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练习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乘法中,一个乘数乘5,另一个乘数乘30,最后得到的积是原来的积( )。
A.乘5 B.乘30 C.乘150
2.如果□+△=☆,那么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
A.□+☆=△ B.△+☆=□ C.☆-□=△
3.同同在计算小数减法时,把被减数1.5看成15,结果得14.2,正确的差是( )。
A.0.7 B.7 C.0.8 D.8
4.36×125的简便方法有误的是( )。
A.(36÷4)×(125×4) B.9×(4×125) C.(36×4)×(125×4)
5.已知△-○=□、△÷○=□(△、○均不为0),下面正确的是( )。
A.□-○=△ B.△+□=○ C.○×□=△ 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句。
①平移改变了图形的位置,旋转改变了图形的大小。
②一个数含有两级,这个数一定是八位数。
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八万”是一个近似数。
④两个不是零的数相乘,如果两个乘数同时乘10,那么它们的积也要乘10。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
7.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 )。
8.两个因数的积是18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那么积是( )。
9.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6+( )=86 5×( )=20 ( )×4=12
( )×3=15 ( )+8=36 40-( )=21
10.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2)-=( )。
(3)×=( )。
11.已知两个数的积是12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是( )。
12.智题大门的密码是○△○△,请你破译密码。
25-○+73=89;△×7+20=76,密码是( )。
13.小马虎把(75+□)÷3算错成75+□÷3,结果是80。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 )。
14.265与( )的和是最大的三位数;567与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
三、判断题
15.一个数减去480的结果是160,求这个数,列式是480-160。( )
16.兰兰把(5+☆)×8错算成5+☆×8,算出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35。( )
17.被减数一定比减数与差都大。( )
四、计算题
18.脱式计算。
701-(245+167) 284+72÷9
19.用简便方法计算。
(1)352-98 (2)725+363+75 (3)613-168-13
(4)970-790-110 (5)203+529 (6) 489-(216+189)
五、解答题
20.春雷小学举办文艺汇演,学校买来45套演出服,一件上衣132元,一条裤子68元,学校买演出服需要多少钱?
21.小猴子摘了32个桃子,吃了5个,剩下的每天吃9个,还可以吃多少天?
22.甲骨文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在1991年对甲骨坑的发掘中,共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辞的甲骨有689片,其余是未刻辞的甲骨。在此次发掘中,未刻辞的甲骨有多少片?
23.李叔叔送一批货物去县城,去时用了5小时,原路返回时少用了1小时,去时平均每小时行驶48千米,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4.娄山关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在此血战关山,取得娄山关大捷,为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毛泽东写下著名词章《忆秦娥·娄山关》,让雄关名震中外。学校组织红色教育研学活动,14名老师和234名学生要乘车前往娄山关。怎样租车最省钱?至少需要多少钱?
车型 限乘人数 (不含司机) 租金 (元)
大巴 40 1000
中巴 25 750
25.学校要为全校22个班,每个班配备一个书架。甲店和乙店都在卖同一款书架,单价都是150元,而且都有优惠活动。
甲店 买十送一 乙店 购买达到20个, 每个书架减20元。
如果购买这款书架,学校选择哪个店更省钱?(写出思考过程)
26.一块长方形草坪宽7米,占地面积是980平方米。为了扩大绿化面积,把该草坪的宽增加到14米,长不变,拓宽后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我是这样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算式:
27.观察下面算式,回答问题。
……
(1)第7个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根据以上发现,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你是怎么想到的?
28.四年级同学运动会开幕式举行队列表演,共组成4个方队,每个方队排成7行,每行7人。最外圈的同学拿红色气球,其余同学拿黄色气球。要准备红色气球和黄色气球各多少个?(先画图表示1个方队的队列,再计算)
《(培优篇)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练习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C A C C A
1.C
【分析】积的变化规律: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那么积扩大的倍数是两个乘数扩大倍数的乘积。据此解答。
【详解】5×30=150
在乘法中,一个乘数乘5,另一个乘数乘30,那么最后得到的积是原来的积乘150。
故答案为:C
2.C
【分析】根据“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A.□+☆=△,表示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等式错误,不符合题意;
B.△+☆=□,表示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等式错误,不符合题意;
C.☆-□=△,表示和-加数=另一个加数,等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A
【分析】在减法算式中,,因此,依此计算出减数,再用正确的被减数减得到的减数即可,依此计算并选择。
【详解】,所以减数是0.8;
,所以正确的差是0.7。
故答案为:A
4.C
【分析】A选项,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或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不变,36缩小到原来的,125扩大到原来的4倍,积不变;B选项,把36拆分成9×4,再利用乘法结合律简算;C选项,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扩大的倍数就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到原来倍数的乘积,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A.(36÷4)×(125×4),利用积不变的规律简算,方法正确;
B.9×(4×125),利用乘法结合律简算,方法正确;
C.(36×4)×(125×4),利用积的变化规律简算,导致积变为原式的4×4=16倍,方法错误。
36×125的简便方法有误的是(36×4)×(125×4)。
故答案为:C
5.C
【分析】根据被减数-减数=差,推出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根据被除数÷除数=商,推出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判断。
【详解】已知△-○=□可知○+□=△或△-□=○;
已知△÷○=□可知○×□=△或△÷□=○;
A.□-○=△,不正确;
B.△+□=○,不正确;
C.○×□=△,正确;
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6.A
【分析】(1)平移后图形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和方向改变,形状、大小不变;
(2)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依次是 个级、万级和亿级;
(3)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表示,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
(4)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数乘几。
【详解】①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所以说法错误;
②一个数含有两级,这个数最高位可以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也就是说这个数可能是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和八位数,所以说法错误;
③“八万里”指路程约为8万里(也就是4万千米),实际中很难具体精确,是一个近似数,所以说法正确;
④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两个乘数都乘10,积要乘100,所以说法错误;
所以只有③选项正确,即说法正确的有1句。
故答案为:A
7. 加数 被减数
【详解】根据加法中,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所以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8. 18 1800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者除以几(0除外),此时积也乘或者除以这个数,据此解题。
【详解】180÷10=18
180×10=1800
两个因数的积是18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18;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那么积是1800。
9. 20 4 3 5 28 19
【分析】在加法算式中,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进行解答;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进行解答;根据乘法口诀三五十五进行解答;在加法算式中,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减数=被减数-差,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86-66=20,则66+(20)=86;
四五二十,则5×(4)=20;
三四十二,则(3)×4=12;
三五十五,则(5)×3=15;
36-8=28,则(28)+8=36;
40-21=19,则40-(19)=21。
10.(1)×
(2)√
(3)×
【分析】在加法算式中,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在乘法算式中,因数×因数=积,则积÷其中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依此解答。
【详解】(1)
已知+=,则-=,即+=(×)。
(2)
已知+=,则-=(√)。
(3)
已知×=,则÷=,即×=(×)。
11.240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据此解答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可知,两个数的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扩大2倍,这时积是120×2=240。
已知两个数的积是12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是240。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积的变化规律的灵活应用。
12.9898
【分析】根据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则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5-○+73=89,这里先算25-○=89-73=16,再根据减数=被减数-差,所以○=25-16=9;
△×7+20=76先算△×7=76-20=56,再根据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56÷7=8。据此解答。
【详解】25-○=89-73=16,○=25-16=9;
△×7=76-20=56,△=56÷7=8;
智题大门的密码是○△○△,密码是9898。
13.30
【分析】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除数=除数×商,根据错误的结果倒推出□的值,再代入正确算式中计算即可解答。
【详解】75+□÷3=80
□÷3=80-75
□÷3=5
□=5×3
□=15
(75+□)÷3
=(75+15)÷3
=90÷3
=30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30。
【点睛】熟练掌握加法和除法各部分间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734 433
【分析】①最大的三位数是999,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②最小的四位数1000,求差用减法计算;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
①999-265=734,所以265与734的和是最大的三位数;
②1000-567=433,所以567与最小的四位数相差433。
【点睛】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减数是480,差是160,根据被减数=减数+差,求出这个数。
【详解】480+160=640
这个数是640,列式是480+160,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需熟练掌握。
16.√
【分析】先把(5+☆)×8用乘法分配律化简,(5+☆)×8=5×8+☆×8=40+☆×8,然后再与5+☆×8比较,求出它们的差,即可解答。
【详解】(5+☆)×8
=5×8+☆×8
=40+☆×8
40+☆×8-(5+☆×8)
=40+☆×8-5-☆×8
=40-5
=35
兰兰把(5+☆)×8错算成5+☆×8,算出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35。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7.×
【分析】根据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知:被减数=减数+差,据此判断即可。
【详解】因为被减数-减数=差,当减数=0时,被减数=差,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8.289;292
【分析】701-(245+167)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减法;
284+72÷9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详解】701-(245+167)
=701-412
=289
284+72÷9
=284+8
=292
19.(1)254;(2)1163;(3)432;
(4)70; (5)732; (6)84;
【分析】(1)观察算式可以利用凑整法计算,即,再根据去括号的运算方法,用计算出结果。
(2)(3)依据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例如:,依此计算。
(4)(6)根据整数的减法性质: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依此计算。
(5)利用凑整法,将203可以拆分成200和3的和,再根据加法交换律,将3和529交换位置,再计算出结果。
【详解】(1)
(2)
(3)
(4)
(5)
(6)
【点睛】熟练掌握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9000元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先用加法计算出一套演出服的单价,再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计算出45套演出服的总价即可解答。
【详解】(132+68)×45
=200×45
=9000(元)
答:学校买演出服装共花9000元。
21.3天
【分析】由题意可知:小猴子摘的桃子数-吃了的桃子数=剩下的桃子数;剩下的桃子数÷每天吃的个数=还能吃的天数。据此解答。
【详解】由分析可得:
(32-5)÷9
=27÷9
=3(天)
答:还可以吃3天。
22.894片
【分析】用共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辞的甲骨有689片=未刻辞的甲骨有多少片,代入数据计算。
【详解】1583-689=894(片)
答:未刻辞的甲骨有894片。
23.60千米
【分析】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代入去时的数据求出路程为多少,然后用路程除以返回的时间,得到的就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据此解答。
【详解】48×5=240(千米)
240÷(5-1)
=240÷4
=60(千米)
答: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驶60千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4.租5辆大巴车和2辆中巴车最省钱;6500元
【分析】用总人数除以每辆车可坐的人数,分别算出只租大巴,只租中巴,优先租大巴,剩下的人坐中巴这三种方案各花多少钱,再比较找出最便宜的即可,注意用到进一法。
【详解】14+234=248(人)
方案一只租大巴:248÷40=6(辆)……8(人)
6+1=7(辆)
7×1000=7000(元)
方案二只租中巴:248÷25=9(辆)……23(人)
9+1=10(辆)
10×750=7500(元)
方案三优先租大巴,剩下的人租中巴:248÷40=6(辆)……8(人)
6×1000+750
=6000+750
=6750(元)
租5辆大巴,剩下的人坐中巴。
(40+8)÷24
=48÷24
=2(辆)
5×1000+750×2
=5000+1500
=6500(元)
7500>7000>6750>6500
答:租5辆大巴和2辆中巴最省钱。
25.乙店,思考过程见详解
【分析】分别计算出在两个商店买22个书架的总钱数,然后比较即可解答。
甲商店:每买10个书架赠送1个同款的书架,因此可将11个书架看作1组,然后用学校要购买书架的总数除以每组书架的数量,从而计算出赠送的数量和实际需要付款的数量,然后再用实际需要付款的数量乘每个书架的价钱即可。
乙商店;22个>20个,因此满足条件,则用每个书架的价钱减去20元,从而计算出买22个书架时每个书架的价钱,然后再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计算出买22个书架需要的钱数,依此计算并比较即可。
【详解】思考过程:分别计算出在两个商店买22个书架的总钱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甲商店:
10+1=11(个)
22÷11=2(个)
22-2=20(个)
20×150=3000(元)
乙商店:
22个>20个
22×(150-20)
=22×130
=2860(元)
3000>2860,所以选择在乙店买更省钱。
答:如果购买这款书架,学校选择乙店更省钱。
26.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不变,宽由7米增加到14米,14是7的2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拓宽后的这块草坪面积就是原来草坪面积的2倍
1960平方米
【分析】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不变,宽由7米增加14米,14是7的2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拓宽后的这块草坪就是原来草坪面积的2倍;用拓宽后的草坪的宽除以原来草坪的宽,再乘原草坪的占地面积,即等于拓宽后的草坪的面积,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不变,宽由7米增加到14米,14是7的2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拓宽后的这块草坪面积就是原来草坪面积的2倍;
14÷7×980
=2×980
=1960(平方米)
答:拓宽后这块草坪的面积是1960平方米。
27.(1);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37,第二个因数为:第几个算式就用几乘3,积为:第几个算式就用几乘111;(想法答案不唯一)
(2)222;444;666;
第1个算式由中的3不变,第一个因数和积同时乘2;第2个算式和第3个算式都是以第1个算式为基础,第一个因数不变,第几个算式就用第二个因数和积同时乘几得来(想法答案不唯一)
【分析】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1)观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37,第1个算式中,第二个因数为3的时候,积是111;第2个算式中,而第二个因数由3变为6的时候,积是222,那么也就是第二个因数和积同时乘了2;第3个算式中,第二个因数由3变为9的时候,积是333,那么也就是第二个因数和积同时乘了3;……;以此类推,第7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为37,第二个因数为3×7,积为111×7;
(2)第1个算式中3不变,37×2=74,另一个因数乘2,111×2=222,那么积也乘2得到222;然后以第一个算式74×3=222为基础,之后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74;第2个算式中,而第二个因数为:3×2=6,积是222×2=444,那么也就是第二个因数和积同时乘了2;第3个算式中,第二个因数:3×3=9,积是333×3=999;据此解答。
【详解】(1)3×7=21
111×7=777
答:第7个算式是,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37,第二个因数为:第几个算式就用几乘3,积为:第几个算式就用几乘111。(想法答案不唯一)
(2)222;444;999
答:第1个算式由中的3不变,第一个因数和积同时乘2;第2个算式和第3个算式都是以第1个算式为基础,第一个因数不变,第几个算式就用第二个因数和积同时乘几得来。(想法答案不唯一)
【点睛】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准备红色气球96个和黄色气球100个
【分析】如图,每个方阵的最外层一共有4个边,每边有7人,一共是7×4=28人,由于顶点的人数都被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需要减去4个顶点的人数,最外层有28-4=24人,也就是每个方阵拿红色气球的人数,再乘4,就是需要准备红色气球的数量;每个方阵一共有7×7=49人,再减去最外层的24人,就是拿黄色气球的人数,然后乘4即可求解。
【详解】
7×4-4
=28-4
=24(人)
24×4=96(个)
7×7-24
=49-24
=25(人)
25×4=100(个)
答:准备红色气球96个和黄色气球100个。
【点睛】此题考查了方阵问题中:最外层四周的总点数=每边点数×4-4的灵活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