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第一个节点,最早的“中国”在这里出现。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夏禹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此后,( )
A.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B.“公天下”局面出现
C.皇帝取得独尊地位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尚书·牧誓》记载:“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根据材料推断横线处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
A.商汤 B.周平王 C.盘庚 D.周武王
4.西周的都城位于( )
A.朝歌 B.殷 C.镐京 D.咸阳
5.西周时期,周王对各等级使用鼎的数量、乐舞规模等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该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西周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经济发展不平衡
6.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官府工业外,民营工业如农民个体家庭手工业、独立小手工业以及豪民经营的大工矿业出现并迅速得到发展。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耕作技术有了发展 B.商业活动开始逐渐活跃
C.社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 D.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7.提取“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与“西周”、“诸侯”、“巩固疆土”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三省六部制
8.“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9.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空前繁荣。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相互抨击,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为(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文化繁荣 D.“百花齐放”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很多思想理念。“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的思想理念是( )
A.天下为公 B.革故鼎新 C.民为邦本 D.精忠报国
11.它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由于有了一脉相承发展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文中的“它”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竹帛书 D.篆书
12.商朝多次迁都,曾迁到殷的商王是( )
A.汤 B.武丁 C.盘庚 D.纣
13.孔子编了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春秋》,其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 C.盘庚迁殷 D.韩赵魏三家分晋
14.“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15.“行之(法)十年,秦民大说(高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材料说明了( )
A.管仲改革的原因 B.商鞅变法对秦的影响
C.皇帝制度的影响 D.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16.如下图是妇好墓出土的饕餮纹带盖方斝(jiǎ),整件青铜器纹饰精美、制作精良,特别是器盖一宽一窄的开口,是为了便于扣合器盖之后的拿取,可谓是设计巧妙。这反映了当时(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等级制度的森严
C.农耕文明的传播 D.冶炼技术的成熟
17.战国后期至汉代,以车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逐渐被以骑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所取代,骑兵成为军队中的主要突击力量。这一材料反映了( )
A.兵种结构的变化 B.生活结构的变化
C.阶级结构的变化 D.生产力结构的变化
18.为编演历史剧,同学们根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梳理了如下线索,从中体现出当时( )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郯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中央集权的确立
19.清代诗人何盛新《伏龙观》一诗中写道:“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其称赞的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秦长城 D.秦驰道
20.《史记·商君列传》载,“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项措施( )
A.结束了六国纷争 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诸子百家纷纷涌现。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 )
A.兴起的背景 B.发生的过程 C.各派的主张 D.产生的影响
22.某同学在整理《百家争鸣》的学习笔记时,发现有几处缺失。以下缺失处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道家②儒家③法家 B.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C.①法家②儒家③道家 D.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23.《黄帝内经·素问》记载:圣人顺从生命发展规律,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需要,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需要。这体现出《黄帝内经》( )
A.重视理论结合实践 B.蕴含顺应自然思想
C.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D.提倡预防各种疾病
24.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基本形成,最基础的检查方式就是望、闻、问、切。望,观气色;闻,听气息;问,询问症状;切,摸脉象。下列名医中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的是( )
A.黄帝 B.扁鹊 C.宋玉 D.屈原
25.如图5所示,“德”字的字形和含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德”。这种变化反映了( )
图5 “德”字的发展演变
A.古人书写更加规范 B.对品德内涵认识深化
C.造字方法逐渐多样 D.文字使用范围的拓展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在上面对应横线上填写示意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2)分封制的依据和对象分别是什么?诸侯要承担哪些义务,请举一例。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评价分封制。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利簋及铭文
(1)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文物说的话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选项的横线内填“正确”,错误选项的横线内填“错误”)
A.图一“我”出生在商周时期。______
B.图一“我”身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全部使用了象形造字方法。______
C.图二“我们”家族中的司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______
D.图二“我们”所代表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______
(2)综合材料与所学,指出史料来源有哪些?
28.根据下列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1)图一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
(2)图二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它的名字是什么?
(3)图三反映出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定都在哪里?
(4)图四中两幅图片你可以推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工具)分别是什么?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5)图五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A 老子 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B
C 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材料二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岛南戈吉朗《诸子百家》
(1)请把材料一表格中的A、B、C、D四处空白补充完整。
(2)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文化的繁荣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它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依据材料二归纳“诸子百家”形成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三中的“孔子之道”是指什么?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
1-5 ADDCC 6-10DBDBB 11-15ACBAB 16-20AABAD 21-25AABBB
26.(1)由上到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
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
义务:进献贡赋、军队听从周王调遣、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等。
(3)评价:积极影响:巩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消极影响: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力量强大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
27..(1)A.正确 B.错误 C.正确 D.错误
(2)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跨学科研究与比较研究。
28.(1)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2)司母戊鼎
(3)分封制;镐京。
(4)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用);春秋时期。
(5)都江堰;李冰。
29.(1)A:道家。B:提出“仁”的思想,主张实行德政,以德治国。C:孟子。D:法家。
(2)名称:百家争鸣。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注重实际;让统治者采纳他们主张;接收门徒形成学派。
(3)“孔子之道”:儒家思想。
影响:传播范围广;影响整个世界。
(4)做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