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学期九上历史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上学期九上历史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6: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 九上历史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
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4-25九年级上·甘肃兰州·期末)德国一位法学家说,古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其“宗教”是指(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24-25九年级上·辽宁沈阳·阶段练习)下列是小明同学制作的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思维导图,其中①②对应的国家是( )
A.①东罗马帝国②查理曼帝国 B.①亚历山大帝国②东罗马帝国
C.①西罗马帝国②查理曼帝国 D.①西罗马帝国②阿拉伯帝国
3.(24-25九年级上·河北秦皇岛·期末)在中世纪西欧封建关系中,封君和封臣都许下诺言,而且有责任去履行他们的诺言,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 )
A.有明确和规范的仪式 B.普遍存在于西欧各国
C.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D.有着很严格的等级性
4.(24-25九年级上·陕西西安·期中)民间传言“司法获大利”,主持庄园法庭诉讼竟成了封建主的生财之道。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庄园法庭( )
A.诉讼受理费用非常高 B.惩罚违法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C.完全维护领主的权益 D.审判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
5.(2025·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希腊城邦 D.中世纪欧洲
6.(2025·江苏镇江·中考真题)9世纪初,查理曼大帝签署了一道命令,指导管家的庄园工作,其中规定:管家必须保证庄园里有铁匠、鞋匠、伐木者、刀剑制造者、渔民、织网者、面包师等各种职业人员。据此可知,庄园( )
A.经济自给自足 B.司法公平公正
C.属于管家所有 D.保护市民利益
7.(202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卷(黑))13世纪,许多城市通过市民选举产生市长、法官等公职人员,负责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拥有独立的税收系统,能够自主决定税收的种类、税率和征收方式。这说明西欧中世纪城市( )
A.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 B.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D.推动了教育文化发展
8.(24-25九年级上·河北秦皇岛·期末)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这段文字描述了( )
A.中古西欧庄园兴起的背景 B.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C.中古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 D.近代租地农场的社会影响
9.(2025·海南·模拟预测)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市民成为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材料表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
A.结束了封君封臣的格局 B.孕育了近代文明的因素
C.彻底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D.标志着古典文明的结束
10.(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12世纪,法国琅城市民通过赎买获得了自治权,但主教背信弃义收回特权,市民武装起义杀死主教。最终在国王特许下,琅城重新获得自治。这反映中世纪城市争取自治的方式有( )
A.金钱赎买与武装斗争 B.国王恩赐与市民选举
C.和平谈判与教会支持 D.庄园联合与行会抗争
11.(2023·湖南娄底·中考真题)“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领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 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
A.依然由封建领主控制 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彻底摆脱了封建统治 D.成为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12.(2025年福建省百校联考九年级诊断卷历史卷)在中世纪欧洲,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在不同城市的大学间自由流动。这种状况有利于( )
A.封建社会的形成 B.科学知识的传播
C.庄园制度的建立 D.自治城市的产生
13.(2025·河南·模拟预测)下面是14—16世纪欧洲大学开设的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置( )
文学、历史、文法、辩证法、算术、几何学 地理学、天文学、力学、音乐
A.推动了自治城市的出现 B.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C.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束缚 D.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14.(2025·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来源:2024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45页)所示的“大学”( )
中世纪大学课堂
A.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B.只有基础课程而没有专业课程
C.课程设置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
D.未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5.(2025·江西·模拟预测)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师生们在研究学问时,既汲取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知识,又融入当时社会新兴的行业知识,还时常与教会、世俗政权就学术自由、办学自主权等问题展开辩论。这反映出中世纪大学( )
A.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B.推动了欧洲文化的近代化
C.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D.局限于传统知识传授
16.(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预测)建于12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地处意大利北部交通要塞,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为此建立了这所以法律见长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教会势力的削弱
C.文艺复兴的扩展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7.(2025·云南·模拟预测)中世纪的欧洲,在强大的教会势力和封建势力控制下,行会是最能保持一定自主权的组织形式,教师们看到了这种组织形式的好处,也开始模仿工商业行会组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行会。从而推动了( )
A.自治城市兴起 B.大学的兴起
C.市民阶层出现 D.庄园的衰落
18.(24-25九年级上·陕西西安·期中)假如威廉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那么他的活动轨迹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
A.他可能是一位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
B.他可能是一位佃户,一般每月要在共用地上劳动3天,剩余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C.他可能是一位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D.他可能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学、医学和神学等课程
19.(湖南省2025年中考历史模拟信息卷(二))拜占庭帝国一位著名统治者在位时期文治武功显赫。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这部法律文献指的是( )
A.《法理概要》 B.《查士丁尼法典》
C.《法学汇纂》 D.《十二铜表法》
20.(2025·海南海口·模拟预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又继续存在了近一千年,但后来却衰亡了,拜占庭帝国终归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和入侵
B.拜占庭帝国外交上的孤立
C.帝国内部的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
D.查士丁尼的盲目西征,造成帝国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
21.(2025·天津河东·三模)拜占庭帝国一位著名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在位时期文治武功显赫,建立了“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其中“一部法律”是指(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22.(2025·辽宁·模拟预测)这部法律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国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的法律和重要的法学著作,集罗马法精华之大成。这部法律( )
A.是迄今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B.适应了帝国扩张的要求
C.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3.(2024·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预测)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欧洲古典作品过程中,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希腊罗马著作并形成规范的译本体系。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 B.推动了西方法律体系的建设
C.直接促进西欧各地城市发展 D.成为联系东西方经济的桥梁
24.(2025·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全面学习中华文化与唐制,通过改革比法、德、意、英等国更早地确立了封建制度。这次改革史称(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百日维新
25.(24-25九年级上·陕西西安·期中)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次老师,即古代的中国和近代的西方。其中向古代中国“拜师学艺”指的是大化改新。关于这场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改革的推行者是孝德天皇  ②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③在地方设国、郡、县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④改革使幕府与天皇共同掌握国家大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6.(23-24九年级上·江西抚州·阶段练习)6世纪的日本是一个贵族联合政体,而天皇只有名义上的统治权。7世纪中期,日本开始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天皇成为实际的掌权者。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 )
A.幕府统治的形成 B.大化改新的进行
C.大和政权的建立 D.天皇大权的旁落
27.(2025·江西南昌·二模)下面是某宗教传播示意图。以下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A.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它确定为国教 B.它的信徒称为“穆斯林”
C.它宣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进入天堂 D.释迦牟尼是它的创始人
28.(2025·湖南娄底·三模)《全球通史》中提到:“三大宗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基督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伊斯兰教倡导顺从安拉以得和平,佛教则追求通过修行达到涅槃解脱。”从材料可以推断出( )
A.三大宗教的教义都以追求来世幸福为核心目标
B.宗教传播是推动古代文明交流融合的唯一动力
C.三大宗教的信徒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冲突与战争
D.不同宗教的教义反映出其产生地区的社会需求
29.(2025·内蒙古·模拟预测)学者曾描述古代世界某一帝国:“中世纪的它如日中天,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它的人民珍爱典籍和书籍,达官贵人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也鼓励教徒学习知识。学者们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古籍,涉及天文、文学、社会、医学等领域。”这一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0.(2025·福建·模拟预测)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大规模、有组织的翻译活动,系统翻译了古希腊哲学、科学,波斯文学,印度数学等典籍,融合多元文化,推动自身文化发展。由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B.广泛吸收、全盘照搬
C.领先世界、影响深远 D.原创性强、独具一格
二、材料分析题(31题 16分、32题13 分、33题 11分,共40分)
31.(24-25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探寻人类文明源流和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由上至下刻有同一段诏书的多种语言版本,包括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字等。1822年法国学者通过碑文上的希腊文字,破解了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含义,自此,人们便能阅读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
依据材料一,指出“罗塞塔石碑”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结合世界史,再举一例能够证明文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古文字(4分)。
材料二: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A、B两处文化遗产分别代表的古代文明及其所属的文明类型(4分)。
材料三:中世纪流传着很多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只要你乐意,你可以一辈子待在庄园里。”“城市空气使人自由”等……词与物一起流传,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谈谈你对“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理解(3分)。
材料四:10-11世纪西欧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农具和耕作技术日益发展。铁犁的使用开始普及,使农业生产率显著增长,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为城市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城市的重新兴起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依据材料四,指出西欧城市兴起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两个条件,并概括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五: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原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类型。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多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分析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1分)。
32.(25-26九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项目化学习 某校九年级(1)班的杨老师组织学生围绕“世界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任务一【史料划分】
(1)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能够展现东西方文明成就的史料,请根据类别对其进行分类(只填序号)(2分)。
①楔形文字 ②封君封臣制 ③万神庙 ④《汉谟拉比法典》
东方文明:________。
西方文明:________。
任务二【人物解读】
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图1、图2所示的人物的名字,并分别写出他们的主要贡献(4分)。
任务三【历史重现】
(3)仔细观察上图,简要介绍你看到的中世纪庄园的生产、生活状况(4分)。
任务四【学以致用】
假如你是当时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还可以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哪些(2分)?
任务五【文化传承】
世界古代文明中的无数成就如璀璨的星空,从古至今,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世界古代文明成果(1分)?
33.(24-25九年级上·辽宁沈阳·阶段练习)某班以“多元、交流、发展”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文明多元、交流、发展
板块一文明篇
板块二改革篇 解说词 它是日本通过改革,使其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它使________
板块三交流篇
(1)请将板块一中的内容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3分)
请你将板块二中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并写出改革名称(4分)。
阅读板块三,图示卡片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发动的侵略亚洲和非洲的远征。这次东征发生在多少世纪(1分)?
(4)阅读板块三,结合所学写出阿拉伯人在医学领域取得的一例成就,并谈谈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3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D A A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C B D B D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A A A B B D D A
1.B
【详解】由题干材料“古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第二次以宗教”指的是古罗马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被定为国教,并随帝国扩张广泛传播,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主要宗教之一,B项正确;佛教源于印度,与罗马关联小,排除A项;伊斯兰教兴起时罗马已衰落,排除C项;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的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所以①西罗马帝国②查理曼帝国,C项正确;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法兰克王国的演变无直接关联,且查理曼帝国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发展而来,不是东罗马帝国演变,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建立的,与罗马帝国及后续西欧国家演变无关;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这里①应为西罗马帝国,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与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的演变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在中世纪西欧封建关系中,封君和封臣都许下诺言,而且有责任去履行他们的诺言”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有承诺和责任,这种关系体现了一种契约精神,C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具有契约精神,未提及明确和规范的仪式,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具有契约意义,没有表明这种封建制度在西欧各国普遍存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封君封臣间的诺言与责任,体现契约性质,而非严格的等级性,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因此才会出现“司法获大利”的传言,B项正确;诉讼受理费用并不是其获利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排除C项;审判依据是什么与材料强调“司法获大利”这一主旨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片中出现“领主住所”“村舍和院子”“草地”“教堂”“磨坊”等元素,这些是中世纪欧洲庄园的典型构成。庄园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通过庄园剥削农奴,农奴耕种份地并为领主服劳役,庄园内包含生产(磨坊、耕地)、生活(村落、住宅)和宗教(教堂)设施,与图片情景完全吻合,D项正确;古代埃及以金字塔、尼罗河农业和法老专制为特征,无“领主”概念,排除A项;古代印度以种姓制度和村社经济为主,不存在领主庄园结构,排除B项;古希腊城邦是公民社会,以手工业、商业和小农经济为基础,无农奴和领主自营地的庄园布局,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题干中提到庄园里有铁匠、鞋匠、伐木者、刀剑制造者、渔民、织网者、面包师等各种职业人员,这意味着庄园能够自己生产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食物等,基本满足了庄园内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很少需要对外交换,体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A项正确;庄园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利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维护庄园公共秩序,但不能说司法公平公正,且题干中并未涉及庄园司法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查理曼大帝签署的命令是让管家管理庄园工作,而不是将庄园归管家所有,排除C项;庄园是中世纪西欧封建领主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市民是城市中的居民,庄园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领主和庄园内居民的需求,与保护市民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题干指出13世纪城市通过市民选举官员、拥有独立税收系统等,说明这些城市获得了自主管理权。“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符合史实,因自治权包括选举官员和税收自主,A项正确;促进工商业的繁荣是结果而非题干直接体现,排除B项;“完全摆脱封建统治”错误,因城市仍需向领主纳税,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中世纪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无法得出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的冲击,以及市民阶层与近代资产阶级的联系。中古西欧城市兴起后,工商业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B项正确;庄园是封建经济基础,与瓦解封建制度无关,排除A项;大学兴起与知识传播相关,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租地农场属于农业领域,与题干中的“手工业、商业”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3世纪欧洲城市取得自治权,市民享有自由和财产权。因为城市自治、市民权利等为资本主义和近代社会孕育了条件。材料表明这些变化为近代文明奠定基础,B项正确;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制未完全结束,排除A项;“彻底摆脱教会控制”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中世纪教会仍具影响力,排除C项;“古典文明结束”与题干无关,古典文明早于中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法国琅城市民通过赎买获得了自治权”“市民武装起义杀死主教”和所学知识可知,市民先以“赎买”获得自治权,后因主教毁约发动“武装起义”,最终国王被迫承认,因此,中世纪城市争取自治的方式有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A项正确;“国王恩赐”是结果而非主动方式,“市民选举”未提及,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与教会的斗争而非教会支持,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了中世纪城市争取自治的方式是金钱赎买与武装斗争,没有涉及庄园联合与行会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可知,城市通过纳税换取领主放弃统治权和司法权,市民自行选举管理人员,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D项正确;依然由封建领主控制,与“封建领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的表述不符,排除A项;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符合史实,此时资本主义尚未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1688年)是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重要标志,排除B项;彻底摆脱了封建统治,过于绝对化,城市仍需纳税,保留部分封建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师生在不同城市大学间的流动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中世纪大学的自由流动加强了学术交流,推动了知识传播,尤其是科学领域。B项正确;欧洲在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进入了封建时代,排除A项;庄园制度形成早于大学的形成,因此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C项;“自治城市产生”虽与大学存在关联,但题干强调流动带来的直接结果,应为知识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文艺复兴推动人文思潮,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等需要算术、地理、天文等知识,学科设置契合这些社会发展需求,D项正确;自治城市在14世纪前就已出现,大学学科设置是顺应自治城市发展后的社会需求,而非“推动自治城市出现”,逻辑颠倒,排除A项;题干没提及封建统治者的态度,无法得出“大力支持”,排除B项;14—16世纪欧洲大学仍受教会影响(如神学仍是重要学科,只是题干没列),并未“摆脱教会思想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掌控着精神文化领域。教会垄断教育、思想,人们的生活都被宗教深刻影响,大学作为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场所,很难脱离教会的影响,专业课程中,神学是核心课程,教会要培养为宗教服务的神职人员、学者,C项正确;中世纪大学兴起于12世纪左右,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中叶,排除A项;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如文法、修辞、逻辑等)和专业课程(如法学、医学、神学等 ),并非只有基础课程,排除B项;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当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大学的师生既学习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知识,又融入当时新兴的行业知识,还为争取学术自由、办学自主权与教会和世俗政权辩论。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学习古典文化以及关注新兴行业知识,有助于推动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为后来欧洲文化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大学的活动和文艺复兴的兴起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势力强大,大学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活动,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很多大学的课程仍然受到宗教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明确提到大学融入了当时社会新兴的行业知识,说明大学并不局限于传统知识传授,D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据题干“建于12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地处意大利北部交通要塞,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为此建立了这所以法律见长的大学”和所学可知,博洛尼亚大学建于12世纪意大利交通要塞,因商业纠纷频发而以法律见长,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反映商业活动推动社会需求,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教会势力削弱与12世纪教会仍强势的史实矛盾,排除B项;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时间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教师为维护自身权益、规范教学活动,模仿工商业行会组成教师行会。这些行会推动了大学的兴起,大学逐渐发展出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如设置课程、授予学位等,B项正确;自治城市兴起的核心是城市争取独立管理、司法等权力,是城市整体发展的结果,并非由教师行会推动,排除A项;市民阶层是随着城市工商业发展,由手工业者、商人等组成的阶层,其出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教师组成行会的行为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庄园衰落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冲击、农民起义等因素,教师组成行会属于教育领域的组织行为,不会直接导致庄园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世纪西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巴黎大学是著名学府,课程体系包含基础 “七艺”(文法、修辞等),更高层次则教授法学、医学、神学等,符合史实,D项正确;中世纪西欧的封臣仅对直接封君承担义务(如兵役、效忠等),而非直接对国家承担赋税、兵役,国家与封臣之间通过封君层级间接联系,排除A项;庄园中的佃户(尤其是农奴)需为领主在自营地服劳役,通常是每周劳动3—4天,而非每月,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规定,农奴逃到城市并住满一年零一天,可获得自由身份,成为市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统治者是查士丁尼一世,他组织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的第一部分,专门整理2世纪初以来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以巩固皇权和秩序,B项正确;《法理概要》是法学著述,《罗马民法大全》的一部分,排除A项;《法学汇纂》是法学家论著汇编,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早期法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内部的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指向内部文化与发展模式的缺陷:长期固步自封会导致技术、制度、思想停滞,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积贫积弱后难以应对外部挑战。这是从内部、长期性角度解释灭亡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和入侵”是外部因素,不是拜占庭帝国终归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外交上的孤立”是对外关系的结果或表现,反映的是外部互动的状态,并非帝国内部深层次的核心缺陷(如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层面),排除B项;“查士丁尼的盲目西征,造成人力物力损失”是短期的统治者行为失误,属于加速帝国衰落的“直接事件”,但并非贯穿千年、决定帝国命运的深层次内部缺陷,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由题干“拜占庭帝国一位著名统治者”“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其主持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旨在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并统一法律,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法律,与拜占庭无关,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早于查士丁尼时代,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是近代法国的法典,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据材料“这部法律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国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的法律和重要的法学著作,集罗马法精华之大成”可知,题干所述法律为查士丁尼时期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汇集罗马法精华,对欧洲民法体系形成具有奠基作用,D项正确;迄今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排除A项;查士丁尼法典旨在系统整理法律以维护帝国统治,而非直接适应扩张需求,排除B项;资产阶级兴起远晚于查士丁尼时代,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题干指出拜占庭帝国翻译、注释并保存了大量古典希腊罗马著作,形成规范译本。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保存的古典文献在文艺复兴时期传入西欧,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A项正确;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影响深远,但题干未直接关联法律建设,排除B项;“直接促进”不符合史实,西欧城市复兴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与拜占庭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成为联系东西方经济的桥梁”强调经济桥梁作用,但题干聚焦文化保存,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指出日本在7世纪中期学习中华文化与唐制,确立封建制度。大化改新(645年)正是这一时期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推动其封建化,A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是18世纪俄国的近代化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治维新是19世纪日本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改革,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百日维新是1898年中国清朝的变法,与7世纪中期的日本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大化改新的推行者是孝德天皇,这一说法符合史实,所以①正确;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表述正确;大化改新在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并非“国、郡、县”三级,所以③错误;大化改新后,天皇掌握国家大权;而幕府与天皇共同掌握国家大权是在幕府统治时期,并非大化改新的结果,所以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说法是①②,A项正确;大化改新在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并非“国、郡、县”三级,所以③错误,排除B项;大化改新后,天皇掌握国家大权;而幕府与天皇共同掌握国家大权是在幕府统治时期,并非大化改新的结果,所以④错误,排除CD项。故选A项。
26.B
【详解】根据题干“7世纪中期,日本开始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天皇成为实际的掌权者”和所学可知, 646年开始的大化改新,效仿中国唐朝制度,推行中央集权,如设立“八省百官”和“国郡里制”,削弱贵族权力,强化天皇统治,B项正确;幕府统治形成于12世纪末,与7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和政权建立于5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天皇大权旁落”与改革使天皇掌握实权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根据材料“麦加、麦地那、西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加和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两大圣地,西亚是伊斯兰教的主要传播地区,它的信徒称为‘穆斯林’,B项正确;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排除A项;“宣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进入天堂”是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鼓励信徒忍受生活中的苦难,以换取死后的天堂,排除C项;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与伊斯兰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题干引用了《全球通史》中对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核心教义的描述:基督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伊斯兰教:倡导顺从安拉以得和平。佛教:追求通过修行达到涅槃解脱。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压迫下的犹太地区,强调救赎,反映人们对解脱的渴望。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部落冲突中,倡导和平与顺从,反映对秩序的需求。佛教产生于古印度种姓制度下,追求涅槃,反映对平等与解脱的向往。材料中教义差异确实能体现不同社会的需求,D项正确;基督教强调现世的救赎和来世的永生,但核心是“耶稣救赎的恩典”,不完全聚焦于来世。 伊斯兰教倡导顺从安拉以得和平(包括现世和来世的和平),但材料未明确提到“来世幸福”。佛教涅槃解脱确实涉及来世,但更强调超越轮回,而非单纯“幸福”,排除A项;宗教传播是推动古代文明交流融合的唯一动力 “唯一动力”过于绝对,材料仅提到宗教的影响,未否定其他因素(如贸易、战争等),排除B项;三大宗教信徒之间曾多次发生冲突(如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扩张等)。与事实和材料均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9.D
【详解】根据题干“中世纪的它如日中天,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伊斯兰教也鼓励教徒学习知识”“学者们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古籍,涉及天文、文学、社会、医学等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在8-9世纪(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鼎盛,经济、文化、军事实力远超同时期的西欧。伊斯兰教重视学术,《古兰经》强调求知,推动了阿拉伯学者翻译和研究古希腊、波斯等文明的典籍。阿拉伯帝国系统翻译了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等希腊学者的著作,保存并发展了古典学术,涉及题干提到的天文、医学等领域。巴格达的“智慧宫”是当时世界学术中心,汇集大量书籍和学者。因此题干描述帝国是阿拉伯帝国,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属于希腊化时代,存在于公元前,与中世纪时间不符,且未涉及伊斯兰教,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东罗马(拜占庭)虽保存希腊文化,以基督教为主,与题干提到“伊斯兰教”不符,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以东正教为国教,与题干强调“伊斯兰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0.A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大规模、有组织的翻译活动,系统翻译了古希腊哲学、科学,波斯文学,印度数学等典籍,融合多元文化,推动自身文化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重视知识,开展大规模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波斯、印度等不同地区的文化典籍翻译过来,融合多元文化来发展自身文化。这种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文化的积极吸收和融合,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A项正确;阿拉伯人在翻译和吸收其他文化时,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融合,并且融入自身文化特色,进行创新发展,排除B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吸收多元文化的过程,而非突出其“领先世界”的地位,虽然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有影响,但材料未着重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融合,并非突出其原创性,虽然阿拉伯文化有原创内容,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1.(1)类型:实物史料;价值:探索历史文献史料,是研究文字演变的实物史料。举例: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A.古埃及文明,属于大河文明;B.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3)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经济:庄园制;理解: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4)条件: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历史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瓦解封建制度,市民阶级壮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特点:多元性;不断发展和演变;存在交流互鉴。
【详解】(1)类型:根据所学实物史料的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碑刻、雕塑等多种形式,“罗塞塔石碑”属于实物史料。价值:根据所学实物史料的知识可知,“罗塞塔石碑”的价值是探索历史文献史料,是研究文字演变的实物史料。举例:根据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A:根据A“金字塔”可知,A属于古埃及文明,结合所学尼罗河的知识可知,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因此,古埃及属于大河文明;B:根据B“雅典卫城”可知,B是古希腊文明,根据所学古希腊文明的知识可知,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
(3)特征:政治上,根据材料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所学封君封臣制度可知,中世纪欧洲政治上的典型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根据材料三“只要你乐意,你可以一辈子待在庄园里”可知,中世纪欧洲经济上的特征是庄园制。
理解:根据材料三“城市空气使人自由”,结合所学欧洲自治城市的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欧洲社会发生变迁,农业人口扩展和外移,商业和工业兴起,自治城市出现。自治城市拥有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因此,中世纪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4)条件:根据材料四“使农业生产率显著增长,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为城市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可知,西欧城市兴起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两个条件是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四“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城市的重新兴起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瓦解了封建制度,推动了市民阶级壮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特点:根据材料五“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原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类型”可知,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多元性;根据材料五“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可知,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和演变;根据材料五“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可知,人类文明存在交流互鉴。
32.(1)东方文明:①④;西方文明:②③。
(2)图1:克洛维。主要贡献:克洛维是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一位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克洛维通过皈依基督教和分赐土地,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支持。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实力强大,不断扩张。图2:查士丁尼一世。主要贡献: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位皇帝。他统治期间,组织人员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
(3)状况:中世纪庄园以土地耕种为主,教堂占有一定量的土地;领主土地与个体农民土地交错在一起;庄园内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如住宅、粮仓、磨坊、烤炉等,人们可以不用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因此相对封闭。
(4)专业课程:神学、法学、医学。
(5)切忌盲目照搬和盲目排外,应该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东方文明:据所学可知,①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人创造的,属于东方文明;④《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的,属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②封君封臣制构成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属于西方文明;③万神庙是罗马经典建筑之一,属于西方文明。
(2)主要贡献: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图1为克洛维,主要贡献可从建立法兰克王国、皈依基督教、对外扩张等角度作答,如:克洛维是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一位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克洛维通过皈依基督教和分赐土地,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支持。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实力强大,不断扩张。图2是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要贡献可从扩张、编纂法典等角度作答,如: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文治武功最出色的一位皇帝。他东征西伐,力图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他主持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他常年发动对外战争,导致人民斌役沉重,国家财政枯竭。
(3)状况:据图片中“春耕地、秋耕地、休耕地、果园、牧场、草场、村民份地”“教堂”“住宅、粮仓、磨坊、烤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庄园以土地耕种为主,教堂占有一定量的土地;领主土地与个体农民土地交错在一起;庄园内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如住宅、粮仓、磨坊、烤炉等,人们可以不用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因此相对封闭。
(4)专业课程:据所学可知,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神学、法学、医学。
(5) 做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紧扣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对待世界古代文明成果切忌盲目照搬和盲目排外,应该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3.(1)数学:④
文字:③
建筑:①
(2)补充: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名称:大化改新。
(3)时间:公元前4世纪。
(4)成就:《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作用: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详解】(1)数学:根据图片可知,④是阿拉伯数字,属于数学领域。
文字:根据图片可知,③是楔形文字,属于文字领域。
建筑:根据图片可知,①是金字塔,属于建筑领域。
(2)补充和名称:根据材料“日本通过改革,使其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权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时间:根据题干“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纪年,百位数字+1为世纪数,334年百位是3,3+1 = 4,所以是公元前4世纪。
(4)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