六课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是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内容。从教材整体看,本框承接第五课内容让学生全面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同时,也为第七课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阐述做好铺垫,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政治制度与法治建设的内在联系。 通过本框学习,学生能够领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价值,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的要求。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看: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我国的民族概况、民族政策、我国政治制度的架构有了一定了解,这为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政治制度知识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在知识迁移和整合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将已学知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有机结合。 从能力水平看: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政治现象和理论问题,其分析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 从情感态度看: 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涉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部分学生可能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应对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设计情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在实践中维护好新型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科学精神: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历史、国情和民族特点,深入分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法治意识:了解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民族事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如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形成性评价 提问与讨论: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举例恰当性。 小组活动:合作参与度、展示清晰度。 2.实践性评价: 撰写短文“如果我是自治区的一名人大代表,我会提出哪些促进民族团结的建议?综合考虑建议的可行性、创新性、价值观导向。
作业设计 1.拓展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实践作业: 参观呼伦贝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呼伦贝尔民族历史博物馆。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名称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视频播放结束后,交流自己感受和思考。 播放视频:内蒙古影像方志《遇见草原丝绸之路》视频一。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民族团结之路。沿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寻它如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①历史情景带入,激发兴趣; ②引出话题,为后续探讨做好铺垫。 3分钟
新课讲授 展示思维导图 展示核心知识 要求学生课前使用导学案,对本节课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①培养自主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自觉性。 ②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基本认知。 5分钟
各小组议学讨论,结合草原丝绸之路的相关材料提炼、归纳、汇总,同时分享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个人感悟,进一步深化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总议题: 草原丝路与北疆新篇--如何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议题1 历史纽带: 为何说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师出示资料: 草原丝绸之路的见证(例如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等图片)引导学生尝试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引导其在讨论过程中引用视频案例或所学知识支撑观点,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知识总结】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民族格局最重要的特点及其表现 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 表现: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多元);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一体)。 2.各民族贡献 疆域----共同开拓 历史----共同书写 文化----共同创造 精神----共同培育 3.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①构建知识体系。 ②深化知识理解,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 ③增强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7分钟
阅读材料,分类整理:运用视频材料、借助思维导图,汇报梳理内蒙古发展脉络,剖析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内蒙古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分享学习小组的研究发现与思考中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议题2: 制度密码:民族区域自治为何适合中国国情? 播放《遇见草原丝绸之路》视频二,内蒙古发展成就相关材料。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自远古以来,在这片广袤的大陆上,一条条地理通道不断生长、蔓延。她们连接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沟通了多样的文明,最终孕育、形成了一条历史久远、路线极长、价值巨大的文化路线——草原丝绸之路。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久的未来。正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岁月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融合,中西方及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华大地的繁荣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不竭的动力。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到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各民族文化通过北方地区的草原地带,开始了最早的接触,逐渐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视频材料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 (3)此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其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4)阐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作用的路径?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的回答,纠正、补充。 【知识总结】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原因:历史传统,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关系 (3)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不包括民族乡)。 (4)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5)自治权。 (6)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 ①保证民族自治 ②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全稳定 ③增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①抽象理论具象化,通过结合历史实和地理路线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②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增强认同感和制度自信。 15分钟
观看视频,依据教材,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正确理解,处理好我国宗教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修课。 议题3: 法治保障:我国宗教政策如何促进团结与发展? 出示视频材料: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大融合》 思考:如何理解处理好我国宗教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修课。 【知识总结】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分钟
课堂检测 实践拓展 拓展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0分钟
板书设计 格局 制度 我国宗教中国化
教学反思 与改进 设计特色: 以“实证历史+情感体验”双路径,将历史叙事转化为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鲜活载体。 成功之处: 1.对教材内容优化重组,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结论。 2.增强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来主动获取知识,效果要好于传统直接讲授。 3.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具象化。 改进: 1.熟悉内容,依据学习目标把握教学节奏,预设生成学会弹性处理。 2.针对学情,给学生预留更多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有条件提前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或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3.优化小组构成,准确掌握小组学习差异。 4.注意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和可视化,已达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目的。 5.组织学生探究并不完善,探究问题设计水平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