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百家争鸣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百家争鸣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20:4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百家争鸣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包括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及主张
【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基础过关】
1.老子
(1)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2)思想主张:①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②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③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孔子
(1)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主张及成就
①思想核心:“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政治主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③教育成就: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孙武:春秋末期兵家的创始人,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2)概念: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3)主要学派
派别 创始人或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的思想;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吴起、孙膑 —
  (4)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实战演练】
1.跨学科·数学为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数学兴趣小组绘制了下面示意图并讲解道,“0”左右两侧的数字分别是“负数”和“正数”,任何“正数”在数轴上都有其唯一对应的“负数”,并且二者在不同情境下可以相互转换。这能体现的历史知识是(  )
A.老子的辩证法 B.孔子的“仁”
C.荀子的“礼治” D.韩非的“法”
2.(2023宜宾)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这一观点代表(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3.孔子主张君臣的权力应该以礼为界限;孟子认为君主只有爱民、保民才能使君权稳固和扩大;荀子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采来加强君权。这些主张旨在(  )
A.扩大儒学影响 B.重建社会秩序
C.宣传以德治国 D.加强君主权力
4.墨子把消费品区分为生活必需品与奢侈品两种,认为只有用于满足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才是正当的消费,才是合乎“法”或“义”的消费,否则,便是有害的消费。他提出“去其无用之费”。据此可知,墨子(  )
A.倡导实用主义消费观 B.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对贵族使用奢侈品 D.具有心系万民忧乐的情怀
5.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天下当“定于一”;庄子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这反映当时(  )
A.各家思想日益趋同 B.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C.大一统观念的孕育 D.中央集权观念出现
6.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  )
A.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代表了周王的利益
C.体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  )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
8.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形成的思想对当今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吕思勉认为“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新全球史》中也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致而百虑”,社会的重重矛盾,即一致,引发了士人阶层的百虑,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社会应该是如何运转进行了自己的理论构建和大讨论。
——摘编自刘子贤《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之关系——以春秋战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和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既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他们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韩非提倡君主的极端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并影响未来。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诸子百家)》解说词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墨子认为消费能够满足必要的生活需要即可,这反映出墨子倡导实用主义消费观。故选A。
5.C 6.A
7.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可知,诸子学说推动了礼制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发展。由此可知,百家争鸣可以推动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故选C。
8.(1)社会转型推动着学术思想的调整和深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使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学术思想为社会转型提供方案(百家争鸣为社会转型提供方案,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转型)。(答社会转型和学术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可,4分)
(2)【示例】
观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体现了民本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国家的实力。
结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观点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