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下)段考历史试卷(4月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下)段考历史试卷(4月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21:2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下)历史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赋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为了弥补人性的这一不足,理学家在方法论上(  )
A. 强调“知行合一” B. 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 主张“格物致知” D. 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2.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福田经变》(福田是指佛教因果所言能生长福德之田。经变,是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局部图。壁画描绘了福田“广施七法”中的旷路做井、架设桥梁等画面。据此可知(  )
A. 佛教开始通过敦煌传入内地 B.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 民众的生活与商品关系密切 D. 儒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3.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 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 西学传人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4.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 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 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 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 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5.就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曾直白地说:“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
A. 促进了文化交流 B. 扩大了疆域版图 C. 增强了经济实力 D. 拓展了贸易范围
6.位于秘鲁境内的“查文德万塔尔”遗迹,是一处发现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祭祀中心,当地出土了产自秘鲁南方的朱砂、智利北部的青金石、厄瓜多尔沿海的大凤螺等物品。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古代南美文明(  )
A.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 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C. 存在长途迁徙或交流 D. 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7.赫梯王国(约前1650-前120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仪式(  )
A. 实际作用有限 B. 彰显王室权威 C. 推崇宗教信仰 D. 笼络社会上层
8.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
A. 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 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 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9.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
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0.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A. 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B. 工商业阶层壮大 C.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 天主教会的衰落
11.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 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 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 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2.有学者指出,欧洲大陆各国酝酿多年而无力实行的资产阶级变革,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把它完成了。这种摧枯拉朽的促进作用,对各民族影响极其深远。该学者意在强调拿破仑战争(  )
A. 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兴起 B. 推动欧洲开始由专制向民主过渡
C. 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 增强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
13.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 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 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 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14.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 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 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 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 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15.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 努力提倡现代的东方文化 B. 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 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D. 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16.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之风有所不同,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往往需要在饮茶时增加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
A. 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 B. 茶文化重构俄罗斯社会
C. 文化传播具有地域性 D. 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此俗自尧舜传承,民间以“尘”谐音“陈”,寓意除旧布新。
——《吕氏春秋》
“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宋《东京梦华录》
“正月朔日,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焚香致祭,以祈一岁之安。
——明《帝京景物略》
“春联者,即桃符也,自腊月廿四至除夕,户户易断,朱笺书吉语,以迎祥祉。”
——清《燕京岁时记》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春节习俗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文化内涵。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伯学者伊本 海扬曾指出:“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们任何时候都一事无成。”阿拉伯帝国时期,国家支持学者们系统翻译了希腊哲学、波斯医学和印度数学典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代数学、天文学新理论。 12世纪后,这些成果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知识来源。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唐宋时期,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商人通过海陆丝绸之路频繁贸易。泉州出土的宋代伊斯兰教墓碑显示,当地有完整的阿拉伯人社区。明朝《瀛涯胜览》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曾向阿拉伯地区赠送瓷器、丝绸,并带回阿拉伯天文仪器和《回回药方》。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火药)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与阿拉伯文化对外交流的异同。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对当今文明互鉴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4月,德国空军应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要求,对不设防的格尔尼卡小镇实施无差别轰炸,造成2000余名平民死亡。毕加索愤而创作巨型油画《格尔尼卡》,画面以黑白灰三色呈现:怀抱死婴的母亲仰天哭号,手握断剑的士兵倒地,惊惶逃窜的妇女拖着残腿,公牛象征法西斯暴政,濒死的马匹代表受难的西班牙人民,电灯象征希望。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反战艺术档案》
材料二战前,该画曾巡展欧洲,推动公众反对代表绥靖政策得《慕尼黑协定》。二战期间,德国军官参观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时询问:“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1981年《格尔尼卡》回归西班牙时,政府特别建造防弹玻璃展厅,将其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
——据《20世纪先锋艺术史》整理
材料三
——毕加索《格尔尼卡》局部
(1) 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格尔尼卡》所反映的战争特点。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尔尼卡》如何体现“战争与文化的交互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所选文明符合题目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可知,该思想是程朱理学,他们在方法论上主张格物致知,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陆王心学,排除A项;存天理灭人欲是世界观不是方法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也并非方法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壁画描绘了福田‘广施七法’中的旷路做井、架设桥梁等画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播至中国的敦煌地区,并且成为敦煌当地的重要文化,这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B项正确;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开始通过敦煌传入内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陆上丝绸之路”,而“民众的生活与商品关系密切”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儒商”出现于明清时期,时间与材料的要求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
中国传统古典科技并未遭受到巨大冲击,排除B项;
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化启蒙、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可知,该学者对欧洲人、东方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都予以肯定,这说明其肯定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D项正确;
世界各民族开明的对外政策不符合史实,且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不是以国际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而是肯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排除B项;
对亚欧不同民族文明的肯定,并不能印证古代亚欧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学生需了解古代人类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和史实。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可知,波斯帝国征服埃及的过程中,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说明波斯帝国的征战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贸易范围,D项正确;
材料突出的是贸易范围的扩大,并不是文化交流,排除A项;
材料突出的并不会疆域版图的扩大,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贸易范围的扩大,并未提及增强了波斯的经济实力,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波斯帝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波斯帝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秘鲁出土了来自秘鲁南方、智利北部、厄瓜多尔沿海等地的物品,说明古代南美文明存在长途迁徙或者交流,C项正确;
多元一体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一体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南美文明存在长途迁徙或交流,没有强调其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A项;
材料没有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没有对古代南美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率先进入文明时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非洲与美洲,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非洲与美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可知,赫梯王国的节日庆典由王室贵族做主导,“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有利于彰显王室权威,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节日庆典的作用,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无法得出这些节日庆典推崇宗教信仰,排除C项;
材料与笼络社会上层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赫梯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赫梯帝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希腊人通过迁徙等方式,助推了文化交流及生活方式的扩散,说明的是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D项正确;
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非世界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西亚对区域文明交融的贡献,排除B项;
材料与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人类迁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类迁徙,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从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和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可知人口迁移呈现的特点是规模更大;从移入地为美洲何移出地为欧洲、非洲,可知从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①③正确;
②错在美洲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北美洲不属于欠发达地区;④错在移出地欧洲属于发达国家,不能说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正统文学是教会文学,但11世纪反映骑士阶层道德和理想的骑士文学流行,骑士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追求,A项正确。骑士文学主要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与工商业阶层的壮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发生在14—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1世纪仍处于中世纪,天主教会并未衰落,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商品进入英国,英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A项正确;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等级差别依然存在,茶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排除B项;
题干中商品在英国的流行主要是输入量的大幅增加,价格下降,不是收入提高,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的输入英国,不是输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的殖民扩张。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D项正确;
中世纪时期,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已经逐渐兴起,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
推动欧洲开始由专制向民主过渡,“开始”一词说法错误,排除B项;
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无法判定各国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增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拿破仑的评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拿破仑的评价,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D.材料强调对有特殊技能和成就的移民的重视,说明其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故D项正确。
A.战后美国不存在经济的恢复和重建问题,故排除A项。
B.材料没有涉及种族歧视问题,故排除B项。
C.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A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的目标,并不是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将儒家“忠”“仁爱”“礼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哎、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提倡现代的东方文化,A项正确;
材料反应的是新加坡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与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无关,排除B项;
摒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政府公信力等内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传统儒家文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传统儒家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茶文化具有儒雅之风,而俄罗斯茶文化受到本地气候的影响,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体现了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展,A项正确;
“重构”说法夸大,排除B项;
材料反映出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材料未反映文化传播的地域性,排除C项;
材料反映出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从材料看不出时代特色,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主要内容: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除夕守岁;正月朔日朝贺祭祀;贴春联。文化内涵:除旧布新,迎来好运和新的机遇;体现了家庭团圆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祈福
【小题2】价值:春节习俗从尧舜传承至今,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传承家庭伦理和亲情观念;增进了邻里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春节习俗中的各种活动和仪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解析】(1)概括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材料,从不同朝代关于春节的记载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掸尘扫房子”“守岁”“行庆贺礼”“焚香致祭”“春联”等,分别对应不同的春节习俗,将其进行简洁概括即可。分析文化内涵:根据习俗的具体内容和相关寓意来分析。例如,“掸尘”谐音“除陈”,寓意除旧布新;“守岁”体现了人们对旧年的留恋和对新年的期待;“焚香致祭”“书吉语”等都与祈求平安、吉祥有关,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从文化传承角度:春节习俗自尧舜传承,历经多个朝代,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的价值。从社会凝聚角度: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守岁,民间共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从精神寄托角度:人们通过掸尘、守岁、祭祀、贴春联等习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有助于缓解生活压力,增添生活的希望和动力。从文化多样性角度:春节作为独特的文化习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除夕守岁;正月朔日朝贺祭祀;贴春联。文化内涵:除旧布新,迎来好运和新的机遇;体现了家庭团圆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祈福。
(2)价值:春节习俗从尧舜传承至今,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传承家庭伦理和亲情观念;增进了邻里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春节习俗中的各种活动和仪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第一问结合中国古代春节习俗的主要内容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相同点:推动科技文化传播,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政府或统治者支持文化交流。不同点:交流内容与侧重点不同;传播路径与角色差异
【小题2】启示:开放包容是文明进步的动力;科技合作是文明互鉴的核心;官方与民间合力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需立足本土,创新发展
【解析】(1)相同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支持学者翻译希腊、波斯、印度典籍,中国唐宋时期与阿拉伯商人通过海陆丝绸之路频繁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与阿拉伯地区有往来,这都体现了双方都重视文化交流,并且都通过贸易、外交等多种途径积极传播自身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阿拉伯文化成果传入欧洲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知识来源,中国的火药等传入欧洲推动了近代社会到来,说明双方文化都对欧洲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点:阿拉伯文化是在系统翻译外来典籍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例如发展出代数学、天文学新理论;而中国主要是向外传播自身的科技文化成果,如瓷器、丝绸、火药等,同时也吸收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在创新方式上有所不同。材料中虽未明确提及,但从历史背景可知,阿拉伯文化交流范围主要在欧洲和中东地区;中国除了与阿拉伯地区交流外,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有广泛的文化交流,交流范围更广一些。(2)从古代双方积极进行文化交流的做法可以得出,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积极主动地开展文明交流互鉴。阿拉伯帝国翻译外来典籍发展自身文化,中国吸收阿拉伯天文、医学知识,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双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发展,说明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要重视文明交流的作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故答案为:
(1)相同点:推动科技文化传播,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政府或统治者支持文化交流。不同点:交流内容与侧重点不同;传播路径与角色差异。
(2)启示:开放包容是文明进步的动力;科技合作是文明互鉴的核心;官方与民间合力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需立足本土,创新发展。
(1)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与阿拉伯文化对外交流的异同,解题关键信息是“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们任何时候都一事无成”“国家支持学者们系统翻译了希腊哲学、波斯医学和印度数学典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代数学、天文学新理论。12世纪后,这些成果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知识来源”等。
(2)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对当今文明互鉴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答案】【小题1】特点:残酷性和毁灭性;凸显对平民的伤害;恐怖与混乱;非正义性;对抵抗精神的体现
【小题2】战争对文化创作灵感具有激发作用;文化作品对战争的反思与影响对战争罪恶的揭露与批判,唤起社会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解析】(1)从材料一中“对不设防的格尔尼卡小镇实施无差别轰炸,造成2000余名平民死亡”,可看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平民生命的漠视。画面中各种人物的悲惨形象,如母亲抱死婴哭号、妇女拖着残腿逃窜等,都是这种残酷性的直观体现。材料中提及德国空军帮助佛朗哥政权进行轰炸,结合历史背景可知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从画作中公牛象征法西斯暴政也能体现战争的非正义性。
(2)战争对文化的影响:战争的残酷现实激发了毕加索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以《格尔尼卡》这一艺术作品来表达对战争的抗议和谴责。画作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如黑白灰三色的运用、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等,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映出战争对文化创作内容和风格的深刻影响。文化对战争的影响:该画巡展欧洲,推动公众反对《慕尼黑协定》,说明文化作品能够影响公众对战争的态度,唤起人们对战争暴行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进而对战争相关的政治决策产生一定的舆论压力。同时,画作成为西班牙的国家级文化遗产,也表明文化作品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铭记战争历史、传承反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对后世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回答问题时,要紧密结合材料中的具体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相关知识,全面、准确地分析战争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
故答案为:
(1)特点:残酷性和毁灭性;凸显对平民的伤害;恐怖与混乱;非正义性;对抵抗精神的体现。
(2)战争对文化创作灵感具有激发作用;文化作品对战争的反思与影响对战争罪恶的揭露与批判,唤起社会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1)本题考查考现代美术,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2)本题考查现代美术,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观点:古希腊的发展反映了文化是其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论述:从经济角度看,古希腊文明位于爱琴海群岛等岛屿上,多山少平原,耕地破碎,故农业种植受限,古希腊许多城邦以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其物质创造活动以对外贸易最为发达,善于航海活动,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政治角度看,古希腊山地较多,内部联系不便,故形成城邦政治,城邦分散于各地,独立性较强,以雅典为首的城邦外贸发达,社会的制度设计以民主政治为主,公民大会、公民法庭、议事会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而以斯巴达为首的城邦环境则较为封闭,形成了寡头政治,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从思想角度看,古希腊因其发达的海外贸易活动,形成了开放的民族性格,主张公民为城邦服务,崇尚自由与公民权利,如城邦中的广场、苏格拉底对人本身的研究等,其精神导向与价值取向都反映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色彩。总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反映了文化是整个社会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的“文化”,某种程度上其代表了“文明”。
【解析】根据材料“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可拟定论题为古希腊的发展反映了文化是其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论述可从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思想三个角度分别概括,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古希腊的发展反映了文化是其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论述:从经济角度看,古希腊文明位于爱琴海群岛等岛屿上,多山少平原,耕地破碎,故农业种植受限,古希腊许多城邦以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其物质创造活动以对外贸易最为发达,善于航海活动,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政治角度看,古希腊山地较多,内部联系不便,故形成城邦政治,城邦分散于各地,独立性较强,以雅典为首的城邦外贸发达,社会的制度设计以民主政治为主,公民大会、公民法庭、议事会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而以斯巴达为首的城邦环境则较为封闭,形成了寡头政治,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从思想角度看,古希腊因其发达的海外贸易活动,形成了开放的民族性格,主张公民为城邦服务,崇尚自由与公民权利,如城邦中的广场、苏格拉底对人本身的研究等,其精神导向与价值取向都反映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色彩。总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反映了文化是整个社会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的“文化”,某种程度上其代表了“文明”。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