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2024)七上 第二单元第5课《印学话西泠》课件(16页)+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美版(2024)七上 第二单元第5课《印学话西泠》课件(16页)+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9-24 20:33: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美版2024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印学话西泠》教学设计
课题 《印学话西泠》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以“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为主题,围绕西泠印社与篆刻艺术展开。教材首先介绍了西泠印社的创立背景(1904年,丁仁、王提等发起,首任社长吴昌硕)、宗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及其作为海内外金石篆刻研究中心的地位。接着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定义(集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历史发展(商周玺印→明代文人篆刻→明清流派),并通过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等作品示例,解析篆法、章法、刀法的艺术特点。教材还详细介绍了篆刻工具(刻刀、印床等)、印材(青田石、寿山石等)及治印步骤,并展示了引首章、落款章等应用场景与学生作品,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知,但对篆刻艺术接触较少。优势:具备基础的书法线条感知能力,动手操作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小组合作。不足:对金石文字的辨识能力较弱,空间布局(章法)和精细操作(刀法)经验不足。认知特点: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发展中,需通过直观图像、实物观察和简化实践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文化理解(西泠印社与篆刻的历史意义)、审美感知(章法疏密对比)、艺术表现(模拟治印步骤)、创意实践(设计个人印章)。
重点 1. 西泠印社的文化地位与“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2. 篆刻艺术三要素(篆法、章法、刀法)的辨识与理解。
难点 1. 篆刻章法中“疏密对比”的空间布局原理;2. 安全规范地使用简易篆刻工具(如橡皮章刻刀)完成基础刻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3分钟短片《西泠印社:湖上金石圣地》(含华严经塔、汉三老石室等景观),提问:“视频中这座百年社团为何被称为‘印学圣地’?”2. 展示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印章实物图片(教材图),引导观察:“印章上的文字与我们平时写的汉字有何不同?” 观看视频后小组讨论,尝试描述西泠印社的环境特点;观察印章图片,发现文字“弯曲、对称”的特点。 通过视听结合激发兴趣,建立“西泠印社—篆刻艺术”的关联,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模块1:西泠印社的历史脉络1. 呈现时间轴:1904年创立(丁仁等“四君子”)→1913年吴昌硕任社长→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入选非遗,结合教材第2段“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宗旨,提问:“为何西泠印社能成为海内外印学中心?”2. 展示汉三老石室图片(教材图),介绍《三老讳字忌日碑》的文物价值,强调“金石保存”的重要性。模块2:篆刻艺术的核心要素1. 篆法:对比教材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与简体字,分析篆书“随形就势”的特点(如“江”字水旁的曲线处理)。2. 章法:以“一月安东令”(吴昌硕,教材图)为例,用红色标注疏密区域,讲解“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原则。3. 刀法:播放微视频《篆刻刀法示范》(冲刀、切刀),展示刀痕效果差异(教材“边款拓片”图)。模块3:工具与材料实物展示青田石、寿山石标本(或高清图片),对比橡皮章材料,说明“明代石章普及推动文人篆刻发展”(教材第4段);演示印床、刻刀(圆口刀、斜口刀)的安全使用方法。 1. 在时间轴上标注关键事件,记录“四君子”“吴昌硕”等关键词;2. 小组合作,用铅笔在纸上临摹“江”字篆书,感受线条变化;3. 用透明纸覆盖“一月安东令”印稿,描绘疏密区域轮廓;4. 观察工具实物,记录“石章比金属印材更易雕刻”的结论。 分模块拆解知识,通过时间轴、实物观察、临摹等活动,降低抽象概念难度,落实重点。
课堂练习 任务:设计并制作“姓名橡皮章”(安全简化版)1. 步骤指导:① 用铅笔在橡皮砖上反写姓名(限2-3字,参考教材“学生作品”中的“涵璐”“乐读书”);② 用圆口刀沿轮廓外侧刻出边框(深度≤2mm);③ 用斜口刀剔除文字周围多余部分(强调“单方向运刀,避免回刀伤手”);④ 用印泥在宣纸上钤印,对比教材“铃印步骤”图调整效果。2. 分组巡视,重点指导章法布局(如“姓名笔画多则疏,少则密”),提供“笔画简化参考图”(基于教材篆法示例)。 1. 独立完成橡皮章设计与雕刻,小组内互相检查运刀方向;2. 钤印后贴于“班级印谱”展板,标注设计思路(如“‘阳’字用圆转线条表现阳光”)。 通过安全易操作的橡皮章实践,突破“刀法使用”难点,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意表达。
课堂小结 1. 成果展示:每组推选1件作品,结合教材“篆刻欣赏角度”(内容、篆法、章法)进行点评,如:“这件‘梦江南’作品的章法疏密对比是否符合吴昌硕的风格?”2. 知识梳理: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思维导图,强调“西泠印社—篆刻三要素—安全实践”逻辑链。3.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采访家中长辈,收集1个与印章相关的故事(如收藏的老印章),下节课分享。” 1. 互评作品时引用教材术语(如“篆法生动”“章法均衡”);2. 记录板书关键词,拍摄“班级印谱”照片存档。 通过展示与互评巩固重点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学习兴趣,强化文化传承意识。
板书设计 标题:《印学话西泠》左侧:西泠印社 1904年 杭州孤山 宗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 吴昌硕(首任社长)右侧:篆刻艺术 三要素:篆法(随形就势)、章法(疏密对比)、刀法(冲刀/切刀) 工具:石章(青田石)、刻刀、印泥底部:实践步骤反写→刻边框→剔除→钤印(附“一月安东令”章法示意图) 记录板书要点,标注个人疑问(如“冲刀和切刀的区别”)。 结构化呈现核心知识,图文结合降低记忆难度,突出重点与实践逻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印学话西泠
西泠印社与篆刻艺术教学
浙美版2024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
美术学科 | 七年级
西

导入:湖上金石圣地

视频片段:《西泠印社:湖上金石圣地》(3分钟)

引导问题:这座百年社团为何被称为“印学圣地”?

观察任务: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印章文字与简体
字的差异


西泠印社:百年印学脉络

创立背景:1904年,丁仁、王禔等“四君子”发起,杭州孤


首任社长:吴昌硕(1913年当选,诗书画印四绝)

核心宗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

文化地位:海内外金石篆刻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篆刻艺
术”入选非遗

篆刻艺术:历史与定义
定义:集书法(篆法)、空间布局(章法)、刻制技巧(刀法)
于一体的传统艺术。
历史发展:商周玺印(实用凭证)→ 明代文人篆刻(艺术自觉)
→ 明清流派(浙派、皖派等)。
对比案例:商周青铜玺印 vs 明代文彭石印。

篆刻三要素(一):篆法

定义: 印章文字的书法表现,以篆书为主。

特点: 随形就势,线条婉转(如“江”字水旁曲线处理)。

实践任务: 铅笔临摹“江”字篆书,感受线条弧度与对称。

篆刻三要素(二):章法

定义: 印面文字的空间布局,核心原则为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经典案例: 吴昌硕作品 “一月安东令”,巧妙运用疏密对比,如“一”字疏朗开阔,“令”字则紧密排布。

学生活动: 实践体验:用透明纸覆盖经典印稿,仔细描绘并感受其文字的疏密轮廓与空间节奏。

篆刻三要素(三):刀法
定义:刻刀在石面上的运刀技巧,决定线条质感。

冲刀:刀刃向前推进,线条流畅(皖派邓石如代表)。

切刀:刀刃顿挫切割,线条苍劲(浙派丁敬代表)。
安全提示:刻刀使用“单方向运刀,避免回刀伤手”。

工具与材料:方寸间的匠心
工具与材料

印材: 青田石、寿山石、橡皮章(初学替代)

工具: 刻刀(圆口刀、斜口刀)、印床、印泥

治印实践:姓名橡皮章制作

反写姓名(2-3字)

刻边框(圆口刀,深度≤2mm)

剔除余料(斜口刀,单方向运刀)

钤印调整
章法提示:笔画多则疏、少则密(如'鑫'字简化结构)

现代传承:古老艺术的新生命

科技融合:全息主题印章、AI智能篆刻

新材料:PLA环保材料(玉米淀粉原料,降低67%碳排放)

国际传播:2025联合国'文明互鉴'图形印展

作品点评与互评

展示区: '班级印谱'展板(贴学生橡皮章作品)

点评维度: 篆法(文字规范)、章法(疏密对比)、刀法(线条流畅)

学生互评: 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评价同学作品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

核心逻辑链:
西泠印社(文化载体) → 篆刻三要素 → 安全实践

重点回顾:
西泠印社宗旨、章法“疏密对比”

难点突破:
刀法安全使用、章法空间布局

拓展延伸
Extension & Exploration

课后任务:采访家中长辈,收集1个印章故事

实践建议:尝试用萝卜/土豆制作简易印章

推荐展览:2025西泠印社'百廿风华'广州展

致 谢
参考资料:浙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西泠印社官网、《中国篆刻艺术》非遗档案
资源链接:西泠印社官网公益课堂
1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