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数加与减(二)》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大数加与减(二)》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学段 “数与运算” 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 “内容要求” 中提出:“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三位数加减法的意义,能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在 “学业要求” 中指出:“能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正确处理进位和退位。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和初步的估算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以及简单的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三位数连加运算(连加竖式)、三位数连减运算(重点掌握退位减法变不退位的技巧)、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与估算判断、解决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是三位数运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整数加减法及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本单元结合 “捐书”、“小小养殖场”、“节余多少钱”、“身高的增长”、“里程表” 等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理、计算方法及估算的必要性。教材通过启发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三位数加减法运算,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但对于三位数连加的连续进位、连减的连续退位(尤其是如何将退位减法转化为不退位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等,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可能存在困难。在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估算的尺度和方法。此外,在解决如 “里程表” 等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提取信息和分析数量关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同时,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抄错数字、进位忘记加、退位忘记减等问题。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在解决 “捐书”、“节余多少钱” 等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这些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初步学会借助计数器、直观图(如线段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连减的计算方法(特别是退位减法变不退位的技巧)、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和判断,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结合 “捐书” 等具体情境,理解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
2.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处理连续进位。
3.掌握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理解并能运用 “退位减法变不退位” 的技巧简化计算。
4.掌握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和判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里程表” 等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处理三位数连加中的连续进位和连减中的连续退位问题,理解并灵活运用 “退位变不退位” 的计算技巧。
2.能根据 “里程表” 等复杂图示或文字信息,读懂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问题。
3.培养估算意识,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判断。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学生三位数加减法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后续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运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涉及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对算理的扎实理解、计算方法的灵活选择(如连减中的简便技巧),还依赖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三位数加减法运算能力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情况持之以恒地培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丰富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如 “捐书”、“小小养殖场”、“节余多少钱”、“身高的增长”、“里程表” 等,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2.运用计数器、直观图(如线段图、数量关系图)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特别是在理解 “退位变不退位” 和 “里程表” 问题中发挥作用。
通过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加减法运算的 “来龙去脉”,感受其应用价值。
3.注重计算方法的优化与灵活运用,特别是在连减运算中渗透 “退位变不退位” 的简便思想,培养学生的运算灵活性。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大数加与减(二) 捐书 1
小小养殖场 1
节余多少钱 2
身高的增长 1
里程表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捐书》 目标: 1.理解三位数连加运算的意义,体验其合理性。 2.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处理连续进位,正确进行计算。 任务一:算算几批捐书的总数量 → 任务二:理解三位数连加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实际意义 → 任务三:探究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分步和综合)及书写格式 → 任务四:运用连加运算解决与捐书相关的其他问题 → 任务五:结合捐书情境,说说每个连加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 1.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三位数连加问题,体会连加的意义。 2. 学习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包括分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掌握连续进位的处理。 3. 结合 “捐书” 情境,解释连加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巩固计算方法。 4.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加的计算。 5. 运用连加运算解决与捐书数量相关的其他实际问题。
3.2《小小养殖场》 目标: 1.理解三位数连减运算的意义,体验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合理性。 2.掌握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运用 “退位减法变不退位” 的技巧,正确进行计算。 任务一:算算养殖场连续卖出后剩余的动物数量 → 任务二:理解三位数连减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 任务三:探究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重点理解 “退位变不退位” 的技巧 → 任务四:在判断、纠错中巩固连减计算方法 → 任务五:结合养殖场情境,说说每个连减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 1.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三位数连减问题,感受连减的实际意义。 2. 探索并理解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重点理解 “退位减法变不退位” 的技巧及其合理性。 3. 引导学生在判断、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连减运算(包括连续退位及简便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4.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减的计算,会运用简便技巧。 5. 运用连减运算解决 “小小养殖场” 中关于数量减少的实际问题。
3.3《节余多少钱》 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 “节余多少钱” 等实际问题。 任务一:算算每月节余的钱数 → 任务二:理解加减混合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 任务三:探究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任务四:能选择分步或综合列式解决问题 → 任务五:结合情境,说说每个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 1. 引导学生分析 “节余多少钱” 等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必要性。 2. 掌握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 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分步列式或综合列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 结合情境解释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 5. 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4《身高的增长》 目标: 1.能从给定的亮亮身高数据中提取数学信息,理解数据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2.学会用合适的图表表示身高的增长情况,初步感受数据的直观呈现方式。 3.理解 “用当年的身高减前一年的身高” 来计算每年身高增长厘米数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任务一:说一说从亮亮身高情况中知道的数学信息 → 任务二:画一画、填一填表示亮亮身高增长情况的图表 → 任务三:算一算亮亮出生第一年身高增长的厘米数,并解释计算方法 → 1.能准确说出亮亮不同年龄(出生、1 岁 - 6 岁)对应的身高数据,以及 “亮亮每年都在长高” 这一趋势性信息。 2.能尝试画出体现身高增长的图表,如用线段的长短或人物形象的高矮对比来表示,且图表能大致反映出身高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3.在填空部分(如箭头上方的数值)能结合身高数据进行合理填写。 4.能正确列出 “76 - 52” 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24 厘米),同时能清晰解释 “用 1 岁时的身高减去出生时的身高,得到的就是出生第一年身高增长的厘米数” 这一计算道理,也能理解 “用当年的身高减前一年的身高,就是当年身高增长的厘米数” 这一普遍方法。
3.5《里程表》 目标: 1.能读懂里程表所呈现的信息,理解里程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特别是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任务一:说说从里程表图中知道的数学信息 → 任务二:算一算两天行驶的总路程或某一天行驶的路程 → 任务三:计算到达某地点后剩余的路程 → 任务四:分析里程表数据的变化,解决更复杂的路程问题 → 任务五: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里程表的问题可以用加减法解决?→ 1. 学会读图,理解里程表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的实际意义(如起点、终点、里程差),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
2. 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特别是加减混合)解决与里程表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两天行驶的路程、剩余路程等)。
3. 进一步理解 “里程差” 的计算方法,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4. 能清晰表达解决里程表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5. 从不同角度感受里程表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加深对加减法运算应用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4 节余多少钱(2)》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节余多少钱(2) 课时 第4课时
教学理念 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立足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 “估算与精确计算” 的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经历 “猜想 — 探究 — 验证 — 总结” 的学习过程,发展逻辑思维;渗透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理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教学分析 本节课选自三年级上册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 “连加”“连减” 或 “分步计算” 解决 “累加节余够买物品” 的实际问题。教材以 “买洗衣机” 为生活情境,将估算与精确计算结合,既巩固了三位数加减的运算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两步或多步应用题奠定基础,是连接 “计算技能” 与 “应用能力” 的关键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的笔算和口算方法,能解决 “一步计算” 的简单实际问题(如 “1 个月节余 225 元,2 个月节余多少元”),但对 “多步累加 / 递减” 的数量关系理解不足。同时,学生已具备初步的估算意识,但在 “何时用估算、何时用精确计算” 的判断上仍需引导。可能难以理解 “累加节余直到超过物品价格” 的逻辑关系,或在精确计算时因粗心出现进位、退位错误。
核心素养目标 1.数学运算:掌握用 “连加”(累加每月节余至超过物品价格)或 “连减”(用物品价格依次减每月节余)解决 “几个月够买物品” 的实际问题。2.逻辑推理:通过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初步学会用直观工具辅助理解数量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3.数学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估算(判断大致月数)和精确计算(确定准确月数),并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 “累加节余直到超过物品价格” 的数量关系,明确 “需要的月数是累加后首次超过价格的次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进城务工人员相关背景图、虎子家庭收支信息表)、学习单、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创境导课,引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画面呈现奶奶弯腰洗衣服、擦桌子,额头出汗的场景,最后镜头定格在 “破旧的洗衣盆” 上。2. 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想帮奶奶减轻负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预设学生回答 “买洗衣机”)3. 呈现问题:出示洗衣机图片,标注价格 “580 元”,再出示 “每月节余 225 元” 的文字信息,追问:“奶奶每月能节余 225 元,那几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这台洗衣机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 观看视频,直观感受奶奶的辛苦,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 “帮奶奶做家务”“买洗衣机”)。2. 观察图片和文字信息,明确已知条件(洗衣机 580 元,每月节余 225 元)和核心问题(几个月够买),进入学习状态。 1. 用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渗透 “孝敬长辈” 的德育,同时自然引出数学问题。2.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 “帮奶奶解决问题” 的动力投入学习,提升学习主动性。
二、联新旧联系,找出重点 1. 复习旧知,激活经验:(1)口算练习:出示 “200+200=?”“500-200=?”“225+200=?”“580-200=?”,请学生快速口答并说出口算思路。(2)一步应用题:“小明每月存 200 元,2 个月能存多少元?” 请学生列式计算(200×2=400 或 200+200=400),并说说 “为什么用加法 / 乘法”。2. 过渡衔接:“刚才我们解决了‘2 个月存多少’的问题,现在问题变成了‘存多少个月够买 580 元的洗衣机’,这和之前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发现 “需要累加多次,直到超过 580 元”) 1. 积极参与口算练习,准确回答并分享口算方法(如 “225+200=425,先算 200+200=400,再算 400+25=425”)。2. 独立完成一步应用题,列式并解释思路(“求 2 个月的总存款,就是把 2 个 200 相加”)。3. 对比新旧问题,思考并回答差异(“之前是求‘几个月存多少’,现在是求‘多少个月够存 580 元’”)。 1. 通过口算练习巩固三位数加减的基础运算能力,为后续精确计算铺垫。2. 借助一步应用题激活 “累加求总数” 的旧知,通过对比新旧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 “多步累加” 的核心,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三、探提出设想,探究证实 任务一:解决 “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1. 引导估算,初步猜想:(1)提问:“不精确计算,大家能先估一估大概需要几个月吗?可以把 225 元看成多少来估算?”(2)组织小组讨论:“请和同桌说说你的估算方法,比如把 225 看成 200 或 230,算一算几个月的总节余能超过 580 元。”(3)巡视指导,收集不同估算思路(如 “看成 200 元:200+200+200=600,600>580,大概 3 个月”“看成 230 元:230+230=460,460<580;230+230+230=690>580,大概 3 个月”)。2. 引导精确计算,验证猜想:(1)提问:“估算告诉我们大概需要 3 个月,那精确计算是不是 3 个月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也可以画线段图帮忙理解。”(2)提供两种思路引导:思路 1(连加):每月节余 225 元,1 个月 225 元,2 个月 225+225=?3 个月再加 225,看是否超过 580 元。思路 2(连减):洗衣机 580 元,1 个月后还剩 580-225=?2 个月后再减 225,看剩的钱是否小于 225 元。(3)巡视过程中,针对计算困难的学生,提醒 “注意进位(如 225+225,个位 5+5=10 进 1,十位 2+2+1=5)”“注意退位(如 580-225,个位 0 减 5 不够,从十位借 1,十位 8 借 1 剩 7,个位 10-5=5;十位 7-2=5;百位 5-2=3,结果 355)”。3. 引导画线段图:“我们可以用线段图表示节余的累加过程,横轴上标 0(开始)、225(1 个月)、450(2 个月)、675(3 个月),纵轴标注‘钱数(元)’,然后对比 675 和 580 的位置,就能直观看到 3 个月的节余超过了洗衣机价格。” 1. 小组讨论估算方法,积极分享思路(如 “我把 225 看成 200,2 个月 400,不够;3 个月 600,够了”),初步形成 “3 个月” 的猜想。2. 独立尝试精确计算,部分学生用连加:225+225=450(2 个月),450+225=675(3 个月),675>580,得出 “3 个月够”;部分学生用连减:580-225=355(1 个月后剩 355),355-225=130(2 个月后剩 130),130<225(3 个月的节余够补剩下的 130),同样得出 “3 个月够”。3. 跟着教师指导画线段图,通过线段的长度对比,直观理解 “3 个月节余 675 元,超过 580 元” 的数量关系,验证猜想。 1. 先估算再精确计算,符合学生 “从模糊到精确” 的认知规律,培养估算意识和数感。2. 提供连加、连减两种思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题方法,同时通过线段图这一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突破 “累加数量关系” 的难点,让抽象问题具体化。3. 小组讨论和独立探究结合,既培养合作能力,又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展展示结果,解决问题 任务二:展示结果验证猜想1. 展示估算结果:请 2-3 组学生分享估算方法,教师板书不同估算思路(如 “225≈200,200×3=600>580”“225≈230,230×2=460<580,230×3=690>580”),并点评:“估算能快速判断大概月数,但要注意‘把数看大还是看小’,看大了估算结果会偏大,看小了会偏小,我们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式。”2. 展示精确计算结果:(1)请用连加的学生板演算式:225+225=450(元),450+225=675(元),675>580,答:3 个月够。(2)请用连减的学生板演算式:580-225=355(元),355-225=130(元),130<225,答:3 个月够。(3)组织学生互评:“看看板演的同学计算过程对不对?有没有注意进位和退位?”(如检查 225+225 的十位:2+2+1=5,是否正确;580-225 的个位:0 借位后变成 10-5=5,是否正确)。3. 总结解题方法:“解决‘几个月节余够买物品’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估算大概月数,再用连加(累加节余至超过价格)或连减(用价格减节余至剩余钱数小于月节余)进行精确计算,最后得出结论。” 1. 主动分享小组的估算和精确计算方法,板演的学生认真书写算式,注意格式(如单位、答句)。2. 参与互评,指出板演中的优点或不足(如 “他的连加算式写得很清楚,单位也标对了”“580-225 的十位计算错了,应该是 7-2=5,不是 6”),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3. 跟着教师总结解题步骤,在练习本上记录核心方法(估算→精确计算→结论)。 1. 通过展示和互评,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既能纠正错误(如计算进位、退位问题),又能拓宽思路(了解不同解题方法)。2.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解题逻辑,形成规范的解题步骤,为后续独立解决同类问题奠定基础。
五、建总结认知,建构模型 任务三: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1.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今天我们解决了‘几个月节余够买洗衣机’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哪几步?”(预设学生回答:“先找已知条件,再估算,再精确算,最后答”)2. 建构解题模型,板书如下:“几个月够买物品” 解题模型1. 找条件:物品价格(总价)、每月节余(单月量)2. 估一估:将单月量看成整十 / 整百数,累加判断大致月数3. 算一算:- 连加法:单月量 + 单月量 +...→累加至超过总价- 连减法:总价 - 单月量 - 单月量 -...→剩余量 < 单月量4. 下结论:明确需要的准确月数5. 对比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精确计算?”(引导学生回答:“想快速知道大概需要几个月,用估算;想确定准确需要几个月,用精确计算”)6. 联系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比如‘每月存 150 元,几个月够买 380 元的书包’‘每月攒 80 元,几个月够买 200 元的文具’,这些都可以用今天的模型解决。” 1.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逐步梳理出 “找条件→估算→计算→结论” 的解题步骤。2. 记录教师板书的解题模型,明确每一步的核心任务,理解 “连加”“连减” 的适用场景。3. 思考并回答估算与精确计算的适用场景,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同类问题(如 “攒钱买玩具”“攒钱买图书”),将知识与生活联系。 1. 通过梳理步骤和建构模型,让学生从 “具体问题解决” 上升到 “抽象方法总结”,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2. 联系生活拓展,让学生体会 “解题模型” 的通用性,增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实现 “学一题,会一类” 的目标。
六、提 实践应用,评价提升 课堂练习:1.王爷爷买了一台电冰箱。先付500 元,余下部分每月付260元,几个月能全部付清?2.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画家、科学家,留下了许多名画和科学研究成果。你知道他出生于哪一年吗?将右图中得数将下图中得数在400至500之间的算式涂上颜色,就会知道答案了。3.园园想存钱买一辆450元的自行车,她一个月可以存185元,需要存几个月?4.育红小学开展环保活动,同学们平均每天收集废塑料瓶135个,现在他们已经收集了270个,估一估,还要几天才能凑够800个?5.妈妈买了一台冰箱5000元,先付3000元,剩下的每月付700元, 几个月能全部付清?6.小天的爸爸平均每天收入185元,他的妈妈平均每天收入150元,他们一家平均每天的生活开支约125元。(1)小天家平均每天能节余多少元?(2)一台空气净化器980元,妈妈已经攒了480元,小宇家还需要多少天结余的钱能买一台空气净化器? 1. 独立完成练习,基础题画图辅助分析,纠错题标注错误原因。2. 全班订正,分享解题思路。 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方法,同时结合 具体情境,进一步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知识’‘方法’‘感受’三个方面说说。” “我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几个月够买物品’的问题”“我知道估算可以快速判断,精确计算能确定准确月数”“我觉得用数学帮奶奶解决问题很开心” 通过小结,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体现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通过简洁的算式和文字,呈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口算估算:每月节余 180 元,买 450 元的自行车,估一估几个月够?(提示:把 180 看成 200 或 180 看成 150)2.精确计算:每月节余 180 元,买 450 元的自行车,几个月够?(用连加或连减计算)3.判断:每月节余 200 元,买 500 元的烤箱,2 个月够吗?(计算 200+200=400<500,判断 “不够”)能力提升每月节余 250 元,买 600 元的电饭煲:1. 2 个月节余多少元?够买吗?2. 3 个月节余多少元?比电饭煲价格多多少元?拓展迁移1.爸爸每月节余 300 元,妈妈每月节余 200 元,两人一起攒钱买 800 元的微波炉,几个月够?(提示:先算两人每月共节余多少元)2.小红每月攒 120 元,姐姐每月攒 180 元,两人一起攒钱买 700 元的滑板,几个月够?(提示:先算两人每月共攒多少元)
教学反思 以 “帮奶奶买洗衣机” 为核心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又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 “解决实际问题” 的动力学习,课堂参与度较高。通过 “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的流程,结合线段图直观辅助,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累加节余” 的数量关系,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解题方法,且能正确区分估算与精确计算的适用场景。部分学生在精确计算时仍出现进位、退位错误(如 225+225 的十位计算漏加进位 1),且画线段图时存在 “刻度标注不清晰” 的问题。后续教学中,可增加 “三位数加减进位、退位专项练习”,并提供线段图模板(标注刻度),引导学生规范画图,提升直观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