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科 生物 授课学段及年级 初中七年级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功能,采取教学策略建议中“(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材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识别和推断人体各系统相应结构的功能,帮助其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4)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对身体健康的伤害),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开展的活动包括解读呼吸系统结构图,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各器官的功能,可为构建次位概念5.3.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奠定基础,并为构建重要概念和大概能打下基础,发展科学思维,最终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和态度责任。达成学业要求(1)描述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11)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拒绝吸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
学习者分析
已具备素养: 基于对消化系统的学习,学生对结构与功能观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够充分;能够简单运用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方法,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思考、判断,但对于复杂图文信息和生活现象分析存在畏难情绪;有一定科学探究基础。有一定的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但在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危害方面,仍有不足。 待发展素养: 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初步感知机体各个系统协调配合;提升运用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方法认识事物,尝试对复杂图文信息和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对人体的呼吸有进一步的认识,在饮食休息、体育锻炼、疾病预防等方面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主动宣传相关知识。 学习障碍点: 毛细血管血液流动可以温暖吸入的气体,较为抽象学生感受并不深。 拟解决措施: 利用探究活动,抽象转化为直观。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观察图片,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重点) 2.通过分析资料、实例分析,描述呼吸道的结构及其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在“尘肺”情境中学习,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重、难点)
学习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情境引入
播放会呼吸的痛——尘肺病相关视频,某些尘肺病患者还会出现咽喉肿痛、喘息、咳血、乏力等不同的全身症状,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会引起尘肺病,尘肺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职业病。引导学生思考粉尘对人体的那个系统产生了影响?粉尘到达肺部需要经过哪些结构?沿途又有哪那些经历?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借助情境引发学生关注呼吸系统。
环节二:粉尘到达肺部的旅程
1.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93页图片,识别序号对应的器官,在自己身上指出呼吸系统各器官所在位置; 教师补充①~⑤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⑧为会厌软骨,⑨为膈,膈将人体上身分为胸腔和腹腔。 1.2描述粉尘到达肺部的“旅程”,并在图上画出“路线图”; 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结构。 1.3古语有云“食不言,寝不语”,自主学习课本95~96页图文内容,分析有何科学道理 提问:呼吸与吞咽能否同时进行? 1.4呼吸系统与声音又何关系呢?跟随教师进行发声训练,推测声音产生的部位,自主学习课本96页最后一段文字及示意图,验证发声部位,描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处于变声期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做? 1.5粉尘沉积于肺部,会造成患者肺广泛纤维化,阅读课本93页正文,结合下图,描述肺的结构及基本组成 1.1识图,在自己身上指出呼吸系统各器官所在位置,学生展示交流; 1.2绘制路线图,学生展示交流,订正; 1.3阅读结构图,了解会厌软骨与咽和喉的位置关系,观察吞咽时食团下降引起会厌软骨位置的变化,展示交流。 思考回答。 1.4跟谁教师进行发声训练,体验振动部位,猜测发声器官,阅读教材图文,验证猜想,阐述发声原因。 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保护声带。 1.5阅读文本,结合图片,描述肺的结构及基本组成。
活动意图说明: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合作探究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粉尘到达肺部的旅程
2.1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鼻、气管、支气管等器官有什么结构作为支持,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2.2指导学生阅读补充分析资料,小组内讨论鼻腔对空气作出了哪些处理?观察模拟实验,了解毛细血管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2.3指导学生观察气管和支气管的内壁结构,结合课本94页内容,说出腺细胞与黏液的关系,各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痰是如何形成的? 总结:呼吸有骨或软骨作为支架,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建议:进行长跑运动时,尽量用鼻吸气而不用口吸气的原因是什么? 2.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空气的处理,人体可以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2.1观察图片,推测呼吸道的作用。 2.2阅读资料,勾画关键信息,观察模拟实验,小组讨论,归纳鼻腔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2.3阅读图片资料,结合实际,小组讨论,推理各结构关系、作用、痰形成部位及移动方向。 归纳呼吸道的功能。 结合呼吸道的功能,思考用鼻吸气的优点。 融合情境,结合生活经验,认同呼吸道处理空气的能力有限。
活动意图说明:借助情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描述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关注呼吸系统健康。。
环节四: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薄弱内容。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寻找薄弱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强化知识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对应,达成概念的构建。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基础题: 1.静静患有过敏性鼻炎,在使用鼻喷剂喷鼻后发现嘴巴中出现药味,主要原因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有共同的器官( ) A.咽 B.喉 C.气管、支气管 D.食管 2.某兴趣小组利用模拟装置(如下图)探究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他们将碳粉放在塑料瓶口处,用吹风机向瓶口吹风,观察瓶底部纱布上碳粉的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毛刷模拟的是呼吸道中的黏液 B. 浸湿毛刷的水模拟的是鼻毛和纤毛 C. 若换成干燥毛刷,到达纱布的碳粉量会增加 D. 该实验能验证呼吸道具有温暖空气的作用 3.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大声谈笑是可能导致( ) A.流经消化器官的血量减少,不利于消化 B.会厌软骨未盖住喉的入口,食物误入气管 C.唾液腺分泌唾液的量减少 D. 声带拉伤 实践类作业(选择其一): 设计“呼吸有‘卫’,尘肺无畏”为主题的宣传海报。 制作呼吸系统结构模型
教学反思与改进
设计困惑 1.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方式主要以鼓励为主,较为单一。 2.很多同学在自己身上指出呼吸系统各器官所在位置时会羞怯。 改进措施 1.建立长期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从参与度、贡献大小、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打分促进学生在小组中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2.在主动报名展示同学展示结束后,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对未主动参与的同学尝试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