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
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 原
欧阳修
司马迁
杜 甫
屈原列传
﹃史记﹄
教材如是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单元选人了《史记》《汉书》中的两篇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选入的两篇史论,均意在劝诫,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学习本单元,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单元提示
内容及意义
学习方法
选材
教材如是说
课后学习提示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和《离骚》有怎样的关联 读了《屈原列传》,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理解。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前人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与《史记》中的其他许多传记不同,《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阅读课文结尾的“太史公曰”一段,并拓展阅读《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
背诵课文第3段。
评价
内容
特征
方法
任务
【研习任务】
梳理文本中重要实虚词,注意特殊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
领略《史记》所展现的屈原的人物风采(包括屈原的政治远见、高洁志向、爱国情怀以及人格魅力等),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中的情感。
理解作者在叙事中融入大段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进而体会司马迁所创造的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特点,了解《史记》的实录精神。
知人论世
【走进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80),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了解《史记》】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史记》】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
名平,字原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
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初识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
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初识屈原
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
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形式比较
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它继承和
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后代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照。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初识屈原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郭沫若先生:“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
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
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
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风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
【相关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
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
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相关背景
小常识
上古时代的姓和氏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的,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有关资料表明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贬邵州刺史,
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本文中“屈原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去,罢免。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缚鸡者事》)
小常识
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
初读文本
1.阅读全文,说说屈原的一生可以用哪5个字概括。
参考:屈原的一生可以用“任、疏、绌、迁、死”5个字来概括。
2.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和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参考: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的一生遭遇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全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被陷害、作《离骚》、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汨罗江等事迹。
文本研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为:担任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闻,动→名,学识。志,记。
博闻强志,亦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是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记忆力强)。
明于,娴于: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明:明白,通晓。 娴:熟练,熟悉
入:名→状,对朝庭内。出:名→状,对外。
遇:对待
图:谋划计议 宾客:各国来使 任:信任。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为什么“甚任之”?
“甚任”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害,这是嫉妒的意思。
造为宪令:制订国家的法令。
属(zhǔ):撰写。
夺之:强取为己有。
与:同意,允许。
因:于是\趁机
谗:说某人坏话,诋毁。
伐:自夸,炫耀。
疏:疏远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草稿尚未最后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就没有人能制定出来的。”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上官大夫
争宠
心害其能
怀王
屈原
造为宪令
见而欲夺之
不与
谗之
怒而疏
第二段
思考:怀王为什么怒
而疏屈原?
参考: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
“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
心害其能”。
根本原因在于怀王不再信任
屈原,所以才听任谗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①方正之不容也(被),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判)。//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疾:痛心 听:动作名,听觉,听力 聪:明察
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 动作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
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 害:妨害
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幽:深沉
作:写,创作
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
穷:处境困难
反:同“返”返回,文章有追念的意思 本,根本。
惨怛:忧伤,悲痛
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正道直行: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
间:离间
见:表被动,被
盖:大概
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淫:过度,无节制
怨诽:怨愤发牢骚
若:像
上/下:往远处/往近处
刺:讽刺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靡:无
见:同“现”,表现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约:简约 微:含蓄隐晦
指:同“旨”,旨意
举类迩:列举的事物浅近 类:事物;迩:近
见:同“现”
称:称许 濯、淖、污、泥:“污浊”
蝉蜕: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浊环境 状语后置,蝉于浊秽蜕
获:辱,这里指被辱 滋:黑
皭然:洁净的样子
泥:同“涅”,指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指“染黑、玷污” 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虽:即使
第三段小结:
(1)《离骚》创作的缘由
(2)对《离骚》的评价。
(3)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研读文本——3
1.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离骚》 作者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1)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离骚》: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及主旨:“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作者从文如其人的角度对屈原的高洁品行给予了高度赞美,“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指出屈原的“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人格基础,强调了《离骚》的内容和形式与屈原的人品和诗品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
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参考: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第 3 段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参考:(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体现得光彩照人,感天动地。
(2)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句断言流露出
司马迁对屈原什么样的态度?
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精神品格和人生追求。
5.简要说明这段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整段文字叙议结合,由人及文,因文论人,始终把屈原的诗品与人品紧密结合在一块进行评述,所述屈原的“嫉”、屈原的“忧愁幽思”、屈原的“信”和“忠”、屈原的“穷”和“怨”、《离骚》的内容和形式等等,无不围绕屈原的“志洁”“行廉”展开,给人以一唱三叹之感。
屈平既绌(被),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伐:攻打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从亲:合纵亲善
患:担心 详:同“佯”,假装 去:离开
“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委:呈现 质:同“贽”,见面礼
诚:果真 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遂:于是,就
使使如秦受地:使:派遣 使:使者
如:到 受:接受
诈:欺骗
译文:屈原已被罢免。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状后),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状后)。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
兴:发动 师:军队
发:派遣
乃:于是 悉:全部
自:从
竟:终究
第四段
秦
楚
齐
巧设骗局
自毁联盟
见死不救
伐秦大败
魏
袭
自秦归
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被),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译文: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趁机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
明年:第二年 与:给 以:用 和: 讲和
甘心:快意,心里舒服
当:抵挡 如:到 因:趁机 用事:当权
设诡辩:说假话
竟:居然 复:又一次
释:放走 是时:这时
顾反:回来。顾,还。 反,同“返”
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五、六段
秦
楚怀王
割汉中地
愿得张仪
厚币靳尚
设诡辩郑袖
释去
悔
屈原
谏
①置个人欲望于国家利益之上
②听信谗言、昏庸愚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状后)而归葬。
婚:名作动,通婚,结为儿女亲家。
秦,虎狼之国:判 虎狼:名作状,像虎狼
毋:不 稚子:小儿子
奈何,表示疑问的固定形式,译为“怎么”。 绝,断绝。 欢,在这里指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
卒:最终 因:趁机 以:凭借。以之求割地,省略之
听:答应
亡:逃跑
走:奔向 内:同“纳” 之:到
竟:终于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
死于秦
欲行
秦昭王与楚婚
屈平
毋行
秦,虎狼之国
子兰
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卒行
第七段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被),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以:用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状语后置,楚人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既咎子兰咎:归罪,责怪 嫉:憎恨
虽:即使 系心:惦记,挂心 冀:希望
一:都 一概 “一如既往”
存:思念
反覆:回归,覆:翻转过来
志:意愿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而抱怨子兰;屈原虽痛恨子兰,但即使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彻底觉悟,楚国坏的习俗能全部改变。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然而终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一国之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用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却接连出现,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是因为人君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啊。
终:终究 反:同“返”
以此:由此
无:无论 肖:贤能 以:来
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诚之人
宾语前置,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亡:使……灭亡;破:使……破败
圣君:圣明的君主
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
相随属:接连出现
累世:多个时代。 所谓:所认为的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此不知人之祸也(判)。
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丢失了汉中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引发的祸害了。
以:因为
分:资质
于:表被动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疏:疏远;信:信任
亡:使……灭亡
客: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
为:被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屈原放逐了。
使:指使
短:形作动,诋毁,说坏话
状语后置,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
迁:放逐
结合4-8段所写内容,思考 :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
作者写楚国命运是为了说明屈原的命运和他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屈原始终心系楚国。
② 楚国遭受一系列挫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 屈原被疏后,楚国经历了哪些变故?
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被:同“披”
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形容:外貌、模样。形:身形;容:面容
是以:因此 见,表被动。①被动句:因此被放逐
②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于:被)
餔:吃
啜:喝
见,表被动。
屈原走到江边,披着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来到这里?” 屈原说:“全社会污浊我一人清白,众人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人不被外物拘束,能随世道变化而变化。全社会都混浊,为何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昏醉,为何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为何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沐:洗头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浴:洗澡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浑浊的样子
定语后置,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
常流:即“长流”,指长江
皓皓:皎洁的样子
温蠖:尘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打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就作了一首《怀沙》赋。于是怀抱石头,便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思考: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志趣,决不同流合污。
(2)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
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
客观原因: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主观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
①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
②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
③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①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
②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的孤独感。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之徒者:这一班人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以:凭
见:表被动
祖:名作动,效法
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对。
终:始终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祖:名作动,效法,模仿
终:始终 竟:终于
为,表被动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若有所失了。
悲:痛惜 志:志趣
适:到某地去
未尝:不曾
怪:诧异
以:凭借
游:游走
而:表转折,却
若是:像这样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不止啊,慨然叹息终此世。世上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内难猜。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
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
1段:介绍屈原的出身、官职、才能和重要地位。
2段:写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原因。
3段:评论屈原的作品《离骚》和屈原的高尚品质。
4段:叙述楚怀王因错信张仪导致损兵、失地。
5、6段:叙述楚怀王放走张仪,再次兵败。
7段:楚怀王再次被骗,客死秦国。
8、9段:批评楚怀王的“不知人之祸”,屈原最终被放逐。
10段:写屈原流放途中和渔父的对话,及最后殉国的壮举。
11段: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12段: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介绍屈原,并写出屈原由“任”到“疏”。
叙述楚国灭亡的过程,及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写屈原以身殉国的过程,他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对他的评价。
整体篇章结构
探究情感
阅读文本,了解屈原的人生遭际,填写下表,并作交流。
阶段 屈原言行、生平 楚国大事 作者评价
任
疏
绌
放流
迁
任怀王左徒,图议国事,应对诸侯。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造为宪令,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谗之,作《离骚》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顾反谏怀王杀张仪,劝阻怀王入秦。
受骗绝齐,两次伐秦大败,大困;误释张仪;诸侯共击,大败;秦昭王与楚婚,怀王客死于秦。
嫉子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其存君兴国,……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遇渔父,作《怀沙》,投汨罗以死。
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宋玉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悲其志。
屈原
得志
遭谗
被疏
遭谗
被迁
自沉汨罗
屈原境遇
第三段最后一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忠君爱国
高洁不屈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屈原的“志”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便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诋毁)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司马迁对屈原倾注了无限的感情,他们的遭遇相似:
在政治上,他们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了当权者的无情打击,都属于“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
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上,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2、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 3、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
“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叹欷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
正道直行、志洁行廉、正直忠诚、直谏从容
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这些品格体现在他的整个生平当中。但无论哪个人生阶段都可以用“悲”字来呈现,即为他的政治才能不被重用,志洁行廉的不被赏识,正直忠诚的不解,直谏从容的不听而痛惜。
“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叙事艺术
本文在写法上与选入中学教材的其它《史记》中的几篇传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其一,在选材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主要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而《屈》传则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人物一生。
其二,在写法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富有戏剧性。《屈原列传》则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之笔。如果说前者近乎小说笔法,那么,《屈》传则类于饱含激情的抒情记事散文了。
思考: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传”“评”结合的方法。或寓评于叙,或夹叙夹评,或篇末总评。
寓评于叙(第10、11段)第十段与渔父的对话,这一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几乎照搬,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
夹叙夹评(第3、7段)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表达了对屈原文章和品行的称赞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对屈原高洁品行的赞美
(8段)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明确:表达了对君主昏庸不明的控诉,对屈原命运的同情。结合司马迁的身世,这也是在借屈原表达自己内心的郁结和悲愤
篇末总评(第12段)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敬佩和际遇的同情,也表达了深深慨叹之情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其四、“评议”更有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作者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前人观点——史公变调
【学习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方正之不容也
被动句式的几种类型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课后作业】
梳理、积累本课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端午文化建言。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何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请你写一份200字的建议书。
要求:抓住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现有的端午习俗及活动的基础上,作些“包装”或合理化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