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11~20》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认识11~20》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11~20各数的认识,涵盖数的概念、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10加几和相应减法 。从数的认识看,借助抓花生米、数水果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量,建立11~20数的表象;通过计数器、小棒捆扎,理解数的组成(如13是1个十和3个一),认识数位(个位、十位)。10加几和相应减法则基于数的组成,是对数概念的运算拓展,为后续20以内进位加法奠基,起承上启下作用,衔接10以内数与更大数的认识及运算。
(三)学生认知情况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事物、操作活动感知深刻。此前已认识10以内数,有简单计数、数感基础,但11~20数的抽象概念(如数位、数的组成 )较难理解。他们好奇、好动,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数实物 )能有效学习,不过对 “十” 作为计数单位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数的知识比较大小、计算,需逐步引导、强化。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准确数出、认读11~20各数,掌握数的顺序,会写11~20各数。
2.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认识“十位”“个位”,能用计数器表示数,建立数位概念。
3.熟练计算10加几和相应减法,明确算理,沟通与数的组成联系。
4.经历数实物、操作小棒、使用计数器等活动,发展数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
5.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学会观察、分析,掌握比较方法,提升推理能力。
6.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数学习惯。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11~20各数的认读、写法,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位意义。
2.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以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教学难点
1.建立“十”为计数单位的概念,理解数的组成。
2.灵活运用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准确比较数的大小。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生活中常见的花生米、水果、折纸鹤等为素材,如抓花生米数数量、数水果个数,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习兴趣,便于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融合。
2.安排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如摆小棒表示数(把10根捆成一捆理解“十”)、用计数器拨数,将抽象的数的组成、数位知识,转化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突破认知难点,发展数学思维。
3.从数的认识(计数、读写、组成),到数的大小比较,再到10加几和相应减法,知识逐步深入、拓展。以数的组成为纽带,关联数的认识与运算,如13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对应10+3=13、13-10=3等算式,让知识体系连贯,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认识11~20 认、读、写11~20各数 1
11~20各数的组成 1
数的大小比较 1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认、读、写11~20各数》 目标: 通过数实物、估数等活动,感受11~20数的大小、数量多少。正确认读、书写11~20各数,理解数字符号含义,能用符号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探究1:数花生 → 探究2:数水果 → 探究3:数的读、写 → 1.能数出一把花生米的颗数。 2.能有序的数出每种水果的个数。 3.能根据图片上鸡蛋的数量写出11~20各数,并正确读出各数。
3.2《11~20各数的组成》 目标: 通过数小棒、用数位表表示数等活动,感知13的组成,理解“十”的计数单位意义;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十位表示的意义。 探究1:探究数的组成 → 探究2:认识数位表 → 探究3:试一试 → 1.能利用捆小棒,知道1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认识数位表,能清楚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表示的意义。 3.能利用小棒图、计数器图,完成数的组成。
3.3《数的大小比较》 目标: 通过比较15和18的大小,理解十位相同看个位的比较方法,感知数的大小关系,提升数感。 探究1:直观摆一摆,初步感知 → 探究2:计数器比一比,理解数位 → 1.能用纸鹤学具摆一摆,直观比较15和18的大小。 2.能用计数器拨一拨,掌握比较十位都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方法。
3.4《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目标: 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准确进行口算,提升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培养运算能力。 探究1:探究“十加几”的计算方法 → 探究2:探究用纸片盖住的小棒根数 → 1.能用“10加几”的加法解决每组的鸡蛋个数;还能从加法变出减法,明白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2.能用减法算出了纸片盖住的小棒根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运用“>”“<”“=”表示比较结果,发展数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符号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11~20各数及数的组成基础上,借助“分组折纸鹤”情境,通过摆一摆、用计数器表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注重直观操作与抽象比较的衔接,让学生理解比较方法的本质(数位相同看个位),为后续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体现“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编排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 11~20各数,掌握数的组成,有一定生活中比较多少的经验,但用数学方法(数的组成、计数器)规范比较数的大小,对其仍是挑战。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借助折纸鹤、计数器等直观素材,帮助理解抽象的大小比较逻辑,逐步培养理性比较的思维习惯 。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比较15和18的大小,理解十位相同看个位的比较方法,感知数的大小关系,提升数感。2.能用“>”“<”“=”正确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理解符号的数学意义,感受符号简洁性。3.经历“摆纸鹤——计数器表示——数位分析”的比较过程,推理出15与18的大小,培养逻辑推理能力。4.结合分组折纸鹤的生活情境,运用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十位相同)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用“>”“<”表示比较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十位相同情况下,个位数字决定数的大小的比较逻辑,突破直观操作到抽象比较的思维转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看图填一填。2.数一数,比一比。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上课前咱们玩个猜谜小游戏呀!听好啦:“薄薄一张纸,折成小飞鸟,爱心传祝福,手工少不了” ,猜猜这是什么?师:对啦,就是纸鹤!手工课上,一组和二组的小朋友比赛折纸鹤,想不想知道谁折得多?课件出示:同学们分组折纸鹤,哪个组折的纸鹤多?师:这里藏着有趣的数学比较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本领帮他们比比谁是“折纸鹤小冠军”。板书课题: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独自猜猜:纸鹤。 用贴合主题的纸鹤谜语,激发低年级学生兴趣,自然关联 “分组折纸鹤比多少” 的教学内容,快速聚焦课堂,为探究数的大小比较做铺垫。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直观摆一摆,初步感知师:小朋友们,快睁大小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看看两组的成果。师:可以怎样比较呢?师提示:要比较谁多谁少,咱们可以像这位小朋友说的,用学具摆一摆!课件出示:师:大家拿出纸鹤学具,一组摆15只,二组摆18只,摆成两排,看看有啥发现?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一组15只,要一个一个对齐摆整齐;二组18只,也对齐摆。等学生摆完,师提问:谁来展示下?课件出示:师:大家看,一组摆到第15个,二组摆到第18个,二组的纸鹤排得更长,这说明……师:通过直观摆一摆,我们能看出18只比15只多,不过要是数更大,摆学具就麻烦了,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一组说折了15只,二组折了18只。学生思考。学生操作。学生上台摆。学生1:15比18小,15<18,一组比二组折的纸鹤少。学生2:18比15多,18>15,二组比一组折的纸鹤多。 借助摆学具,契合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特点,使抽象的 “比较多少” 转化为可操作、可视化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感知15和18数量的差异。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中提炼 “18比15多”的结论,同时抛出“数更大时摆学具麻烦,有无更简单方法”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更高效比较方法的探索欲,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渡铺垫。
探究2:计数器比一比,理解数位师:聪明的蓝猫想到了用计数器!课件出示:师:咱们回忆下,计数器上数位怎么看?课件出示:师:现在,咱们用计数器表示15和18。15怎么拨?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用计数器拨15,十位1颗珠子表示……?师:个位5颗珠子呢?师指着计数器说:这就是15。那谁来拨18?师引导学生说:十位1颗表示1个十,个位8颗表示8个一,合起来18!师:仔细看两个计数器,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师:对,十位都是1,说明都有1个十。那比大小看哪儿呢?师:15 的个位是……?师:18 的个位呢?师:接下来,怎么比?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所以,十位相同的时候,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15小于18,可以写成15<18。课件出示:15<18师:反过来,还可以怎么比?师指出:18大于15,就是18>15。课件出示:18>15 师强调:“<”“>”开口朝大数。师:刚才咱们用了两种方法比大小,摆学具和计数器。不管哪种方法,核心是看数的组成——15和18的十位上都是1,这时候比个位!以后遇到十位相同的两个数,都可以用这方法:先看十位,再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我们还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课件出示:11、12、13、14、15、16、17、18、19、20师:观察这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师:找出15和18,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了吗?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直接用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15和18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师:那怎样利用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呢?师:由此可以得出18>15,二组比一组折的纸鹤多;15<18,一组比二组折的纸鹤少。 学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学生:十位拨1颗珠子,个位拨5颗。 学生:1个十。 学生:表示5个一。请学生上台拨。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十位上都是1颗珠子。学生:看个位!学生:5。学生:是8。学生自由说说:十位上都是1,个位上5比8少,15小于18。学生:15小于18还可以说18大于15。学生1:越往前数越小。学生2:越往后数越大。学生1:18在15后面,18 >15,二组折的纸鹤比一组多。学生2:15在18前面,15<18,一组折的纸鹤比二组少。学生1: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学生2:18里面有1个十和8个一。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都有1个十,但8个一比5个一大。 引入计数器这一数学工具,关联学生已有的数位认知基础(前期学过计数器数位),让学生用计数器表示数,是将数的组成与数位知识融合,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本质。先教拨15,再让学生尝试拨18,遵循由扶到放原则。通过“十位珠子表示什么、个位珠子表示什么”的提问,强化数的组成与数位的对应关系。对比两个计数器时,引导学生发现“十位相同看个位”的比较逻辑,逐步拆解难点,让学生理解十位相同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借助数序直观呈现15和18的位置关系,用数的组成深化对“十位相同看个位”的理解,丰富比较方法,构建系统的数大小比较认知,同时渗透符号意识、推理意识。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谁的糖多?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比一比。3.在○里填上>或<。10○12 18○17 15○1314○8 16○20 10○114.玩中练。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帮一组和二组解决了“谁折的纸鹤多”的问题!以后遇到类似十几的数比大小,就能用这些方法啦,大家都超厉害,要继续当数学小侦探。 学生1:我知道十几的十位上都是1,因此个位上越大的数就越大。 学生2:我还知道十几比10大,比20小。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数的大小比较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写一写,比一比。2.跷跷板。能力提升:1.把下列数按顺序排列。2.按要求连一连。拓展迁移:找生活中两个十几的数(如铅笔数量、书本页码),比较大小并记录过程,明天分享给小组同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直观摆学具到抽象计数器,再拓展数序、数的组成比较,分层推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逐步掌握十位相同数的比较方法,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在操作、观察、推理中理解知识。围绕“分组折纸鹤比多少”情境展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关联,增强学习趣味性与实用性,学生能在熟悉情境中感受数学价值。关联数位、数的组成等前期知识,又为后续100以内数比较做铺垫,实现知识前后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