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名称 撒哈拉以南非洲 授课类型 复习课
复习目标 运用地图,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读图归纳地形、气候等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了解本区资源分布及特点,理解本区经济特点、弊端及应对措施。
重难点 1运用地图,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2读图归纳地形、气候等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过程
课堂环节 课堂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大家知道美味的巧克力是用什么做的吗?学生:可可豆据国际可可组织统计,全球生产可可最多的国家是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科特迪瓦,为什么该地区盛产可可呢?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点一:地理位置 考点一:地理位置学生读图描述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横穿中部,属于热带。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基础练习 通过读图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考点二:自然环境 考点二:自然环境地形特点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探究一:说出“赤道雪山”奇景形成的原因,及变成“末日景观”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河流分布思考: 尼罗河的长度远比刚果河长,为何水量没有刚果河大 学生回答:受气候影响气候特点: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思考1:非洲热带面积广阔,为何非洲的可可豆主要集中在科特迪瓦?学生:科特迪瓦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广,终年高温多雨,适合可可的生长思考2:热带草原地区的动植物是如何适应干湿季分明的气候?动物大迁徙猴面包树民居——茅草屋探究二 :传统民居茅草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分析)建筑材料:当地草原广布,房屋材料为树枝、茅草、泥土等,便于就地取材,易于搭建。建筑结构:茅草屋以树枝泥土做墙,利于通风散热,房顶铺茅草,可以遮阳挡雨。 引导学生分析“赤道雪山”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读图归纳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点三:人地关系 考点三:人地关系 从气候角度,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草原地区旱灾频发的原因学生:热带草原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湿季,湿季延迟到来或降水不足,易发生旱灾。2.探究三: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学生: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粮食供应不足,人们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过度放牧,增加牲畜数量;不合理的开垦和放牧引发土壤肥力下降、草场退化、沙漠面积扩大等环境问题,又加剧了粮食不足。总结:该地区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突出3.请你为非洲粮食安全提出可行性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学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粮食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基础训练 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培,通过问题探究理解各问题是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
考点四:经济发展 考点四:经济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经济特点: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属于单一商品经济4.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族经济(2)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训练 读图了解本区资源分布及特点,思考本区经济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应对措施。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