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4 圆明园的毁灭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圆明园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不但建筑风格独特,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B.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它风景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C.圆明园由圆明园、绮春园组成。
D.圆明园于1860年9月6日被英法联军焚毁。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举世闻名( ) A.听见 B.消息 C.有名望
(2)风景名胜( ) A.超过 B.优美的地方 C.能担任,能承受
二、选词填空。
留恋 流连
1.假日里,我们在北海公园划船,( )在绿树红墙之中。
2.游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桂林,心中还( )着漓江山水。
损失 损害
3.这幢大楼设计和施工都不符合要求,要推倒重建,( )很大。
4.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做( )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
三、照样子,用关联词写句子。
1.圆明园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仅……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答题。
金( )辉煌 ( )南海北 诗情画( )
不可( )量 举世( )名 奇( )异宝
1.上面的词语中能形容某物非常有名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数量巨大,无法计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2.像画线词语那样描写建筑物的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圆明园在__________西北郊,是一座_______________的皇家园林。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____、____、____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星”指的是________,“月”指的是________。
六、阅读课文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②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段②,用“﹏﹏”画出表示时间的字词,你从这些字词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段文字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 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
4.①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游人的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圆明园的______________。
5.①段文字从三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特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中的划线句子是( )句,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
7.这两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作者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段①中,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介绍圆明园的各种建筑,请你模仿这样的方式写几句话,描绘节日热闹纷繁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C
2. (1)C (2)B
二、 1.流连 2.留恋 3.损失 4.损害
三、
示例:1.广州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城。
2.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不断陶冶我们的情操。
四、碧 天 意 估 闻 珍
1.举世闻名 不可估量
2.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五、
北京 举世闻名 圆明园 万春园 长春园 东 西 南 圆明园 许多小园
六、
1.玲珑剔透,原意指清澈得可看穿,形容小巧﹑精工制造﹑精致、结构奇巧﹑内部镂空的手工艺品。文中指亭台楼阁精致,结构奇巧。
2.上自 下至 圆明园不愧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它收藏着的历史文物极其珍贵,并且年代久远,种类齐全。
3.B
4.美丽
5.汇集各地名胜精华 融入祖国灿烂文化元素 吸取西洋建筑精华
6. 过渡 承上启下
7.风格迥异的建筑 珍贵的文物收藏 把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形成鲜明的对比,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痛恨。
8.端午节到来时,有去江里面划船赛龙舟的人们,也有在家包粽子的小孩子和妇女们,有闻着粽香去偷吃粽子的小孩子们,也有妇女们包粽子时传来的阵阵笑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4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情感上又不是十分鲜明,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教学中,应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教学目标】
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3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借助关键词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2.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煌、珑、剔、澜、陵、宏”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资料和文中的表达方法,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圆明园的辉煌和自己的骄傲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观看视频
2.引出课题
从1860年开始,这些断壁残垣就默默地伫立在北京西北郊圆明园遗址,历经150余年岿然不倒,它们,是在诉说一段历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去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3.资料袋
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之一,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历了151年。总面积为350公顷,占地约5200亩,比颐和园还要大850亩,约等于8.5个紫禁城。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十分巧妙,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由圆明、绮春、长春三园组成。三园中圆明园最大。这三园之中又各有景点。如圆明园内有“勤政殿”“上下天光”“月地云居” 等48处景;长春园有“西洋楼”“万花库”“方外观”“海晏堂”等30处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①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自己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
②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识写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圈出自己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留作交流。
(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学生交流自己读不准的字音,共同正音。
课件出示:
估 煌 珑 剔 澜 陵 宏 奉 烬
①读准字音:“煌、珑、陵、宏、 奉”是后鼻音。
②区分字形:珑—笼,剔—踢,陵—凌。
③组词识记“澜”:波澜壮阔、力挽狂澜、推波助澜。
(3)再读一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四字词语,读一读,抄一抄。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意 武陵春色
西洋景观 天南海北 风景名胜 流连其间 建筑宏伟 青铜礼器 奇珍异宝
(4)书写提示:
毁:左右宽窄相当。注意“臼”字里面是两横,不封口,“工”下横变提,右上的横折弯不能带钩。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臼”字的笔顺。
宏:上下结构。 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注意“ㄙ”的位置,与上面不相交。
奉:上半部分的三横间距相等,长短不同,撇和捺不要相交,要舒展地覆盖下半部分。
辉:左边“光”末笔竖弯钩变成竖提。这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左小右大。
(5)师巡视指导后评议。
3.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再想想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梳理。
第1自然段阐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和文物,再现昔日辉煌。
第5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设计意图:从检查生字词入手。这一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字词,所以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应该是学习课文的前提条件。写“辉、煌”也与本课要了解的圆明园的辉煌紧密相关。再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走进圆明园
1.再读课文,感受辉煌。
(1)教师引导: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预设1: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gū)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预设2: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2.学习2-3段
教师过渡:其实在文章第一段就告诉我们,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什么会对圆明园有着这么高的评价呢?
(1)圆明园的布局
①读读第二自然段,这段话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
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②引导:这句话介绍了什么?(圆明园的位置和组成)
③课件展示园林的结构平面图,理解“众星拱月”,在图上找一找哪里是“星”,哪里是“月”。
预设1:很多星星围绕着月亮。
预设2:比喻许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这里是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月”指圆明园,“星”指的是圆明园周围的小园。文中指多个小园环绕着圆明园。
点拨:“众星拱月”比喻多个个体拥戴一个核心。这是圆明园的总特点。
④自由读课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边读边想象画面。
(2)圆明园的建筑
①除了宏大的规模和布局外,圆明园值得这么高评价的原因还有哪些?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园中著名的景观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做上记号。
A.我们来看第三段,这一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以排比句式罗列了圆明园的特色景物风格多样。富丽与典雅、热闹与宁静在这里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B.看一看,园中都有哪几类景观呢?
预设:有八类景观。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热闹的“买卖街”,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仿建的各地名胜和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C.教师出示资料补充:这些景观你都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展示“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武陵春色”等的景象。
D教师提问:看完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1:我感觉圆明园一定很美,里面有这么多景物和建筑。
预设2:圆明园的建筑风格真多,有的景观还非常的奇特。
预设3:我感觉圆明园真的很大,能在里面容纳这么多种风格的建筑。
②教师点拨:不同风格的建筑都汇聚在这个园林中,将多、美、奇融为一体,难怪作者会说“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仅仅是在描写宏伟壮观的建筑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1: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预设2:这不仅仅是在描写宏伟壮观的建筑,还让我们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聪明才智创造的这一园林是世界园林的奇迹。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灿烂文化的劳动人民无比的热爱。
③教师引导:谁来带着这样的赞美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交流探究、朗读等方式,聚焦昔日圆明园的景观,通过了解园内景观,品读感悟,想象园内景观之辉煌。)
四、课堂总结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就是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是这样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却被毁灭了。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结合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万园之园圆明园》。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圆明园的文物
1.出示第四自然段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圆明园收藏了哪些东西?
预设1:按照总分总结构写的。第一句话是过渡句。
预设2: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2)算一算:先秦至清代有多少年?(2000多年)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上自……下至……)
预设1:“上自……下至……”不但写出了收藏文物的悠久历史,而且写出了文物的数量多。
预设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可以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历史悠久,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艺术价值。
(3)各种文物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品种丰富,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不计其数、数以万计、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4)引导交流:你还知道圆明园里收藏着哪些奇珍异宝?
(5)课件出示古代礼器、书画以及一些国宝的资料和图片。说一说: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6)出示句子“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全班齐读。
2.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文物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借助资料,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激发学生更深的情感体验。)
(二)了解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之内化为灰烬。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一看圆明园到底经历了什么劫难。让我们一起朗读第5自然段,看一看圆明园到底经历了什么劫难。
1.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侵略者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2.抓关键字词,品悟情感。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文中“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预设:侵略者野蛮、贪婪、残暴、无耻的行径。
②小组讨论: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任意”等词删掉,行不行?为什么?通过朗读、比较、讨论,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闯进”写出了侵略者的强盗行为。“凡是、统统、任意”写出了侵略者的野蛮与暴力。
预设2:不行。“闯进”写出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点明了英法联军暴力的强盗行为。它既暗示了圆明园的命运,也批评了清政府的无能,同时也点名了文章的中心。“凡是、统统、实在、任意”写出了侵略者的野蛮与暴力,能让我们了解侵略者是如何破坏圆明园的,了解到他们破坏的力度之大、之快。
③“掠走”“搬运”“毁掉”这三个词语的顺序能换吗?为什么?
预设1:不能变换顺序。“掠走”“搬运”“毁掉”这三个词语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无耻的残暴面目。
预设2:不能。 “掠走”“搬运”“毁掉”一步步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无耻的残暴面目。还从侧面说明了圆明园很大,奇珍异宝很多。这么多的瑰宝就这样化为了灰烬,揭示出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④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体会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破坏的时间长、破坏力大、罪行大,更让我痛心。
预设2:从“1860年10月6日”“10月18日”可以看出,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破坏时间长达十几天。从“10月18日和19日”可以看出,英法联军连着两天在园内放火。从“三天”可以看出,这把大火时间之久,破坏力之大——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
3.“大火连烧三天” 意味着什么?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又是什么?
预设:“大火连烧三天”意味着圆明园损失惨重,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侵略者对圆明园进行了无耻的掠夺和欺侮。而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不仅仅是圆明园,还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
4.观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
5.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痛心,愤怒,不可置信……)
小结:辉煌的圆明园在强盗抢、砸、烧之后,化为一片灰烬,成了一片废墟。圆明园被毁灭了,没有了。(相机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使学生更加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三)感悟“损失”。
1.齐读第1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①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痛心、愤怒之情。
②在第1自然段中,两次出现“不可估量”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不可估量”是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连续使用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也点明了圆明园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论是在布局、建筑,还是在所收藏的文物的价值以及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愤怒、痛惜之情,
2.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这句话与课文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联?如果把“就这样”三个字去掉好不好?
预设1:课文最后一句话与课文第一自然段是首尾呼应。
预设2:不好,“就这样”三个字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惜和愤怒。
点拨: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园林会被侵略者随意烧毁呢?结合着之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预设3:那时候清政府非常的腐败无能,没有办法抵抗,只好任西方侵略者烧毁圆明园。
点拨:落后就要挨打,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力衰弱、任人宰割,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一件事啊!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3.指导朗读。
教师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痛惜、愤怒、不可置信!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力强盛,才能屹立不倒。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并借助搜集的资料,感受英法联军强盗般的行径;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让学生的情感由兴奋到心痛,由自豪到愤怒,从而把握课文的情感变化。)
三、感悟写法,走出圆明园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用了大半的篇幅去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1:这样更能凸显圆明园的毁灭是多么令人痛心,激发读者对侵略者行径的痛恨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预设2: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这样强烈的对比,更能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如此庞大、壮观,拥有无数珍宝的圆明园竟然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毁于侵略者之手。更能凸现这样一座文化艺术宝库的毁灭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更能激起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激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拓展阅读,深化情感
侵略者不但抢夺、毁坏了我们的文物,他们还掠夺了我们的土地,屠杀了我们的人民。我们一起来看阅读链接中的《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节选)》。结合下面的资料读一读。
1.出示《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节选)》。
2.简介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说说这两首诗歌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预设:它们都抒发了作者对侵略者恶行的憎恨。
预设2: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和平的呼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者的憎恶。
教师小结:除了这份愤怒外,其实作者们还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和对和平、统一的呼唤。这样的侵略是可耻的,也是极其痛心的,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法换回的伤害。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和平,努力学习,为实现百年强国梦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阅读链接以及资料的阅读,强化学生对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认知。)
五、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圆明园的大火虽早已熄灭,但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却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让我们铭记这用血和泪换来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侮。只有万众一心,国家强盛,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我们要珍惜和平,努力学习,为实现百年强国梦努力奋斗!
六、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1.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2.课后观看《圆明园的毁灭》电影,再次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深切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走出课文,将学习的兴趣与空间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