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神经调节
第2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后作业·测评
夯基达标
知识点一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现象不属于反射的是( )
A.见到主人,小狗立刻站起来 B.老虎跳火圈
C.鸟听到枪声飞走 D.向日葵的花盘总朝向太阳转动
2. ChatGPT 是一种对话场景优化语言模型,它通过“任务接收————模型计算————结果反馈”模型,根据提问者的语句,在数据库中提取最合理的文字,给出答案,使其看上去可以与人交流。在这个模式中,“模型计算”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3.下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①→④→③→②→⑤
D.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时小腿已经抬起
4.人体的排尿同时受大脑皮层和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某人因外伤致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受损,则他排尿的情况最可能是( )
A.膀胱内有尿就排 B.没有尿意,不能正常排尿
C.产生尿意就排 D.产生尿意,不能正常排尿
知识点二 反射的类型
5.开考铃声响起,你马上奋笔疾书。与此不属于同一反射类型的是( )
A.画饼充饥 B.吃梅止渴 C.望梅止渴 D.谈虎色变
6.《世说新语·假谲》中写道,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下列关于文中士卒流口水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该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C.该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D.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知识点三 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探究
7.某同学在学习了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后,和爸爸一起动手做“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尺子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
B.接尺子时受试者的感受器在其眼球的晶状体中
C.测定时,夹住尺子处的刻度值越大,表明受试者的反应速度越快
D.为准确测定爸爸在一种状态下的反应速度,应重复测3次
能力提升
8.自动驾驶系统能控制汽车的行驶,与人类神经系统的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通过“传感器→中央处理器→执行机构”形成了自己的“反射弧”。下列关于这个“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执行机构类似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B.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中央处理器类似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起控制作用
D.传感器和中央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线路相当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
9.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实验结果中,能证明某药物仅对神经元间的神经冲动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 A 处,刺激B处,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 B处,刺激A处,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肌肉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A处,肌肉不收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雄性大鼠20只,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后,向甲组大鼠正常给水,而每次向乙组大鼠给水时,先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乙组大鼠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到水管口饮水。下列对这一研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使两组大鼠处于口渴状态
B.甲组大鼠听到铃声后没有饮水反射
C.乙组大鼠听到铃声后饮水是一种条件反射
D.乙组大鼠对铃声建立的反射是生来就有的
拓展创新
11.为了更深入了解反射弧的结构,某中学生用常见材料制作了反射弧模型,以此来模拟反射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操作过程如下。
①在注射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无色酚酞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变红),在小瓶B中装有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按图示顺序将装置连接。
②向上推注射器,无色酚酞溶液进入软管A中,然后经过小瓶A,继而通过软管B到达小瓶B中,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呈现红色。
(1)该模型中小瓶 A 模拟的是反射弧中的 ,小瓶B中的溶液呈现红色说明效应器接收到了信号并作出了反应,即完成了 活动。
(2)若该模型模拟的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小瓶 A 为 (填“脊髓”或“大脑”)。如果软管B被剪断,小瓶B中的溶液不会呈现红色,这说明反射弧必须是 的才能完成反射。
(3)根据该实验可推测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 (填“单向”或“双向”)的。
【课后作业·测评】
1. D【解析】向日葵没有神经系统,向日葵的花盘总朝向太阳转动不是反射。
2. C 3. C 4. B 5. B
6. C【解析】该反射是人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复杂反射,需要先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属于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中语言是刺激信号,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7. D【解析】接尺子的活动涉及大脑对刺激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晶状体主要负责折射光,而接尺子时,受试者的感受器是其眼球中的视网膜,视网膜含有对光敏感的细胞,可感受尺子离开测试者手时反射来的光的刺激。夹住尺子处的刻度值越大,意味着尺子下落的距离越长,说明受试者反应所用的时间越长,即反应速度越慢。为了减小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常需要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
8. D【解析】中央处理器可接收、分析传入的信息并发出命令,类似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故传感器(类似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中央处理器(类似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之间的数据传输线路相当于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
9. D【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元间的神经冲动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传递没有阻断作用。要达到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B处或C处,并刺激A 处。如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 A 处,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 A 处,肌肉不收缩,则说明药物在 B处不起作用而在C处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元间的神经冲动传递有阻断作用。
10. D【解析】乙组大鼠对铃声建立的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不是生来就有的。
11.【答案】(1)神经中枢 反射
(2)脊髓 完整
(3)单向
【解析】(1)该模型中注射器模拟感受器,软管A模拟传入神经,小瓶 A 模拟神经中枢,软管B模拟传出神经,小瓶B模拟效应器。小瓶B中的溶液呈现红色说明效应器接收到了信号并作出了反应,即完成了反射活动。
(2)若该模型模拟的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其属于非条件反射,不受大脑控制,则小瓶 A为脊髓。如果软管B被剪断,小瓶B中的溶液不会呈现红色,即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不能作出反应,这也就说明,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3)由题图及(2)中操作可知,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神经冲动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也就是无色酚酞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呈现红色,可见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单向的。
【核心素养体现】本题以利用常见材料制作反射弧模型为情境,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体现了探究实践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