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修辞立其诚》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修辞立其诚》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21: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修 辞 立 其 诚
张岱年
新课导入
“作文这件事, 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艺论。”
“修辞立其诚。”什么意思呢?“修辞”就是修饰词句,是写作,“立其诚”就是写文章要实在,诚实,写真话,抒真情。
叶圣陶说:
《易传·文言》也说:




1.积累作家作品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
2.理解文章的关键概念,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理念。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体会严谨准确、简易朴实的语言特色。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当时,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然而人心浮躁,甚至一些学者文人也因生活所需,急功近利,言辞浮夸。张岱年有感于此,写了《修辞立其诚》一文,呼吁作文、为人都要“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修饰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自己事业的立足点。“修辞”本指注重文化修养,后指修饰词句。“修辞立其诚”指文章修辞要服从于内容的真实。
作者介绍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当代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被学界誉为“国学大师”。
张岱年的学术研究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理论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探讨。
张岱年著述丰富,硕果累累。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真与善的探索》、《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有《张岱年全集》行世。
文本常识积累 · 资料链接
“修辞立其诚”原典意
《易传》的美学观点。修辞,建立言辞。诚,思想诚正。意为建立言辞以表现自己的美好品德。《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进德”与“修辞”相较,应首先“进德修业”,然后才是“修辞立其诚”。“修辞”是为了“立诚”,“立诚”乃是“修辞”好坏的标准。春秋时已将“立德”看得重于“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将“立德”列在“不朽”之首,认为“立言”要受到“立德”的影响。“言”“辞”是传达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的差异,必影响言辞的表现,形成言辞的优劣。
曲学阿世:指学些邪门歪道的东西,以迎合时尚。
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顺风使舵: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
错综纷繁:指头绪纷繁,变化多端。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的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的泛泛而谈;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文著作。
资料链接
学术论文
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理论性;④创造性。
资料链接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周易·乾卦·文言》
【译句】君子应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忠信,则可以增进品德;外修文教内立其诚实,则有功业可居。
【解读】“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做人做事要坚持“诚”,坚持真实性。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题目解读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1段),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文本探究
阅读第一段,回答:
“立其诚”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论点?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 ,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修辞立其诚” ,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论点)
文本探究
阅读第2-5段,回答:
“立其诚” 即坚持真实性。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是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所说的与心所想的应该一致。
作者是如何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的?
学说、言论、文章如何做到“立其诚”?
  (1)学说方面,人们追求真理,应尽量保持客观性,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不要对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2)言论方面,我们应该尊崇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端正学风。
(3)文章方面,人们应端正心态,看清世事,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文章阐述的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修辞立其诚。”在作者的心目中,“修辞立其诚”既是发言著论之道,也是立身治学之道。
那么,作者是怎样由“修辞”说到“为人”的呢?
作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论述问题。
2-5段,主讲“修辞”立其诚;
6-10段,主讲“为人”“治学”立其诚.
文本探究
阅读第6-10段,回答:
这几段作者怎样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的。
论述角度 观点阐述
发言著论写文章
哲学与科学
做学问
说话做事
为人立身
追求真实,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和表里一致。
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正确地
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端正学风,“务正学以言”。
人应当说真话,讲实话; 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名言: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
译文:所谓顺应,就是不增不减。所谓顺应,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成见而以外物为法则。
引用的这段话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外物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认识外物要尊重其客观性,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读第7段文字,文中作者引用了《心术上》中的名言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文本探究
探究文本
没有偏题。第7、8两段承接上文对“立其诚”三层含义的论述,为第6段“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所领起。“诚伪”中的“诚”对应“立其诚”的三个“一致”,“伪”则对应其中的不一致。作者阐述做到“诚”的必要条件,从反面理解,也就是阐述了克服或避免“伪”的必要条件。因此,虽然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到“诚伪”,但内容是紧紧围绕“诚伪”而展开论述的,与“立其诚”含义中的三个“一致”相吻合,不存在偏题之说。
课文第7、8两段,阐述“学说、言论、文章”诚伪问题,但文中却没有提到“诚伪”,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作者反对“曲学阿世”,批评这种做法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说明“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号召大家要遵行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文本探究
文章倒数第三段引用《汉书·儒林传》的话,其用意是什么?
文本探究
本文论述的“修辞立其诚”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
一、从著书立说来看,“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真实可信。
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诚”。著书立说,把自己真实的见解表达出来,乃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探究文本
“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示例:
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得,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能够注重自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
探究文本
两人一组,梳理本文论证特点:
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大致遵循“立其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中间也有并列式的结构,如“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②多处运用引用论证方法,文中引用易传·文言》《管子·心术上》《汉书·儒林传》等传统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层进式结构 含义 指阐释、分析和论证论点的几个层次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
用途 从现象挖掘本质、从行为推究动机、用结果追溯原因、用偶然论证必然。
类型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围绕中心论点问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简称为“是为怎”的论证结构。这也是层进式论证最常用的方法。
2.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每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表递进的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探究文本
文章是如何避免说理带来的艰涩难懂的感觉的
①文章结构形式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思路清晰,按照提出论题和观点、分析阐释论题和观点、总结观点并指出论题重要意义的思路结构文章,符合大众的阅读和认知习惯。
②注重对引用的典籍文献的解释。作者在引用古文献之后,往往紧跟着就对文献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这就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了。
③语言平实,文风质朴。除了因论证的需要而引用典籍史料外,作者的语言十分平实,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丝毫没有艰涩之感。
写作特色
①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在文章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籍内容。但在引用之后,又用浅显的文字加以说明分析,让人感受到经典的力量,又深刻地理解了内涵。
写作特色
②简易平实,观点明确。
如在解释“诚的时候,作者说“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简明扼要地进行分析虽语不惊人,却意味深长。
又如在解释“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的时候,都是用一句话解释,观点明确。
写作特色
③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语言十分平实,如作者在阐述表里一致时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丝毫没有艰涩之感。
文章主旨
本文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进而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立其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批判,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管子》
《管子》一书托名为管仲所著,实为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后经刘向编订为86篇。《管子》今本仅存76篇,其余的十多篇仅存目录。全书内容庞杂,其思想融合了法、道、名等家的思想,内容则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农业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书中还提出了“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有其凶”的朴素的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管子》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深远、深刻的影响。对后来荀子和韩非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乃至王充、柳宗元等人的唯物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拓展链接延伸
文本常识积累 · 资料链接
静因之道
“静因之道”是战国时部分齐国稷下学士提出的认识原则。《管子·心术上》:“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因此,有道的君子,他在自处的时候,像是没有知识;他在治理事物时,像是只起配合的作用,这就是静因之道)“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所谓因,就是撇开自己而以客观事物为依据)。认为正确的认识应该排除主观成见或损益,完全循因客观事物。有忽视认识的主动作用的倾向,但为法术之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张岱年的爱国之心
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层进式论证结构
层进式论证结构是指阐释、分析和论证论点的几个层次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俗称“剥笋法”。层进式结构这种剥笋式的分析、挖井式的论证,非常适合于需要寻根究底的论述文,常用于这样几种情况:从现象挖掘本质、从行为推究动机、用结果追溯原因、用偶然论证必然。
层进式结构一般有两种样式: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围绕中心论点问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简称为“是为怎”的论证结构。这也是层进式论证最常用的方法。
2.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每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表递进的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当堂检测
下列对《怜悯是人的天性》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没有善恶之分,除非从生理意义上以能否帮助自我保存的性质作为区分标准,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观点做铺垫。
B.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的……疯狂地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宇宙的唯一所有主”的观点错误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欲望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野蛮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运用了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怜悯心是人的天性,关怀、友谊也是对特定对象的持久怜悯心的产物。
D.卢梭认为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智慧和理性使人变得冷酷无情。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理解错误,卢梭认为哲学家缺乏怜悯心,智慧和理性使人产生自爱心,更多地关心自己,而非他人。卢梭在于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而非要远离理性和智慧。故选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