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练习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米等于( )。
A.10厘米 B.100厘米 C.50厘米
2.如图,( )块这样的正方体积木排成一排有1米长。
A.10 B.100 C.1000
3.蜗牛爬了70厘米,蚂蚁爬了1米,蚂蚁比蜗牛多爬( )。
A.71厘米 B.69厘米 C.30厘米
4.长是( )。
A.5米 B.5厘米 C.4米 D.4厘米
5.芳芳从家步行到学校要用15分钟,她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
A.200米 B.1千米 C.10千米
6.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身长不过6( ),飞行速度却很快,每小时飞行的路程在50( )左右。
A.厘米;分米 B.分米;千米 C.厘米;千米
7.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一张课桌的高度大约是7厘米 B.钟表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C.成人手掌面的面积大约是10平方厘米 D.三年级学生跑100米大约用10分钟
二、填空题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集动画片播放20( )。
(2)小红诵读一首古诗大约用5( )。
(3)直尺的厚度大约是2( )。
(4)一根筷子长2( )。
9.纸条长 厘米;铅笔长 厘米。
10.测量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的长,填在图中的括号内。
11.估一估,填一填。
① 厘米;② 米。
三、判断题
12.1米等于1000厘米。( )
13.有两根绳子,一根长36厘米,另一根长64厘米,这两根绳子一共长1米。( )
14.动动身高140米。( )
15.1米长的铁丝比100厘米长的绳子短。( )
16.一根筷子长20厘米。( )
四、解答题
17.下图中的线段长( )厘米,请你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并把它平均分成2段。
18.先量一量,再画一条比铅笔长度还短4厘米长的线段。
长约( )厘米。
19.量一量,填一填。
20.看图列式计算。先测量(取整厘米数),再计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基础篇)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练习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B C D B C B
1.B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1米=100厘米。
【详解】由分析可得:
1米等于100厘米。
故答案为:B
2.B
【分析】根据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可知,1米=100厘米。题中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也就是求100里面有多少个一,由此解答。
【详解】1米=100厘米;根据数的组成可知,100个一是100。则100块这样的正方体积木排成一排有1米长。
故答案为:B
3.C
【分析】用蚂蚁爬的距离减去蜗牛爬的距离,求出差,即可解决此题。
计算时,要先换算单位(1米=100厘米)。
【详解】1米=100厘米
100-70=30(厘米)
即,蜗牛爬了70厘米,蚂蚁爬了1米,蚂蚁比蜗牛多爬30厘米。
故答案为:C
4.D
【分析】根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米尺(或直尺)的0刻度线与物体的一端重合,物体的另一端所对应的米尺(或直尺)上的刻度就是该物体的长度。物体的一端与米尺(或直尺)的0刻度线不重合时,用另一端的刻度值减去初始值即可。通过观察图形可知,铅笔一端与米尺(或直尺)上刻度1厘米重合,另一端对应的刻度是5厘米,所以它的长度是5厘米-1厘米=4厘米,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5厘米-1厘米=4厘米
图中铅笔长是4厘米。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应用,结合图示分析解答即可。
5.B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比如两地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1千米=1000米,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生活实际,走200米大约3分钟,5个3分钟就是15分钟,据此可以得出走15分钟大约走了多少米。
【详解】由分析可知: 走200米大约3分钟,5个3分钟就是15分钟,说明走15分钟走了5个200米,也就是5×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
故她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A.200米,如果她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00米,根据平时的步行速度,走200米大约3分钟,花不了15分钟。
B.1千米,如果她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根据平时的步行速度,走200米大约3分钟,走15分钟差不多是这个距离。
C.10千米,如果她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10千米,根据平时的步行速度,走200米大约3分钟,走15分钟到不了。
故答案为:B
6.C
【分析】直尺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由此可知,计量蜂鸟的身长以“厘米”为单位;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因此计量蜂鸟每小时飞行的路程以“千米”为单位;依此选择。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身长不过6厘米,飞行速度却很快,每小时飞行的路程在50千米左右。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选择。
7.B
【分析】据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张课桌的高度用“分米”作单位,成人手掌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即100平方厘米,计量三年级学生跑100米用“秒”作单位;旋转的定义是,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钟表上指针的运动符合此定义,据此作答。
【详解】A.一把直尺的长度20厘米左右,所以题干说法一张课桌的高度大约是7厘米不合理,一张课桌的高度大约是70分米;
B.钟表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现象,合理;
C.成人手掌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即100平方厘米,所以原题说法10平方厘米,不合理;
D.三年级学生跑100米大约用10分钟,根据生活常识不合理,应该更正为:三年级学生跑100米大约用10秒钟。
故答案为:B
8.(1)分
(2)秒
(3)毫米/mm
(4)分米/dm
【分析】(1)表示稍长的时间,一般用分做单位;如:一集动画片播放20分。
(2)表示很短的时间,一般用秒做单位;如:小红诵读一首古诗大约用5秒。
(3)表示很薄的物体时,一般用毫米做单位;如:直尺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
(4)表示稍长的物体时,可以用分米做单位;如:一根筷子长2分米。
【详解】(1)一集动画片播放20分。
(2)小红诵读一首古诗大约用5秒.
(3)直尺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
(4)一根筷子长2分米。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选择,要结合生活经验来做。
9. 3 7
【分析】被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束刻度-测量起始刻度;据此解决。
【详解】7-4=3(厘米)
7-0=7(厘米)
即,纸条长3厘米;铅笔长7厘米。
10.见详解
【分析】用直尺的“0”刻度线和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另一个顶点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该线段的长度,据此测量即可。
【详解】
【点睛】测量时要注意: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11. 270 50
【分析】图1中小朋友身高90厘米,长颈鹿的高度大约为3个小朋友的高度,相加计算即可;
图2中第一段距离为50米,第二段距离与第一段的距离大概相等,由此填写即可。
【详解】90+90=180(厘米)
180+90=270(厘米)
长颈鹿的身高约270厘米;小朋友还有大约50米就到家了。
【点睛】本题考查长度单位的认识和长度的估测。
12.×
【分析】在国际单位制中,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据此判断。
【详解】1米等于100厘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3.√
【分析】先把两根绳子的长度相加,求出和,然后再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即可判断。
【详解】36厘米+64厘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因此,有两根绳子,一根长36厘米,另一根长64厘米,这两根绳子一共长1米;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长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要熟练掌握。
14.×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个人的身高,应用长度单位,结合数据可知:应用“厘米”作单位;据此解答。
【详解】动动身高140厘米,所以原题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5.×
【分析】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据此换算后解答即可。
【详解】1米=100厘米,则1米长的绳子比100厘米长的铁丝是同样长的。
故答案位:×
【点睛】不同单位的数比较大小时,要先换算成同一单位的,再进行比较。熟练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6.√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一根筷子长20厘米;据此判断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得:一根筷子长20厘米;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地选择。
17.4
画图见详解
【分析】被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束刻度-测量起始刻度;
用已知线段的长度加上2厘米,求出和,就是要画线段的长度;用要画线段的长度除以2,求出商,就是把它平均分成2段后,每段的长度。
线段的画法,先点上一个点,再用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这个点,然后找到要画的刻度,并点上一个点,最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所画的线段。
【详解】6-2=4(厘米)
4+2=6(厘米)
6÷2=3(厘米)
故,图中的线段长4厘米,
18.10
图见详解
【分析】用直尺的0刻度线与铅笔的一端对齐,看右端点是几就是几厘米。再用量取的长度减4求出线段的长度。画线段时,两侧有端点,是直的。由此解答。
【详解】量一量可知,铅笔长约10厘米。10-4=6(厘米),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即可。
19.见详解
【分析】用刻度尺的“0”刻度与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并且刻度尺要与线段重合,再看线段的另一个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就是该线段的长度,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由题意分析得: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测量线段的能力,结合图示分析解答即可。
20.长为5厘米,宽为2厘米;
14厘米
【分析】先用直尺量出长与宽,再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解答。
【详解】
(5+2)×2
=7×2
=14(厘米)
答:这个图形的周长是14厘米。
【点睛】熟练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