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5: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华师大二附中 9 月学情检测高一语文
— 积累运用 10 分
按要求填空。(5 分)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小楼昨夜又东风, 。 ( 《虞美人》)
《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描绘出一副多姿多彩的秋色全景图。
按要求选择。(5 分)
下列古诗文典籍中的句子,无法体现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2 分)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论语·阳货》) C.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 。 , 。 ,
, 。
①是很成问题的
②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③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
④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
⑤是否还用得到文字
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
A.②④③ ⑤① B.①② ⑤④③ C.② ③④⑤① D.①④⑤ ③②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3—7 题。(16 分)
钱理群
①本文所想讨论的这个题目,大概得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设想说起。梁启超的 “诗界革命”的思想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一开始他主张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 风格”,“若二者具备,则可以为 20 世纪支那之诗王矣”。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设想:既吸收了西方诗歌的新思想、新内容、新境界,以适应表达新时代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又不改变传统诗歌的格律、韵味与风格,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既有革新,又有保留。但这有着浓厚的折衷色彩的主观设想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即梁启超所同时追求的“新语句”与“古风格”的背离。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在诗中吸取“新名词”,而且要吸入西方的“新句式”,对句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其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作为“古风格”的核心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格律。而这正是梁所不能逾越的一步:在他看来,打破了“古风格”也即传统诗词的格律、韵味、风格,就变成“非诗人之诗”了。正是为了维护“诗人之诗”,梁启超后退一步,把他的“诗界革命”
的理论设想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这里引人注目地取消了“新语句”的目标,也就是只在一定限度内允许 “新名词”的引入,而拒绝对传统诗词的句法以至整个格律的任何变革。而在抛开“新语句”,对“新名词”又加以限制以后,对“新意境”的追求,就与古代诗人“诗意的翻新”没有实质的区别,自然也就削弱了“诗界革命”的革新意义,它的实际成果也只是在传统诗词范围内,吸收了若干新名词,也局部地开拓了一些新意境:这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变革的要求。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和他的朋友正是选择了梁启超后退之处,作为他们的理 论出发点与进攻方向。胡适在他的具有纲领性的《论新诗》里,明确提出以“形式变革” 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以“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在诗歌变革方面也是强调以“打破旧格律,引入新文法(即“新语句”)”为突破口,主张“推翻词调曲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实际上就是提出要抛开传统诗词形式(格律,韵味,风格),按照表达现代人新思维、新思想、新感情的内在要求,另起炉灶,大胆地运用现代白话文,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自由诗体。五四那一代人是把“创造新诗”作为文学革命运动的一场“攻坚”的硬仗来打的,就连鲁迅这样的自称“不喜欢做新诗”的小说家,也 “打打边鼓”,参与了新诗的创造,以示助阵。先驱者们在“一片反对声”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试验;到郭沫若的《女神》出现,闻一多才说,它不仅“艺术上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20 世纪底时代精神”,这就是说,一种有异于传统诗词的“新诗”真正有了自己的独立形态,并且为中国社会与读者所接受。不管新诗在产生的起始时期,及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的议论,但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却是,现代新诗确实提供了为传统诗词所不能包容、代替的新的诗歌美学思想,为现代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思绪……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可能性。它已经是中国诗歌史上,既不能拒绝、否定,地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动摇的了。
③既然新诗是在传统的巨大压力与反对中冲决而出的,那么,它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与传统诗词相对立的姿态,就是不可避免与可以理解的。所谓“新”与“旧”的对立就是这样产生的。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发展,传统诗词(旧诗词)与新诗在文学(诗歌)结构与读者接受中所占的地位,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新诗由不被承认的边缘性文体变成中国诗歌的主流与正宗,旧体诗词则由中心走向边缘,并面临不被承认的危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以后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中,旧体诗词创作几乎是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外,这就意味着,在文学史叙述中,再也没有它们的地位了。就是在一般社会心理,以至公众舆论中,写作旧体诗词本身就有“迷恋旧骸”之嫌,其社会交流功能不能不因此受到限制,而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的(或小圈子内)的自娱与自遣。
(选自《诗学研究》)
请根据本文内容为文章取一个恰当的标题: 。(2 分)
为了进一步理解第①段中的“折衷”这个哲学概念,小明查阅工具书并做了整理。以下笔记中与梁启超“诗界革命”主张最相关的一项是( )(2 分)
折衷主义要求采用不同系统的元素,不必将它们整合到统一的框架中。
折衷主义中通常没有确定的规则来规定哪些理论应该如何被组织起来。
折衷主义强调借鉴多种理论、风格或想法来获得对主题的互补见解。
折衷主义对不同元素的选取通常是基于行动者的个体长处或是偏好。
下列对胡适诗歌变革主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胡适完全否定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思想,另立诗歌变革的理论体系。
其主张立足“形式变革”,提出打破旧格律、运用白话文创造新诗体。
鲁迅是其主张的支持者,积极参与新诗创作,成为革命的核心力量。
胡适认为新诗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应与传统诗词创作彻底决裂。
下列对“新旧诗词地位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新旧诗地位变化的原因是新诗从诞生之初就与传统诗词形成对立姿态。
新诗的地位经历了从边缘性文体到主流、正宗的转变。
旧体诗词逐渐丧失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社会交流功能被削弱。
这种地位变化是中国社会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胡适的新诗《蝴蝶》在 1916 年的中国诗坛引起了剧烈反响。请结合本文观点,评价这首新诗在当时诗坛的突破性和局限性。(6 分)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16 分)
会鸟语的湖
傅菲
①雪落鄱阳湖,白茫茫。雪花坚硬,向南迸溅,砸在刘昌江脸上,也砸在我脸上。我们穿着高筒雨靴,往何家渡方向走。
②四野无人。刘昌江戴一顶毡绒帽,露出一张刀削脸。这顶毡绒帽在他头上戴了十六 个寒冬,军绿色已然褪为浅黄色,耳檐脱线又被缝了两路粗麻线。他的脸骨宽,瘦而刚硬,胡楂儿白,眉毛沾着雪粒。这是一张被风形塑出的脸。
③脚从雪层里拔出来,费不少力。在我的脚下,雪不再是雪,而是泥浆,每走一步都 深感腿脚酸紧。白鹤在藕田吃食,嘎嘎叫,高亢悠长,时而飞跳起来,翩翩起舞。湖汊很 浅,水面浮着薄冰,慈姑和野荸荠半枯半绿,二十多只小天鹅在啄藨草根。小天鹅又长又扁的喙,像一把铲,挖下去,翻出根须,啄食。数十只天鹅在雪地上,扬起脖颈仰天长鸣,呱呱呱呱。它们或抖翅膀,或踱步。黑翅长脚鹬在浅水阔步而行,腿抬起,弹射出去,高雅轻盈。它是鸟中的模特。刘昌江走走停停,架起望远镜,四下瞭望。他是个巡湖人。每年冬季,他隔三岔五巡湖,防范盗鸟贼偷捕鸟类。他的腰上别一把大柴刀,手上握一根竹竿,行走在天地间。
④从沙湖山到何家渡有十余公里,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走了一半路程。刘昌江临时改变了方向,往东湖边的芦潭走。刘昌江说:东湖边的滩涂,候鸟更多,人烟稀少,盗鸟贼往往选这样的地方下手。十五年前盗鸟贼非常多,这些年,几乎没盗鸟贼了。
⑤因为有人巡湖,才没了盗鸟贼。不巡湖,盗鸟贼马上就来。刘昌江说。
盗鸟贼大多来自安徽、湖北。他们开车来,夜里设网,第二天傍晚收网。刘昌江随身携带的大柴刀,既可防身,又可砍网具。刘昌江是因为看见了一张网,才决定巡湖的。那是一张死亡之网,挂了上千只鸟。
⑦1998 年 11 月,一天,他骑自行车去罗家喝喜酒,看见一道约八华里长的丝网支在湖滩上,挂了许多鸟,有白额雁、鸿雁、豆雁、灰雁,有白鹤、灰鹤、白枕鹤、白头鹤,有大天鹅、小天鹅,有绿翅鸭、斑嘴鸭、绿头鸭、赤麻鸭,有普通鸬鹚,有扇尾沙锥,有灰
头麦鸡。网丝细,网孔密,近乎透明。鸟看不见网,飞过去,扎在网上,被网丝缠住了,越挣扎就被网丝缠得越紧。他推倒鸟网,解下一只只死鸟,把网烧了,又找了一个土坑,把鸟埋进去,立了一座鸟坟。刘昌江对我说:鸟坟,就是耻辱的凭证。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样无耻的人呢?盗鸟贼侮辱了鸟,也侮辱了人。
⑧从此,一把锋利的大柴刀开始随他出门。
⑨他看过非常多的死鸟。各种鸟的各种死,他都见过。豆雁飞着飞着,被一枪打下来。绿头鸭在小湖泊愉快地游,骄傲地伸直脖子,抖动翅膀,展示身姿,就被一张网罩住了。 小天鹅在湖塘里吃芡实,吃着吃着,一头栽进水里,被套索束住了脖子。灰雁在稻田里吃谷子,吃着吃着,翅膀突然撒开,头弯下去,扑腾几下,被毒死了。每一只横死的鸟,都带着对人的恐惧和怨恨而死去。
⑩刘昌江是一个以湖为生的人。湖,是鄱阳湖,中国最大淡水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条水系,注入鄱阳湖。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覆盖了江西省流域面积的百分之 九十七。湖,集万山之翠,供万物之血,一湖生而万物生。
2019 年我去沙湖山做鄱阳湖鸟类调查,认识了刘昌江。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千亩湖床裸露,长出莎草、茭、荻、水葱、藨草、慈姑、荸荠等挺水植物,水洼里浮着大薸、水葫芦、浮萍等浮水植物。当地人在给数百亩湖塘灌水。这些水是留给冬候鸟过冬的。水鸟离不开水,水生植物离不开水,有了水生植物,水鸟才得以安生过冬。
2022 年冬月我再去沙湖山,和刘昌江巡湖。这几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了百余天,从 6 月末起即湖水日浅。2022 年 9 月 6 日,鄱阳湖水位退至八米以下,进入极枯水期。湖滩成了草洲,浅水的河道干涸,深水的河道贴在湖滩上,如倒下的树。刘昌江踏着积雪,不安地问我:气候怎么变得这样反常呢?真不理解。鄱阳湖都这样缺水了,还有不缺水的地方吗?雪层之下腐烂了多少鱼,你知道吗?
死鱼难以计算。这种气候反常,只怕要常态化了。我说。
每年冬季巡湖,刘昌江都能捡到死去的水鸟。他把死鸟带回家,将羽毛梳顺了,用 小豆嵌入死鸟眼眶,挂在湖边高树的草窠上。他说,鸟是飞行动物,即使歇脚,也站在高树上。他说,死了的鸟也是鸟,需要给它体面、尊重。死后体面和活着体面,都是一个理。偶有嵌在鸟眼里的豆子长出根须,抽出青叶,甚至开了花。鸟回到了花朵里。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细节描写。(4 分)
文章第③段详细描写了鄱阳湖鸟类的活动,请分析其作用。(4 分)
文中出现了多个时间节点,分析其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旨表达的作用。(4 分)
文章结尾 “鸟回到了花朵里”一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4 题。(8 分)
一剪梅·柳夏完淳①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往事思量一饷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注】①夏完淳(1631—1647),松江华亭人。明末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投身抗清斗争。父亲殉国后,夏完淳继续坚持抗清,就义时年仅 17 岁。
下列关于诗歌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按照字数,本词与《虞美人》《鹊桥仙》同属于小令。 B.“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句式、平仄、押韵等。 C.词又称作“长短句”“琴趣”,句式灵活,音乐性强。
D.词的上下片又称为“阕”,意思是指词或音乐的乐段。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开篇以“夕照”点明时间,“伤心”奠定哀婉的情感基调。 B.“自西东”表现了京城流水依旧,反衬宫城的荒凉与败落。 C.“空”字承接上阕,流露出繁华终一梦不值得追求的慨叹。 D.以飞絮“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烟笼”给人茫然之感。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下阕画线句在意象组合方面的特色。(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 15-20 题。(19 分)
李世达传
(清)张廷玉
①李世达,字子成,泾阳人。隆庆初,丁曾祖忧。起右通政,历南京太仆卿。寻进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未上,改抚浙江。旋移疾归,起督漕运兼巡抚凤阳。黄河南侵,淮安告警,世达请修石堤捍城;宝应汜光湖风涛险恶,岁漂溺,请开越河杀水势。俱报可。
②俄召为刑部尚书。东厂太监张鲸有罪,言官交劾,帝曲贷之。世达执奏,帝乃屏鲸于外。罪人焦文粲法不当死,帝怒入之。会朝审,命户部尚书宋纁主笔。世达言于纁,薄文粲罪。忤旨,诘问,复据法以对。帝卒不从。时帝燕居多暴怒,近侍屡以非罪死,世达因灾异上书以讽。浙江饥,或请令罪人出粟除罪。世达言:“法不可废宁赦毋赎赦则恩出于 上法犹存赎则力出于下人滋玩。”识者韪之。改左都御史。兵马指挥何价虐死三人,御史刘思瑜庇之。世达劾奏,帝镌思瑜秩。复劾罢御史韩介等数人。帝深恶言官,下诏申饬,责以挟私报复。世达言:“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报闻。
③其秋,吏部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世达白其无罪。郎中杨应宿、郑材疏诋世达,遂连章乞休去。归七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敏肃。
(选自《明史》,有删改)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寻进右副都御史( ) (2)薄文粲罪( )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帝曲贷之( )
A.给与 B.推卸 C.借钱 D.宽恕
识者韪之( )
A.怪罪 B.赞同 C.爱惜 D.正确
最适合填入②段方框内的一项是( )。(1 分)
A.是以 B.虽然 C.然则 D.即或
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5 分)
法不可废宁赦毋赎赦则恩出于上法犹存赎则力出于下人滋玩。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忤旨,诘问,复据法以对。帝卒不从。
结合全文,分析李世达的人物形象。(4 分)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21-23 题。(11 分)
(甲)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制胜于近。雄可以为将,扬威于远。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以致智,智能役雄,何可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胆烈无前,济江焚粮。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雄既服矣,英又归之,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内无主于中,外 物何由入?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无名以接之,智者何由往?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武以服之,文以绥之,则业隆当年,福流后世。
(选自《人物志·英雄第八》刘邵)
(乙)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迁)
对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英”与“雄”的实质都是智与勇,只是在不同侧面的体现有多有少。
“英”“雄”二者也各有所不足,只有兼具才能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
“英”分更重于“雄”,项羽就是因为有勇无谋才在楚汉之争中落败。
作为品评人物之作,文本一选用事例典型对比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分析甲文中两处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 分)
甲文提出“英以致智,智能役雄”的观点。请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证明这一观点。(4 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华师大二附中 9 月学情检测高一语文
— 积累运用 10 分
按要求填空。(5 分)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
小楼昨夜又东风, 。 ( 《虞美人》)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描绘出一副多姿多彩的秋色全景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按要求选择。(5 分)
下列古诗文典籍中的句子,无法体现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D )(2 分)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论语·阳货》) C.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A )。(3 分)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 。 , 。 ,
, 。
①是很成问题的
②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③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
④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
⑤是否还用得到文字
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
A.②④③ ⑤① B.①② ⑤④③ C.② ③④⑤① D.①④⑤ ③②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3—7 题。(16 分)
钱理群
①本文所想讨论的这个题目,大概得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设想说起。梁启超的
“诗界革命”的思想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一开始他主张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 风格”,“若二者具备,则可以为 20 世纪支那之诗王矣”。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设想:既吸收了西方诗歌的新思想、新内容、新境界,以适应表达新时代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又不改变传统诗歌的格律、韵味与风格,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既有革新,又有保留。但这有着浓厚的折衷色彩的主观设想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即梁启超所同时追求的“新语句”与“古风格”的背离。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在诗中吸取“新名词”,而且要吸入西方的“新句式”,对句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其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作为“古风格”的核心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格律。而这正是梁所不能逾越的一步:在他看来,打破了“古风格”也即传统诗词的格律、韵味、风格,就变成“非诗人之诗”了。正是为了维护“诗人之诗”,梁启超后退一步,把他的“诗界革命”的理论设想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这里引人注目地取消了“新语句”的目标,也就是只在一定限度内允许 “新名词”的引入,而拒绝对传统诗词的句法以至整个格律的任何变革。而在抛开“新语句”,对“新名词”又加以限制以后,对“新意境”的追求,就与古代诗人“诗意的翻新”没有实质的区别,自然也就削弱了“诗界革命”的革新意义,它的实际成果也只是在传统诗词范围内,吸收了若干新名词,也局部地开拓了一些新意境:这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变革的要求。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和他的朋友正是选择了梁启超后退之处,作为他们的理 论出发点与进攻方向。胡适在他的具有纲领性的《论新诗》里,明确提出以“形式变革” 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以“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在诗歌变革方面也是强调以“打破旧格律,引入新文法(即“新语句”)”为突破口,主张“推翻词调曲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实际上就是提出要抛开传统诗词形式(格律,韵味,风格),按照表达现代人新思维、新思想、新感情的内在要求,另起炉灶,大胆地运用现代白话文,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自由诗体。五四那一代人是把“创造新诗”作为文学革命运动的一场“攻坚”的硬仗来打的,就连鲁迅这样的自称“不喜欢做新诗”的小说家,也 “打打边鼓”,参与了新诗的创造,以示助阵。先驱者们在“一片反对声”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试验;到郭沫若的《女神》出现,闻一多才说,它不仅“艺术上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20 世纪底时代精神”,这就是说,一种有异于传统诗词的“新诗”真正有了自己的独立形态,并且为中国社会与读者所接受。不管新诗在产生的起始时期,及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的议论,但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却是,现代新诗确实提供了为传统诗词所不能包容、代替的新的诗歌美学思想,为现代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思绪……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可能性。它已经是中国诗歌史上,既不能拒绝、否定,地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动摇的了。
③既然新诗是在传统的巨大压力与反对中冲决而出的,那么,它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与传统诗词相对立的姿态,就是不可避免与可以理解的。所谓“新”与“旧”的对立就是这样产生的。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发展,传统诗词(旧诗词)与新诗在文学(诗歌)结构与读者接受中所占的地位,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新诗由不被承认的边缘性文体变成中国诗歌的主流与正宗,旧体诗词则由中心走向边缘,并面临不被承认的危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以后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中,旧体诗词创作几乎是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外,这就意味着,在文学史叙述中,再也没有它们的地位了。就是在一般社会心理,以至公众舆论中,写作旧体诗词本身就有“迷恋旧骸”之嫌,其社会交流功能不能不因此受到限制,而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的(或小圈子内)的自娱与自遣。
(选自《诗学研究》)
请根据本文内容为文章取一个恰当的标题: 。(2 分)
只答到“新诗”得 1 分
并举“新诗”和“旧体诗/古诗/传统诗”,或写“新诗的崛起/突围”(强调新诗相对于旧体诗的地位变化)得 2 分。
为了进一步理解第①段中的“折衷”这个哲学概念,小明查阅工具书并做了整理。以下笔记中与梁启超“诗界革命”主张最相关的一项是( C )(2 分)
折衷主义要求采用不同系统的元素,不必将它们整合到统一的框架中。
折衷主义中通常没有确定的规则来规定哪些理论应该如何被组织起来。
折衷主义强调借鉴多种理论、风格或想法来获得对主题的互补见解。
折衷主义对不同元素的选取通常是基于行动者的个体长处或是偏好。
下列对胡适诗歌变革主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 分)
胡适完全否定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思想,另立诗歌变革的理论体系。
其主张立足“形式变革”,提出打破旧格律、运用白话文创造新诗体。
鲁迅是其主张的支持者,积极参与新诗创作,成为革命的核心力量。
胡适认为新诗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应与传统诗词创作彻底决裂。
下列对“新旧诗词地位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 分)
新旧诗地位变化的原因是新诗从诞生之初就与传统诗词形成对立姿态。
新诗的地位经历了从边缘性文体到主流、正宗的转变。
旧体诗词逐渐丧失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社会交流功能被削弱。
这种地位变化是中国社会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胡适的新诗《蝴蝶》在 1916 年的中国诗坛引起了剧烈反响。请结合本文观点,评价这首新诗在当时诗坛的突破性和局限性。(6 分)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突破性可选:
① 新诗要求“大胆地运用现代白话文”,本诗使用“不知为什么”这样白话的语言进行写作,具有突破性。
② 新诗要求“不拘格律,不拘平仄”,本诗平仄与格律诗不符/“天怜”“还”“单”交替押韵,没有一韵到底/没有对仗,具有突破性。
③ 新诗要求“抛开传统诗词的风格”,本诗不似旧体诗含蓄,表达情感真挚直白,具有突破性。
局限性可选:
① 新诗要求“不拘长短”,解放文体,但本诗仍是五言八句,没有摆脱律诗旧习
② 新诗要求“表达现代人新思维、新思想、新感情”,但本诗仍表达诗人顾影自怜之感,没有跳出旧体诗的局限;
③ 新诗要求“不拘格律”,但本诗每联最后一字押韵,没有突破韵律要求
④ 新诗要求“抛开传统诗词韵味”,但本诗仍采用旧体诗常见的意象“蝴蝶”
1 点 2 分(注意必须结合文章观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16 分)
会鸟语的湖
傅菲
①雪落鄱阳湖,白茫茫。雪花坚硬,向南迸溅,砸在刘昌江脸上,也砸在我脸上。我们穿着高筒雨靴,往何家渡方向走。
②四野无人。刘昌江戴一顶毡绒帽,露出一张刀削脸。这顶毡绒帽在他头上戴了十六 个寒冬,军绿色已然褪为浅黄色,耳檐脱线又被缝了两路粗麻线。他的脸骨宽,瘦而刚硬,胡楂儿白,眉毛沾着雪粒。这是一张被风形塑出的脸。
③脚从雪层里拔出来,费不少力。在我的脚下,雪不再是雪,而是泥浆,每走一步都 深感腿脚酸紧。白鹤在藕田吃食,嘎嘎叫,高亢悠长,时而飞跳起来,翩翩起舞。湖汊很 浅,水面浮着薄冰,慈姑和野荸荠半枯半绿,二十多只小天鹅在啄藨草根。小天鹅又长又扁的喙,像一把铲,挖下去,翻出根须,啄食。数十只天鹅在雪地上,扬起脖颈仰天长鸣,呱呱呱呱。它们或抖翅膀,或踱步。黑翅长脚鹬在浅水阔步而行,腿抬起,弹射出去,高雅轻盈。它是鸟中的模特。刘昌江走走停停,架起望远镜,四下瞭望。他是个巡湖人。每年冬季,他隔三岔五巡湖,防范盗鸟贼偷捕鸟类。他的腰上别一把大柴刀,手上握一根竹竿,行走在天地间。
④从沙湖山到何家渡有十余公里,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走了一半路程。刘昌江临时改变了方向,往东湖边的芦潭走。刘昌江说:东湖边的滩涂,候鸟更多,人烟稀少,盗鸟贼往往选这样的地方下手。十五年前盗鸟贼非常多,这些年,几乎没盗鸟贼了。
⑤因为有人巡湖,才没了盗鸟贼。不巡湖,盗鸟贼马上就来。刘昌江说。
盗鸟贼大多来自安徽、湖北。他们开车来,夜里设网,第二天傍晚收网。刘昌江随身携带的大柴刀,既可防身,又可砍网具。刘昌江是因为看见了一张网,才决定巡湖的。那是一张死亡之网,挂了上千只鸟。
⑦1998 年 11 月,一天,他骑自行车去罗家喝喜酒,看见一道约八华里长的丝网支在湖滩上,挂了许多鸟,有白额雁、鸿雁、豆雁、灰雁,有白鹤、灰鹤、白枕鹤、白头鹤,有大天鹅、小天鹅,有绿翅鸭、斑嘴鸭、绿头鸭、赤麻鸭,有普通鸬鹚,有扇尾沙锥,有灰头麦鸡。网丝细,网孔密,近乎透明。鸟看不见网,飞过去,扎在网上,被网丝缠住了,越挣扎就被网丝缠得越紧。他推倒鸟网,解下一只只死鸟,把网烧了,又找了一个土坑,把鸟埋进去,立了一座鸟坟。刘昌江对我说:鸟坟,就是耻辱的凭证。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样无耻的人呢?盗鸟贼侮辱了鸟,也侮辱了人。
⑧从此,一把锋利的大柴刀开始随他出门。
⑨他看过非常多的死鸟。各种鸟的各种死,他都见过。豆雁飞着飞着,被一枪打下来。绿头鸭在小湖泊愉快地游,骄傲地伸直脖子,抖动翅膀,展示身姿,就被一张网罩住了。 小天鹅在湖塘里吃芡实,吃着吃着,一头栽进水里,被套索束住了脖子。灰雁在稻田里吃谷子,吃着吃着,翅膀突然撒开,头弯下去,扑腾几下,被毒死了。每一只横死的鸟,都带着对人的恐惧和怨恨而死去。
⑩刘昌江是一个以湖为生的人。湖,是鄱阳湖,中国最大淡水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条水系,注入鄱阳湖。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覆盖了江西省流域面积的百分之 九十七。湖,集万山之翠,供万物之血,一湖生而万物生。
2019 年我去沙湖山做鄱阳湖鸟类调查,认识了刘昌江。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千亩湖床裸露,长出莎草、茭、荻、水葱、藨草、慈姑、荸荠等挺水植物,水洼里浮着大薸、水葫芦、浮萍等浮水植物。当地人在给数百亩湖塘灌水。这些水是留给冬候鸟过冬的。水鸟离不开水,水生植物离不开水,有了水生植物,水鸟才得以安生过冬。
2022 年冬月我再去沙湖山,和刘昌江巡湖。这几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了百余天,从 6 月末起即湖水日浅。2022 年 9 月 6 日,鄱阳湖水位退至八米以下,进入极枯水期。湖
滩成了草洲,浅水的河道干涸,深水的河道贴在湖滩上,如倒下的树。刘昌江踏着积雪,不安地问我:气候怎么变得这样反常呢?真不理解。鄱阳湖都这样缺水了,还有不缺水的地方吗?雪层之下腐烂了多少鱼,你知道吗?
死鱼难以计算。这种气候反常,只怕要常态化了。我说。
每年冬季巡湖,刘昌江都能捡到死去的水鸟。他把死鸟带回家,将羽毛梳顺了,用 小豆嵌入死鸟眼眶,挂在湖边高树的草窠上。他说,鸟是飞行动物,即使歇脚,也站在高树上。他说,死了的鸟也是鸟,需要给它体面、尊重。死后体面和活着体面,都是一个理。偶有嵌在鸟眼里的豆子长出根须,抽出青叶,甚至开了花。鸟回到了花朵里。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细节描写。(4 分)外貌描写/肖像描写(1 分)
语例+特点(1 点 1 分,5 选 2)
“脸骨宽”“瘦而刚硬”刻画出刘昌江刚硬的长相 1’/坚毅的性格 1’。
“胡楂儿白,眉毛沾着雪粒”“被风形塑出的脸”刻画出刘昌江巡湖的辛苦 1’/时间久 1’。 “军绿色已然褪为浅黄色,耳檐脱线又被缝了两路粗麻线”反映出刘昌江巡湖时间久、生 活简朴 1’。
情感(1 分)钦佩
文章第③段详细描写了鄱阳湖鸟类的活动,请分析其作用。(4 分)
第③段从鸟的动作姿态、叫声多角度(1 分)描写了候鸟在湖边悠闲生活的美好景象(1 分)引出下文刘昌江对巡湖缘由的回忆(1 分)与第⑨段鸟儿毫无防备地被猎杀的惨烈景象构 成对比(1 分)突出/间接赞扬了刘昌江巡湖对保护鸟类的重要成效(1 分)。
文中出现了多个时间节点,分析其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旨表达的作用。(4 分)
时间点梳理(1 分):1998 年是刘昌江护鸟事业的起点,2019 年、2022 年与“我”两次巡湖人物形象(1 分):侧面体现他对巡湖护鸟的长期坚持、使命感等
生态环境变化(1 分):从盗鸟猖獗到盗鸟减少,再到气候反常导致的生态危机
主旨(1 分)既展现了护鸟行动的成效,也揭示了生态保护面临的新挑战,让“守护自然、尊重生命”的主题更具现实深度。
文章结尾 “鸟回到了花朵里”一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 分)
表层含义指刘昌江嵌入死鸟眼眶的 “小豆” 长出根须、开花(1 分)鸟来自于自然,归于自然(1 分)呈现出生命转化的美好画面(1 分)体现了刘昌江 “给死鸟体面与尊重” 的理念(1 分)更具诗意与温度,寄托了对生态和谐的期许(1 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4 题。(8 分)
一剪梅·柳夏完淳①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往事思量一饷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注】①夏完淳(1631—1647),松江华亭人。明末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投身抗清斗争。父亲殉国后,夏完淳继续坚持抗清,就义时年仅 17 岁。
下列关于诗歌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按照字数,本词与《虞美人》《鹊桥仙》同属于小令。 B.“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句式、平仄、押韵等。 C.词又称作“长短句”“琴趣”,句式灵活,音乐性强。
D.词的上下片又称为“阕”,意思是指词或音乐的乐段。 A(一剪梅 60 字,属中调)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 分) A.开篇以“夕照”点明时间,“伤心”奠定哀婉的情感基调。 B.“自西东”表现了京城流水依旧,反衬宫城的荒凉与败落。 C.“空”字承接上阕,流露出繁华终一梦不值得追求的慨叹。 D.以飞絮“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烟笼”给人茫然之感。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下阕画线句在意象组合方面的特色。(5 分)
最后画线句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长条短叶”实写眼前柳树枝叶朦胧翠绿的景色(1 分)看似写“又过东风”时暮春初夏时柳树的生机,实为“以乐衬哀”(1 分);“才过西风”代指秋冬季节,是记忆中的景象,为虚写。(1 分)以“柳”为纽带,实象与虚象交织(1分)。“才过”“又过”在虚实转换中表现时光匆匆(1 分),抒发了故国沦丧带来的无奈与痛苦(1 分)。
“长条短叶”实写分析 1 分
“又过东风”实写分析 1 分(乐景衬哀非必写)
“才过西风”虚写分 1 分
整体分析 2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 15-20 题。(19 分)
李世达传
(清)张廷玉
①李世达,字子成,泾阳人。隆庆初,丁曾祖忧。起右通政,历南京太仆卿。寻进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未上,改抚浙江。旋移疾归,起督漕运兼巡抚凤阳。黄河南侵,淮安告警,世达请修石堤捍城;宝应汜光湖风涛险恶,岁漂溺,请开越河杀水势。俱报可。
②俄召为刑部尚书。东厂太监张鲸有罪,言官交劾,帝曲贷之。世达执奏,帝乃屏鲸于外。罪人焦文粲法不当死,帝怒入之。会朝审,命户部尚书宋纁主笔。世达言于纁,薄文粲罪。忤旨,诘问,复据法以对。帝卒不从。时帝燕居多暴怒,近侍屡以非罪死,世达因灾异上书以讽。浙江饥,或请令罪人出粟除罪。世达言:“法不可废宁赦毋赎赦则恩出于 上法犹存赎则力出于下人滋玩。”识者韪之。改左都御史。兵马指挥何价虐死三人,御史刘思瑜庇之。世达劾奏,帝镌思瑜秩。复劾罢御史韩介等数人。帝深恶言官,下诏申饬,责以挟私报复。世达言:“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报闻。
③其秋,吏部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世达白其无罪。郎中杨应宿、郑材疏诋世达,遂连章乞休去。归七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敏肃。
(选自《明史》,有删改)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寻进右副都御史( ) (2)薄文粲罪( )
(1)不久; (2)减少,减轻。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帝曲贷之( D )
A.给与 B.推卸 C.借钱 D.宽恕
识者韪之( B )
A.怪罪 B.赞同 C.爱惜 D.正确
最适合填入②段方框内的一项是( D )。(1 分)
A.是以 B.虽然 C.然则 D.即或
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5 分)
法不可废/宁赦毋赎/赦则恩出于上/法犹存/赎则力出于下/人滋玩。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忤旨,诘问,复据法以对。帝卒不从。
李世达违逆了皇帝的命令,皇帝质问他,/被皇帝质问,李世达又根据法律来回答。皇帝最终没有听从/依从。
(主谓宾补全,诘问、对、卒、从,按小句+实词设 5 个得分点)
结合全文,分析李世达的人物形象。(4 分)
①黄河泛滥,李世达请求修筑石堤,可见他关心民生;
②皇帝包庇张鲸/过分判罪焦文粲,他根据法律予以纠偏,可见他秉公执法/坚持正义/捍卫法律/尽忠职守。
③皇帝下令申斥,他据理力争,可见他直言敢谏。评分标准:1 点 2 分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21-23 题。(11 分)
(甲)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制胜于近。雄可以为将,扬威于远。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以致智,智能役雄,何可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胆烈无前,济江焚粮。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雄既服矣,英又归之,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内无主于中,外 物何由入?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无名以接之,智者何由往?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武以服之,文以绥之,则业隆当年,福流后世。
(选自《人物志·英雄第八》刘邵)
(乙)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迁)
对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 分)
“英”与“雄”的实质都是智与勇,只是在不同侧面的体现有多有少。
“英”“雄”二者也各有所不足,只有兼具才能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
“英”分更重于“雄”,项羽就是因为有勇无谋才在楚汉之争中落败。
作为品评人物之作,文本一选用事例典型对比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分析甲文中两处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 分)两句都是反问句。
前一句强调内心有主见有强大的自我,有雄材的人才会信服,愿意来投奔;后一句强调只有自己拥有足够的英分,才懂得如何招揽智者。
引出下文统治者只有兼有英雄之分,才能同时役使英雄,成就大业的道理。
【“引出下文”非必写,写出具体内容即可】
甲文提出“英以致智,智能役雄”的观点。请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证明这一观点。(4 分)文本二充分体现了刘邦的英分远超项羽(1 分),三个“我不如”表现出他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1 分)“吾能用之”表现了他知人善任的能力,(1 分)最终正是在张良、萧何这样的智者,韩信这样的雄材的帮助下。刘邦才打败了项羽。(1 分)而项羽有一范增却不能 用,则从反面证明项羽“英”气不足。(1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