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41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共4分)
晚秋的澄 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 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高粱时时摇(yè) 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diāo) 敝的颜色。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酷冬(kù) 散步(sǎn) 信服(fú) 散(sàn)落 水泡(pào)
B.嫩芽(nèng) 铺着(pū) 很累(lèi) 熬(áo) 果实累累(léi)
C.分歧(qí) 还小(huán) 拆散(chāi) 蹲(dūn) 勉强(qiǎng)
D.一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lín) 鱼塘(táng) 稳(wěn) 强(qiáng)壮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藤椅 消耗 暴怒 豪无生意
B.洗刷 罪状 凝望 忘下断语
C.和谐 悲楚 辩诉 提心掉胆
D.冤枉 红绫 安详 性情忧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主动向老师请教,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B.抱怨话、牢骚话都是心里话,换个角度看一看,不少都是群众的真心愿望,关键是是否有开门纳谏的勇气和洗耳恭听的胸怀。
C.中央纪委正采取多种举措,狠抓“五一”前后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
D.经过努力,我终于把这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中“香气”“我”为名词。
B.“当你沐浴后”中“沐浴”是动词“后”是方位词。
C.“湿发披在两肩”中“两肩”是名词。
D.“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中“祷告”是名词。
6.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2分)( )
A.“朗读者”等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们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造成的。
B.今年一月,杭州火车站自动售票系统正式启用,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C.随着春天的步伐逐渐临近,使我再也坐不住了,下定决心要去西湖边走一走。
D.进入文澜三个多月了,每日的晨跑,让同学们的体能运动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7.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8.下列关于本单元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莫怀戚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B.冰心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繁星》《春水》等。
C.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白鹿原》《病隙碎笔》等。
D.刘义庆组织编写了《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到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共5分)
(1)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默写《次北固山下》的前四句。
, 。
, 。
10.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都是古代用来表示尊敬的称谓,你知道具体所指吗?
(1)尊君在不 尊君:
(2)待君久不至 君:
(3)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
(2).古代还有一些尊称,你能写出两个来吗?
(3).客人问元方的父亲在不在家,元方直接回答“已去”行不行?为什么还要加上“待君久不至”一句? 。
(4).文中有一个词可以作为“文眼”,暗示了主题,这个词是: 。
(5).从本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
11、综合性学习(共8分)
班级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全班同学分为《论语》、唐诗、成语等不同的小组,阅读、收集、整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和经典论述……请你展示你收集的有关交友的名言。
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根据意思写与交友有关的成语。
示例: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情同手足)
(3)给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拟一条语句对称的宣传标语。
(4)从以下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朱光潜《论交友》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斯托贝
二、阅读理解(共29分)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3分)
读碑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细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作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的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文章大半部分写作者“读”的两座碑,他分别“读”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竞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
(3).作者“读碑”,最后读懂了哪些内容?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6分)
红鸡蛋
刘成龙
①窗外,呼的北风裹着雪花漫天飞扬,窗内熊熊的灶火烘着棉被暖气洋洋。回到乡下老家,我重温拥被烤火的乡村生活,与父母拉着家常,沉浸在温暖如夏的气氛中。
②突然,“笃笃笃”的敲门声响起,母亲起身开门,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伸进头来,继而扬起红扑扑的苹果脸,甜甜地喊:“福奶奶,给您送红鸡蛋哩。”我一看,小姑娘胳膊肘里挎着一只竹篮子,满满地装着鲜红鲜红的鸡蛋,一脸温甜的笑容。母亲招呼着:“杉妹子,快进来烤烤火。”被称为杉妹子的小姑娘又是甜甜一笑:“不啦,我还要去送蛋哩。”说着,侧身带上门,迈着欢快的步子踏雪而去。母亲对我说:“杉妹子的嫂嫂生了个小宝宝,送蛋哩。”
③老家这个风俗,依然未改啊。
④自女儿肚子初腆,娘家就张罗着把鸡蛋腌在坛子里,浸着盐,浸着八角五香,还浸着鲜红的朱丹,严严密密地腌半年。出坛之后,鸡蛋红红艳艳,剥了红壳,那红清清亮亮地渗在蛋白里,咸里带着微微香气,粉里带着隐隐酸味,看看闻闻,就叫人生津舌动,吃时细口咬,舌尖舔,舍不得一口呑下去。偷懒的岳母娘常常省了腌制这一环节,把鸡蛋煮熟,蛋壳上涂些红墨水,红倒是很红,那味道就差远了。讲面子的娘家一般都不偷懒,都精心地腌红鸡蛋。到了打三朝酒那天,岳母娘就让小舅子挑着红皮竹箩,欢天喜地送到女婿家去。宴席开到红辣椒炒杂碎下饭时分,就将红鸡蛋盛在红盘子里,挨桌端上,嘴馋的当下剥了慢慢品,顾家的就兜在袋里,留给家里人尝味。
⑤宴席之后,就一家一家地送,全村一户也不漏。这次,杉妹子送到我家的鸡蛋就是精心腺过的,有点粉,有点酸,有点香,有点甜,咸淡适口,不老不嫩,还有一点麻辣味,腌的功夫十分到家。母亲将它切成几小块,我们小口小口地咬,诸般味道留在唇齿间,好久好久了,余味还在舌上。
⑥小时候,我也多次送过红鸡蛋。那次,侄子出生,母亲叫我去送红鸡蛋。母亲早就把院子里的人家数了。我却问:“晒簟丘那户送吗?”晒簟丘那户是莲嫂,她与母亲曾骂过架,一直结仇没搭话。见我问,母亲头也没抬地说:“送。”我又问:“亭子端头那家送吗?”亭子端头那家叫英婶,她家的菜园子与我家的菜园子接壤,有次挖土,英婶向我家这边多挖了两锄,母亲不让,反过来向她家多挖了两锄,两人狠闹了一回,因此我才问送不送。母亲说:“告诉你了嘛,都送。”在乡下,田埂接连田埂,屋檐搭着屋檐,磕磕碰碰的事情不少,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也蛮多,吵起架来,有时锣鼓铙钹一齐响。可是在喜事降临的时候,谁都忘了恩仇,谁都忘了纠葛,而把自己的每一份喜悦都送给每家每户分享。其实,又何止是喜悦呢。在乡村,一家有难、有苦、有悲,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曾经有过什么是非,有过什么恩怨,都搁在一边,尽各自的一份力帮忙。
⑦记得有一次,我在水塘边玩,高兴过了头,不小心一脚掉了下去,小伙伴们全都傻了眼。晒簟丘的莲嫂正在田里锄地,听到“扑通”一声响,扔了锄头,没命地跑来,她一个女人家,从不识水性,前脚还没稳,却直往水里扑,呛了好几口水,终于把我拉了上来。现在想来,那正是莲嫂天性中的那一份善良,母亲叫我送那份红鸡蛋,也许是为了回报,也许是同一村人的同一种苦乐,哪会斤斤计较陈芝麻烂谷子的恩怨呢?
⑧这就是乡情浓郁的乡村,这就是纯朴厚道的乡亲。
⑨在外面奔波,尝过了许多炎凉世态,回到乡村,才真切地觉得乡亲们有一颗至真至纯而透明澄澈的心。
⑩此次,我带着妻子孩子回家,外面是呼呼的北风,风中夹雪,我烤着火,吃着杉妹子送来的红鸡蛋, 身上与心中都热热乎乎的。身上,我已烤着炭火取暖;心中呢,我凭依老家充满浓浓乡情的老风俗取暖。
(1).课文内容及常识填空。
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文章的线索是 。文章是用第 人称写的;文题中“鸡蛋”的“鸡”的第六画的笔画名称是 。
(2).文章第③写道:“老家这个风俗,依然未改啊。”句子中“风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个风俗在文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风俗的具体内容: 。
现实意义: 。
(3).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一句“身上,我已烤着炭火取暖;心中呢,我凭依老家充满浓浓乡情的老风俗取暖。”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三、作文(共50分)
14.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值得珍藏,请以“珍藏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使用行文线索
(2)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1). chéng (2). wǎn(3). 曳(4). 凋
2.D
3.D
4.A
5.A
6.B
7.A
8.A
9. (1). (1)枯藤老树昏鸦(2). 古道西风瘦马(3). (2)峨眉山月半轮秋(4). 影入平羌江水流(5). (3)正是江南好风景(6). 落花时节又逢君(7). (4)客路青山外(8). 行舟绿水前(9). 潮平两岸阔(10). 风正一帆悬
10. 1. (1)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2)君:古代尊称对方,相当于“您”(3)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2. 如“令尊”“令堂”等。3. 不行。加上这一句既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又回答了不在的原因。4. 信5. 如“人要守信”“人无信而不立”。(有道理即可)11. (1).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 (2)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一见如故)(3). (3)交好朋友,做正派人(4). (4)示例:①交友能促进我们为人处世的能力。②友谊不可或缺,友谊能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③真诚的友谊比财富更重要,我们要珍惜真友谊。
二、阅读理解
12.1. 前者:“读"到了外形(庄严、雄伟、壮观、此碑丰哉)、题词和碑文;怦然心动,体会弥深。
后者:读到了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震撼。2. (1)过渡或承上启下。(2)相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来说,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所反映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点(一个旅所牺牲的烈士),但由点及面,可以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3. 他读出了烈士的悲壮,读出了我们的使命;他读懂了烈士留给我们的,而我们今天所不应该丢弃的许多品质;他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装饰,是人们心中应该永远铭记的丰碑。4. 文中画线语句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加上叠词的连续使用,长短句结合,运用疑问句,加强文章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13. 1. (1). 散文;1. (2). 红鸡蛋(文题);1. (3). 一;1. (4). 竖折折钩。2. (1). 风俗内容:女人生了孩子以后,要给全村的乡亲们送腌制的红鸡蛋。2. (2). 风俗的现实意义:把自己的喜悦都送给每家每户分享,联络乡情,化解矛盾。3. 环境描写;第1处环境描写交代了回老家的季节和天气特点;室外的严寒与室内的“温暖”形成对比,衬托出一种“暖气洋洋”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第2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烘托人物心情,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了家乡乡情的浓郁和乡亲们的纯朴厚道。同时,在结构上还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4. 表面含义指炭火为“我”的身体驱除寒意,带来温暖;其深层含义却是“我”多年来“在外面奔波,尝过了许多炎凉世态。”
三、作文
14. 参考范文
珍藏在心灵深处的财富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已经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十五年的时光。这十五年里,发生了许多了令人难忘的事情。对于我来说,有些往事仿佛都已经是过眼云烟,但唯有那件事却令我无法忘怀。因为我已经把它当作宝贵的财富,将一生珍藏心灵深处。
记得那是八年级的一个周末,在回家的路上,我渐渐地走上上坡,快到村口了,心中的奥恨已变成彷徨……
秋叶在回来的路上徐徐飘落,不时吹来一阵凉风,我打了个寒战,望望天空,又要下雨了,该怎么办?夜色已经降临,唉,还是回家吧!父亲要打就让他打吧!这能怨谁呢?只能怪自己太不小心了,把60元的书费给丢了。
渐渐逼近家门了,可我的步子似乎有千斤重,迟迟不能向前迈进。枝头上的小鸟也叫个不停,我心中的彷徨变成了恐惧。
想到可能还在劳作的父亲,我心如刀绞。天啊,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向父亲交代呢?他的眼睛会因为我丢了书费而变得更加暗淡,他的脊背会因为我的丢钱而变得更加弯曲。
我终于迈着千斤重的步子走进了家门,三步并作两步向自己的房间走去。“你回来了?”一声沙哑的声音向我袭来,我不敢回头。“快过来,去吃饭,饿坏了吧!”母亲的声音好温柔,好甜美,令人感动,可我听在心里,却好象被针扎了一般。
我终于忍不住了,向母亲说出了丢钱的事,顿时,母亲瞠目结舌,手甚至不断地抖动起来。是啊,这怎么能不叫母亲震惊呢?60元对于富人家庭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我们家来说,要工作好几天才能攒到这些钱呢?
母亲终于开口了:“孩……孩子,你可……可别难过,也……不能告诉你……父亲呀!”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一下子扑到母亲怀里放声大哭。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眼泪打湿了枕头。
清晨六点,到处布满了雾,父亲向往常一样送我上学,在路上我们一句话也没说。一路上,我紧紧攥着母亲给我的20元钱,似乎怕它再丢了,快到校门口时,父亲止住了脚步,微微抬起右手,拿出一条手帕,层层打开:“孩子,这是40元,拿好,千万别再丢了。”此时,我真想放声大哭,但我还是抑制住了。
在一瞬间,我似乎有点不想离开父亲,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是父母爱的阳光!
爸爸妈妈啊,你们的爱,是儿女一生值得珍藏心灵深处的财富。因为有了你的爱,女儿一生才不会贫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