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学成就: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主要作品:
《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等。
创作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教育家认为“对智力不同的孩子要施行不同程度的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根据情况创作了《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预测2155年的教育程序,使其联想真正实行该教育模式的结果。
背景资料:
常见的科幻小说往往是立足于现实,想象未来,本文却反其道而行之,立足于未来,反观现实,将读者非常熟悉的纸质书、学校教育,作为文中孩子想象和听说的对象,却将实际上是创作当时想象出来的“电子书”“机器老师”写得真实而“日常”作为小说,本文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在不断的“生疑—答疑—思索”中层层推进。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认识注音的词语
憎恶:憎恨、厌恶的意思,注意这个词语的读法。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的意思。屑xiè
词语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考:
思考1: 本文的作者是谁?
解答1:本文作者是艾萨克·阿西莫夫。
思考2: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是什么?
解答2:故事设定在未来,具体为2155年5月17日这一天,通过对比过去与未来的学习方式,展现了作者对教育发展的思考。
思考3:教学视察员对玛琪的学习情况有何评价?
解答3:教学视察员认为玛琪的学习情况令人满意,他将机器老师的地理部分调慢以适应玛琪的水平,并鼓励了她。
未来学习方式 今天学习方式
不能和同学讨论,无法互相帮助 可以互相讨论、帮助
机器人老师 真人
每个人学习内容和进度不全一样 一个班的学习内容和进度一样
在家里学习 到学校学习
快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绘的未来上学方式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完成填表。
玛琪喜欢未来的学习方式吗?找到相关语句。
答:不喜欢 “玛琪失望极了,她本来希望他把这个机器老师拿走。他们有一次就把托米的老师搬走了将近一个月之久,因为历史那部分的装置完全显示不出图像来了。”
句子赏析
1.今天,托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
“真正”一词,写出了在2155年看今天,本来普通的事也变得不普通,体现了科幻的色彩。
2.书页已经发黄,皱皱巴巴的...他们读到的字全都静止不动...
与其说是站在2155年写现在,还不如说是站在现在写2155年,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句子赏析
3.玛琪叹了口气,去上课了。
作为现在的学生,总幻想着有一天像疫情期间一样用手机电脑平板上网课,自由,殊不知未来的玛琪却极其不喜欢这种学校方式。
4....附近所有的孩子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
这一句写出未来人对当时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喜欢,从侧面告诫现在的孩子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不要好高骛远。
句子赏析
5.当然, 他们有个老师, 可不是我们这样的老师。是个真人!
指机器人老师
6."一个真人 ?真人怎么回事老师呢?"
怀疑
前后照应
玛琪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
玛琪想,在过去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她想,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通过两种不同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足与珍惜。
前后照应的写法突出了文章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点评:
习题1:
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相比,未来的学校的不同之处体现在 。 (B,C) (多选)
A、
所有的孩子都到一个学校里上学
B、
在荧光屏上看字,顺序移动
C、
机器老师给学生们做测验
D、
老师是真人
习题2:
玛琪羡慕爷爷的爷爷还是小孩子时候的学校,原因有(A,B,C,D,F)(多选)
A、
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
B、
孩子们一起上学放学
C、
同龄人学习同样的课程
D、
做作业时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可以一起讨论
E、
孩子们可以一起做游戏
F、
老师是真人
习题3:
玛琪上学的方式和现在的不同之处有(A,B,D)(多选)
A、
在屏幕上读书
B、
老师是机器人
C、
把芯片植入大脑中
D、
视察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调整机器人老师的教学进度
E、
用存储器储备知识
习题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古文都选自《列子·汤问》,“孔子不能决也”中的“决”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的主要特点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
C、《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一篇科幻小说。
D、《三门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之 一。
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托米和玛琪围绕一本纸质书展开的对话,对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的上学方式进行了对比描述。作者站在未来(2155年)的角度描写生活,用未来人对现代人的羡慕和向往来揭示机器对人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为机器的发展确立了一个新的原则――机器不能在所有方面都取代人。也表达了作者对机器取代人、将人压扁的状况的忧虑和反抗。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