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兴农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 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仰韶文化的代表是( )
A.彩陶 B.黑陶 C.玉器 D.青铜器
2.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下图是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宫城居中彰显王权专制
B.道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
C. 铸铜作坊服务农业生产
D.墓葬分布体现阶级分化
3.中国古代与家谱相关的制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指出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关于殷商历史,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刻写占卜记录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B.出土了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
C.实行内外服制度,政治势力影响东到大海
D.已经出现了商人和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5.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额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
A.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伦理原则的来源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7.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分封制的瓦解 D.各国变法图强
8.如下图所示的中央官僚机构创建于(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9.有学者指出,周秦之变,乃中国政治制度一大转折,自封建(封土建邦)而_________,自贵族而官僚,天下事权渐归一统。据此判断,“_________”处应填入( )
A.外服 B.宗法 C.郡县 D.刺史
10.《史记》载,刘邦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可推断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六国旧势力的复辟活动 B.秦朝法律严苛失去民心
C.统治集团的内讧与分裂 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11.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尊奉的是下列哪种思想( )
A.黄老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2.下图为四川汉墓出土的骆驼载乐画像砖图。它融合了中原流传的“建鼓舞”与西域“骆驼载乐”的表演形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周礼乐文化影响深远
B.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融
C.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汉代乐舞发展程度较高
13.下列关于两汉时期文化成就叙述正确的是( )
A.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西汉的《史记》和东汉的《汉书》都是纪传体通史
C.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D.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能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
1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 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
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15.下图是两千年来中国历代气候变化统计情况,其中,第一个冷冻期间西北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西晋期间,冰、雨雹、冻寒等气象记录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D.民族交融加强
16.在改革过程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他迁都洛阳、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措施大大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材料评价的是( )
A. 司马炎 B. 北魏孝文帝 C. 汉景帝 D. 曹丕
第II卷(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摘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
材料三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西周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时代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最近百年为资本制。与此相应,中国有三次社会革命:第一次奴隶制革命在殷周之际;第二次封建制革命在周秦之际;第三次资本制革命在清代末年。
——摘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殷周之变”的具体表现。(6分)
(2)综合材料二、三,结合钱穆与郭沫若的观点,分析“周秦之变”的影响。(8分)
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奠基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老子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孔子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闪烁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墨子等思想家主张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后世学者传承了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派。(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战国)韩非《韩非子·二柄》
“(秦始皇)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孝惠、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西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
材料三
“(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汉武帝)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至汉初治国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为实现思想“大一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回溯历史,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原住民——华夏族交往、通婚,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精悍的血液,丰富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一,围绕“文化基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兴农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A
2.D
3.A
4.B
5.C
6.A
7.A
8.C
9.C
10.B
11.A
12.B
13.C
14.C
15.A
16.B
17.(1)政治上,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周代推行分封制;继承制度上,商代多为兄终弟及,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宗族制度上,周代形成系统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上,周代确立同姓不婚制度;礼制建设上,周代形成更完备的庙数等礼乐制度。
(2)钱穆认为 “周秦之变” 使中国从 “封建的统一” 转变为真正的统一政府,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地方紧密隶属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郭沫若认为 “周秦之变” 是封建制革命,推动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综上,“周秦之变” 不仅是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是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型,确立了封建制度,为后世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18.(1)儒家:主张仁、礼、德治、民本等思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等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
(2)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思想滋养,如民本思想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借鉴;家国情怀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优秀传统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对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国家治理提供历史智慧,助力当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9.(1)转变:从秦朝的法家思想(以法治国、严刑峻法)转变为汉初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原因:秦朝因严刑峻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灭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急需恢复生产和稳定秩序;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需求。
(2)措施: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影响: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但也抑制了其他思想学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示例:观点:少数民族的入主与交往为华夏文化基因注入新鲜活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族频繁交往,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借鉴游牧民族的服饰与军事技术,不仅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也打破了华夷服饰与文化的隔阂,促进了军事文化的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并建立政权,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将中原的礼乐制度、典章制度引入鲜卑族社会,同时鲜卑族的饮食、音乐等文化元素也融入中原,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唐代国力强盛,民族交往频繁,西域的音乐、舞蹈、宗教等传入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如敦煌莫高窟艺术就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格。这些史实表明,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交往互动,为华夏文化基因带来了新的元素,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