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飞花令式 默写练习(专辑五)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飞花令式 默写练习(专辑五)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09: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飞花令式 默写练习(专辑五)
一、古诗词背诵目录
《离骚(节选)》……………………………… 屈 原
《蜀道难》……………………………………… 李 白
《蜀相》………………………………………… 杜 甫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 永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二、文言文背诵目录
《陈情表》……………………………………… 李 密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石钟山记》………………………………… 苏 轼
三、古诗词诵读背诵目录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客至》………………………………………… 杜 甫
《登快阁》……………………………………… 黄庭坚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离骚(节选)》 屈 原
① 在《离骚》开篇,屈原追溯家族渊源以自勉,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父亲名为伯庸的两句是: , 。
② 屈原在《离骚》中用古老的天文历法精准记录自己生辰,提及摄提格年份、孟陬月与庚寅日的句子是: , 。
③ 面对新生儿的“初度”,屈原的父亲仔细观察其禀赋后,赐予美好名字以寄寓期望的两句是: , 。
④ 在《离骚》中屈原交代自己名“正则”、字“灵均”,寄寓“中正”“公平”人生追求的两句是: , 。
⑤ 屈原在《离骚》中强调个人成长需内外兼修,既要拥有“内美”又要注重“修能”的两句是: , 。
⑥ 为彰显高洁品格,屈原在《离骚》中以佩戴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自喻,表明注重品德修养的两句是: , 。
⑦ 面对时光如流水般飞逝,屈原在《离骚》中发出“汨余若将不及”的慨叹,担心岁月不等人的紧迫感的两句是: , 。
⑧ 在《离骚》中屈原以“朝搴木兰”“夕揽宿莽”的日常行为,展现自己持之以恒提升品德修养的两句是: , 。
⑨ 屈原在《离骚》中描写日月轮转不停、春秋更迭有序,由此感慨时光匆匆流逝。这两句是: , 。
⑩ 在《离骚》中,屈原见草木凋零而触景生情,以自然现象比喻时光易逝,进而担忧“美人”迟暮的两句是: , 。
面对君主,屈原在《离骚》中以骏马为喻,表达愿意驰骋向前为国家开辟前路的忠心的两句是: , 。
屈原《离骚》中,“ , ”两句与《汉乐府》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屈原在《离骚》中“ , ”体现了他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充满了对人民深刻的同情。
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执着追求理想和真理
《蜀道难》 李 白
① 当游客乘车沿蜿蜒山路初次接近蜀道,车窗雾气未散便望见群峰如利剑般刺破云层,车中人纷纷屏息扶窗,仰望那直插云霄的峭壁时,不禁发出震撼山谷的强烈感叹,我们可以借用《蜀道难》开篇的诗句“ , ”来表达。
② 导游在蜀道上展指着远处隐入晨雾的山脉介绍蜀地历史:“古蜀先祖自岷江畔立国,曾与中原隔绝数千年”,随即引用《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说明古蜀开国久远,又引用“ , ”说明古蜀与外界隔绝。
③ 历史课上老师播放《蜀道开凿图》壁画,投影仪光束中浮现五丁壮士托举巨石的身影,同学们情不自禁用《蜀道难》中的“ , ”形容蜀道开通的艰难。
④ 登山爱好者在晨曦中攀上蜀道制高点,衣襟被山风掀起,俯瞰脚下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激流险滩,突然想起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太阳神六龙车驾难行”极写古蜀山高水险的句子: , 。
⑤ 自然纪录片摄制组在蜀道峡谷架起机位,无人机镜头追踪着振翅难越的黄鹤,录音师捕捉到猿猱攀援时的悲鸣,在《蜀道难》中,诗人以上文的情景侧面衬托蜀道的艰险,这两句诗是: , 。
⑥ 徒步旅行者背着半满的水壶行走在青泥岭,鞋底嵌满碎石,汗水浸透的衣衫紧贴脊背,面对九转十八弯的岩壁栈道,自然而然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描写攀越古蜀道者步履维艰的诗句: , 。
⑦ 游客双手抠住岩缝攀登至半崖,仰头望见参宿、井宿仿佛垂落肩头,指尖触到冰凉的石壁,喉结滚动着咽下唾沫,只能抚胸长叹的惊险情景可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描述
为: , 。
⑧ 暮色四合时行至蜀道深处,夕阳沉入墨绿色的山坳,寒气从石阶缝隙浸骨而来,耳边先是悲鸟在古木间哀号: , ;继而闻听子规啼声穿透夜雾,渲染出凄凉环境,空寂蜀山令人发愁。
⑨ 摄影师在雨后初晴的黎明架起相机,镜头捕捉到群峰刺破云层、枯松倒悬绝壁的画面时,不禁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
⑩ 暴雨刚歇的午后,蜀道山间雨帘未散,彩虹横跨飞瀑,水珠顺着崖壁滚落,李白《蜀道难》用“ , ”两句描写这山石轰鸣、激流奔涌的艰险景象。
篝火噼啪作响的露营地,朋友正打包行囊准备独自穿越蜀地无人区,你指着地图上标注的红色警示区域,引用《蜀道难》中“ , ”的诗句提醒朋友路途十分危险,千万当心!
历史课上老师展开《剑阁关隘图》,教鞭在地图上勾勒出“一夫当关”的险要地形,学生们凝视着城墙剖面示意图,剑阁显示出峥嵘而崔嵬的气势,同学们不由齐声诵读《蜀道难》中形容剑阁易守难攻的句子: , 。
泛黄的蜀地旅行攻略上,导游用红笔圈出“剑阁宿营注意事项”,引用《蜀道难》中诗句“ , ”提醒游客若遇守卫异常,需警惕危险。
探险家在煤油灯摇曳的帐篷里写下日记,钢笔尖划破纸面:“蜀道险区昼夜不宁,白日避猛虎爪牙,入夜防长蛇吐信”,《蜀道难》中的原句是: , 。
锦官城夜市的喧嚣里,友人举着酒盏笑谈不愿离蜀,你望着他醉眼中闪烁的花灯倒影,轻叩石桌劝道,“繁华虽好终是客”,接着引用《蜀道难》的“ , ”劝他不要沉迷繁华、早日返乡。
《蜀相》 杜 甫
① 暮春细雨中,游客在成都街巷撑伞寻访武侯祠,向卖花翁问路时,老人抬手指向街角那片苍郁的柏树林,这恰可用杜甫《蜀相》中“ ? ”两句作答,以“柏森森”的意象点明祠堂的幽深所在。
② 深秋晨雾未散,武侯祠内碧草沿阶蔓延,草尖垂露映着残碑字迹,偶有黄鹂在疏叶间空啼,却因少人凭吊更显寂寥,正如《蜀相》中“ , ”所写,暗含着诗人对英雄寂寞的千古喟叹。
③ 灯下展读《出师表》,历史学家谈及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忠诚——从隆中对定三分天下,到白帝城托孤辅佐幼主,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正如杜甫《蜀相》中“ , ”两句所言,道尽乱世贤相的赤胆忠心。
④ 秋风吹过五丈原古战场,白发将军抚摸断戟残垣,遥想诸葛亮“ ”的悲壮,不禁泪洒征袍——这正如杜甫《蜀相》中“ ”所写,既是对英雄未竟之志的痛惜,亦是对后世壮志难酬者的深沉共鸣。
⑤ 在“追慕先贤·家国情怀”诗词研讨活动中,当大家探讨“英雄壮志未酬”这一永恒主题时,有人引杜甫《蜀相》中的“ ,长使英雄泪满襟”,直陈诸葛亮北伐未成的遗憾与后世英雄的共鸣;有人则用陆游《书愤》中的“ ,千载谁堪伯仲间”,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与自己收复中原的壮志相连,传递出跨越时空的壮志回响。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 永
① 南宋御街的青石板路上,导游手持泛黄的《梦粱录》向游客介绍:“杭州自吴越立国便是东南枢纽”,随即引用柳永《望海潮》中“ ,三吴都会, ”三句,以“三吴都会”的雄浑气势总括其千年繁华的核心地位。
② 晨雾未散时漫步清河坊,见烟柳垂落画桥、风帘轻卷朱户,老字号商铺的幌子与新式咖啡馆的玻璃幕墙交错绵延,恰如《望海潮》中“ , ,参差十万人家”所绘的古今交融的市井胜景。
③ 站在六和塔顶层俯瞰钱塘江,秋潮将至时云树绕堤如黛、怒涛卷霜雪拍岸,江天一色处渔帆点点,不禁吟起《望海潮》中“ , ,天堑无涯”的壮阔之句,并令人遥想吴越王钱镠射潮的千古传说。
④ 华灯初上的河坊街夜市,胡商云集的珠宝行陈列着南海珠玑,绸缎庄的蜀锦吴绫堆若云霞,行人衣袖翻飞间尽是《望海潮》中“ , ,竞豪奢”的富庶图景,重现了城市繁华,百姓富裕的太平盛景。
⑤ 中秋泛舟西湖,三潭印月的波光里桂子飘落,曲院风荷的残荷间暗香浮动,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这般景象正如《望海潮》中“ , ”所写,道尽“重湖叠巘清嘉”的江南神韵。
⑥ 谷雨时节的西溪湿地,晨雾之中渔翁披着蓑衣垂钓,采菱女乘舟唱晚,羌管与菱歌交织而成“ , ”的温馨画面,暗含着“嬉嬉钓叟莲娃”的太平气象。
⑦ 在《望海潮》中。柳永笑言要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西湖十景绘成绢本长卷,把江南春色带入凤池,正应了“ , ”的结尾句。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① 在《扬州慢》中,词人沿着扬州旧街行走,寒风拂过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眼前尽是齐膝的荠麦,今昔对比,不禁吟道: , 。
② 在《扬州慢》中,金兵南侵后,扬州城满目废墟。词人见干涸的池塘、枯槁的乔木,仿佛它们仍厌恶谈论战争,有诗为证: , 。
③ 在《扬州慢》中,词人驻足二十四桥边,遥想起当“二十四桥明月夜”年歌舞升平的场景,而眼前桥下流水却荡漾着清冷月光,不禁吟道: , 。
④ 在《扬州慢》中,词人想象二十四桥边红药即使在来年春天绽放,却无游人欣赏,不禁感叹道: , 。
⑤ 在《扬州慢》中,词人吟诵杜牧的扬州诗,想起当年扬州的繁华,如今自己所见一片荒凉,觉得若杜牧重到此处定会震惊的词句是: , 。
⑥ 在《扬州慢》中,词人想起杜牧当年的美艳豆蔻词与浪漫青楼梦,如今扬州如此荒凉,于是感慨: , ,再也写不出那样深情的诗词。
⑦ 在《扬州慢》中,浓墨重彩渲染了暮色时分扬州城清冷凄凉的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除的诗句是: , 。
《陈情表》 李 密
① 李密《陈情表》中,用“ , ”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括。
② 李密半生坎坷,在《陈情表》中自言自己刚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 ”,四岁的时候又遭受“ ”的痛苦。怙恃双失,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
③ 李密《陈情表》中,写自己“ , ”,这正是家道衰落的表现,单枝独芽寡人一个,门庭衰败,连个童仆都没有。
④ 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年少时期家道衰落,没有外戚,家中也没有仆人,平日里他“ , ”。
⑤ 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除了拿晋“以孝治国”为自己迟不就职开脱外,还形象地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自己上表的目的一句是: , 。
⑥ 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借此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
⑦ 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一边是“ ”表达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另一边是“ ” 表达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
⑧ 在《陈情表》一文中,为了彻底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不惜贬低自己,在
文中用“ , ”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⑨ 应用文体“表”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但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
⑩ 李密《陈情表》中,用“ , ”两句写明了祖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远离的请辞原因。
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先尽孝的心愿。
李密《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多次召唤却不能赴任的原因,想要接受武帝圣旨赴任,但“ ”;要奉养祖母,却“ ”。
李密《陈情表》中,用“ , ”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请求。
中外文化理念有所不同:你如果要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古代的伦理治国理念,可以用李密《陈情表》一文中的“ ”来概括;如果要表达知恩必报,可以用《陈情表》中的“ ,死当结草”来陈说。
为文需情真意切。李密《陈情表》中,忆当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表达孤弱无助、形单影只之苦;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感叹物是人非、悼亡念存之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 ,亦崎岖而经丘”,抒发回归田园、重返自然之乐。
《项脊轩志》 归有光
① 南京姑娘在自家附近小水坑边拍摄到斑鸠、喜鹊常来栖息发呆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文句“ , ”。这和那好的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② 光影之间,往往能营造幽静的情景,让人神思摇曳。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又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桂树随夜风拂动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使得“ , ”,项脊轩平添了无限美景。
④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妻子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并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的句子是:“ , ?”
⑤ 小刚在学习“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类睹物思人典故的时候,想到了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枇杷树,这棵树是“ , ”,真是物是人非,令人痛彻心扉。
⑥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归有光怀念起祖母昔日手持象笏对自己的殷殷教诲,瞻顾遗迹,就“ , ”,一时心情激荡,真情流露。
⑦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的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 , ”。
⑧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扃牖而居”,时间长了可以根据足音辨别是何人的句子是“ ,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⑨ 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中,“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两句,以小鸟啄食的动态来反衬项脊轩的安静。古代诗词歌赋之中选取鸟类这种意象,以动衬静的句子还有很多,例如“ , ”。
《兰亭集序》 王羲之
①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中的句子“ , ”,欢迎各国元首和来宾。
② “魏晋风流”所代表的名士风范,自古就受到历代文人的仰慕。他们在雅集欢会中纵酒吟诗、抒发性情,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录“ , ”。
③ 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虽世殊事异, , 。”
④ 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与此句意义相近的句子是“ , ”。
⑤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 , ”,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⑥ 《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⑦ 针对魏晋名士崇尚玄学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一文中严厉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
⑧ 在《陋室铭》中,“ , ”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⑨ 阳春三月踏春忙。某同学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举头观看蓝天白云,低头欣赏大地万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中的名句“ , 。”
⑩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不但描写了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优美环境,还交代了游兰亭当天的宜人天气: , 。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他觉得此情此景“ , ”。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情态:其中“躁者”是“ , ”的情态。
人们常会“喜新厌旧”。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就会“ , 。”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未尝不“ , ”。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① 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
② 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的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 , ”,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③ 屈原在《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后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的“ , ”两句与这两句意思相当。
④ 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 , ”,更富韵味。
⑤ 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李清照的居所“归来堂”就取义于《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士”也取自这篇辞中的“ , ”。
⑥ “伤春”是古人的一种特殊情结。《葬花吟》中黛玉见春花凋落感伤自己的命运;《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见春景勃发,则发出“ , ”的感慨。
⑦ 古代文人常有“寻幽探胜”的传统,如大唐诗仙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一诗中所写的“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又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所写的“ , ”。
⑧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的深意。
⑨ 《归去来兮辞》围绕“归”这个中心抒写,其中“ , ”两句体现了作者急于归家的热切心理。
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作者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作者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是“ , ”,这与《赤壁赋》中苏轼面对长江无穷而发的感慨“ , ”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明说:“ , 。”两位隐士都以“琴书”为友,前者来往的都是贤人雅士,后者故友都是乡村故人,大雅,大俗,殊途同归。
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里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里说“ , ”,异曲同工,简陋的庭院也不能阻挡隐士享受精神的乐趣。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① 有的家长特别溺爱孩子,结果孩子却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记者采访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你可以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 , ”两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 唐朝时期,朝廷在全国施行击鼓劝农制度。农忙季节,每个村五更便击鼓,百姓听到鼓声,一起下地耕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就体现了这一场景。
③ 寓言《揠苗助长》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他植者”也犯了同样错误的句子是“ , ”。
④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郭橐驼善于种树,有人问他诀窍。他却说并没有什么秘方,只是“ , ”,即尊重客观规律,为官也应如此。
⑤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 ”,这与上文中“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⑥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说其他种树人养护太过,担心太过,这对育人也颇有启示。
⑦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道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以寓言的方式对朝廷和官府进行委婉劝谏。
⑧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写官吏劝民早早抽丝织布的两句是: , ;写下乡官吏劝民早早教育自己的幼孩儿和养殖猪等家畜的两句是: , 。
⑨ 古人作文善用类比。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推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与水作类比,向唐太宗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以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 ,以致其性焉尔”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其性”;用种树要“ ”类比做官要爱护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石钟山记》 苏 轼
①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以“ , ”两句,描写李渤探求石钟山命名缘由时,叩击南北山石发出的不同声音。
② 苏轼《石钟山记》中,“ , ”两句表现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③ 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写苏轼认为用鼓槌敲击后能发出这种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 , ”。
④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对和尚与小童持斧扣石的展示“笑而不信”,晚上趁着月光,他“ , ”,观大石,闻鹘鸣,置身现场,想用行动寻找答案。
⑤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考察,深夜乘小舟至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用比喻手法写出石头形态的句子是“ , ”。
⑥ 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苏轼质疑郦道元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解释。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实地调查后,他发现:山下有很多不知深浅的洞穴裂缝,波浪入内会发出“噌吰如钟鼓不绝”的声音,其形成的原因是“ , ”。
⑦ 苏轼《石钟山记》中,写鄱阳湖有大石当中流,“ , ”,是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原因。
⑧ 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苏轼非常欣喜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 , ”。
⑨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道听途说不可取。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强调要揭示事物的真相必须实地考察,“ , ”是不可以的。
⑩ 苏轼《石钟山记》中,“ , ”两句点出士大夫不能知道石钟山命名真相的原因。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苏轼“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否定诸如李渤之流的陋者“ , ”的草率做法。
苏轼《石钟山记》中,“ , ”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① 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 , ”。
② 在《拟行路难(其四)》一诗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而内心实则矛盾痛苦的两句是“ ? ”。
③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 ”。
④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不但没能消愁,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 ”。
《客至》 杜 甫
① 独居的老者在暮春时节忽然接到故人千里来访的特别邀约,特意打扫干净覆满落花的小径,轻轻推开许久不为外人开启的柴门——这份跨越时光的郑重,恰如杜甫《客至》一诗中“ , ”的殷殷期盼。
② 除夕夜的寒风冷雨里,母亲翻出珍藏多年的陶罐,将许多年前酿的老酒温在灶上,笑着对风尘仆仆的来客说“没什么好招待的,只有这粗茶淡饭”,这般质朴深情正应了杜甫《客至》中“ , ”的待客之道。
③ 在《客至》 中,寓居成都浣花溪草堂的杜甫望着庭院里连年上涨的春水,已经习惯了成群的鸥鸟每日晨去暮归的孤寂,一直到某日柴门外传来崔明府熟悉的叩门声,才恍然惊觉“ , ”的清寂早已被故人笑语驱散。
④ 重阳佳节,白发老者与客对饮至微醺,忽忆起邻家翁伯新酿的菊花酒,便隔着竹篱高声相唤,那份不掺俗礼的率真,正是《客至》“ , ”的生活真趣。
《登快阁》 黄庭坚
① 秋日薄暮时分,贬谪多年的文人独自登上快阁,遥望千山落木萧萧而下,俯视澄江映月静静东流,天地间唯有此景与孤心相映——这般苍茫辽阔的意境,正如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 , ”的千古绝唱。
② 夜泊孤舟的游子轻抚焦尾琴,弦音戛然而止时忽逢故友携美酒来访,醉眼朦胧中唯有知己可鉴肝胆——这份"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寂寥与慰藉,恰合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 , ”的典故深意。
③ 寒夜挑灯批阅公文的士人,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卷宗,忽忆起故乡江畔的白鸥,不禁在心中默念《登快阁》中“ , ”的句子,将对官场的厌倦化作对自由的深切呼唤。
④ 辞官归乡的老者立于船头,长笛一声划破暮霭,惊起芦苇丛中群鸥振翅,他望着远去的飞鸟朗声笑道:“ , ”——这正是《登快阁》尾联所咏的物我相契之境。
⑤ 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巧妙运用典故,“ ”化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 ”化用阮籍青白眼事,表达自己抱负无法实现、自己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① 江南三月,春雨过后的清晨,幽深的小巷中传来阵阵杏花的清香与叫卖声,让人自然想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的经典画面,春雨、杏花与长巷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春日图景。
② 陆游奉召离蜀赴京,于临安街头纵马穿行。昔日同僚的府邸如今门禁森严,曾共论恢复的旧友早已挂冠归隐。暮色渐浓,他勒住马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深感世态炎凉,低声喟叹:“ , ?”
③ 阴雨天里,闲居书斋的老者铺开泛黄的宣纸,信手挥洒几行草书,又在晴窗下细细点煮分茶,这般闲适恰如《临安春雨初霁》中“ , ”的恬淡生活。
④ 即将踏上归程的旅人整理行装时,面对繁华的大都市又有所留恋,友人就用《临安春雨初霁》中尾联“ , ”即陆游的自我宽慰来表达对旅人的关切和叮嘱。
⑤ 雨本寻常,却能淋湿诗家的心,读王维《山居秋暝》“ , ”,我们能从中深切感知到初秋傍晚的清新和美好;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
的“ , ”,我们可触摸到初春细雨的润泽滑腻;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清闲与淡然;读李清照《声声慢》“ , 、 ”,便觉得那点点冷雨从词人的心中落下,滴到我们心上,霎时凄凉浸遍全身。
附件一:一、古诗词背诵目录答案
《离骚(节选)》 屈 原
①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②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③ 皇览揆余初度兮,肈锡余以嘉名。
④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⑤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⑥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⑦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⑧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⑨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⑩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蜀道难》 李 白
① 噫吁嚱,危乎高哉!
②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③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④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⑤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⑥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⑧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⑨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⑩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相》 杜 甫
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 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一表真名世。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 永
① 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
②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③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④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⑤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⑥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⑦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①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②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③ 波心荡,冷月无声。
④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⑤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⑥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⑦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附件二:文言文背诵答案
《陈情表》 李 密
①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③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④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⑤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⑥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⑦ 臣欲奉诏奔驰,欲苟顺私情。
⑧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⑨ 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
⑩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以孝治天下,生当陨首。
今已亭亭如盖矣,既窈窕以寻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①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②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③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④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⑤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⑥ 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⑦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久。
⑧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兰亭集序》 王羲之
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④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⑤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⑦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⑧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⑨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⑩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②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③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⑤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⑥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⑦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⑧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⑨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⑩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①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②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③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④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⑤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⑥ (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⑦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⑧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⑨ 能顺木之天,其莳也若子。
《石钟山记》 苏 轼
①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②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④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⑤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⑥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⑦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⑧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⑨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⑩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附件三:古诗词诵读背诵答案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①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③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④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客至》 杜 甫
①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②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③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④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登快阁》 黄庭坚
①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②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③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④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⑤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②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③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④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⑤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