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21: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
《新五代史》是宋代欧阳修所撰的纪传体史书,成书于皇佑五年(1035年)。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本文即为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后唐庄宗好俳优,宠幸伶人,伶人因而用事,败政乱国,终至于国灭身亡。所写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唯敬新磨善于讽谏,颇有楚国优孟之风,无恶评,其他三人皆擅宠乱政、谄媚奸邪之徒。
①观点与史实的一致性:作者必须通过分析历史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弊在赂秦”。
②叙写史实简练概括,凸显对论证观点有力的内容。
③史论文的写作要以借古讽今为目的,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劝谏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施行仁义”“不要割让土地贿赂对方”。
我们学过《过秦论》《六国论》,作者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传达自己记录史实的目的。请大家简单概括史论文的写作要点。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你认为哪一句是中心观点?
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其根本
……的原因
难道
人的作为
译文: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代词,指代这个道理
主谓之间,取独
第一段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由人事)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文章提出的论点是什么?
其立论的历史依据(论据)是什么?
立论
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



名作动,订立盟约
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译文: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
第二段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动词,给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译文: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愿!”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你(的)
第二段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官名

猪、羊各一头
祭告
名词作状语,向前、在前
等到
收藏
恭敬、慎重
译文:其后庄宗出兵的时候,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状语后置,省略句
以锦囊盛(之)

第二段
将本段分为两层,并概括两层的大意。
1层:先写庄宗接受遗命。(晋王三矢)
2层:后写庄宗执行遗命。
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绳索
名作动,用木匣装
动词,禀告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
状语后置
骄盛
形→名,成功的消息。
第三段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
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等到
所归去的地方
名作状,向东
多么
仇人
以至于
译文: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出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
名作状,在夜里
数→状,从四方。
第三段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考察,探究
或者,还是
迹象
使…兴盛
安乐
使…灭亡
译文: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虛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第三段
23岁
908年
“与尔三矢”
28岁
913年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38岁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41岁
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李存勖
第三段
得天下
15

为什么?
失天下
3

第三段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对比得出结论
第三段
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评论庄宗的盛衰,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二、三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正反对比论证。
得——庄宗复仇灭敌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失——庄宗身死国灭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概括:细读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完成下表。
内容 时间 遣词造句 作者态度
得天下
失天下
世言......可谓壮哉
及仇雠......何其衰也
15年
3年
15个动词:受、藏、用、遣、告、请、盛、负、驱、纳、系、函、入、还、告
①对待晋王遗志的使命感。
②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失天下多为短句意在表现庄宗失天下一是迅速,如大厦倾颓,二是表现其众叛亲离。
褒、扬
贬、抑
对比论证:寓判断于叙述之中
思考:根据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事实,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前两个观点的关系。
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得到天下:可谓壮哉
失去天下:何其衰也
举例、对比论证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
结论:逸豫可以亡身
对论点“兴衰是人为”的进一步阐释
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没有谁
等到

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被动句

第四段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极小的事
困扰

所沉溺的人或物。溺,沉湎、无节制。
只是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状语后置,被动句
思考:最后一句观点与前两句是什么关系?
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得到天下:可谓壮哉
失去天下:何其衰也
举例、对比论证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
结论:逸豫可以亡身
对论点“兴衰是人为”的进一步阐释
借古讽今:君主不能玩物丧志,要防微杜渐
结合庄宗李存勖的形象和历史事实,概括欧阳修的“讽今”。
《宋史·徽宗本纪》:“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为了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思辨
当代青少年的“所溺”(如手游、短视频)是否等同于庄宗的“伶人之祸”?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请从“亡”的角度补充事例。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bì)于妇人妲已”——葬身火海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原的诤言于不顾——客死他乡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hào)京,杀死周幽王。
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天宝危机,酿成
安史之乱。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请从“亡”的角度补充事例。
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因为有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有些基层领导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卓绝,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建设小康村,亿元村。但是成就事业之后,独断专横,飞扬跋扈,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俨然一个土皇帝。最终身陷囹圄,悔不当初。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请从“兴”的角度补充事例。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
国之栋梁、国之楷模,各行各业的建功者
拓展延伸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抗秦则兴
赂秦则亡
六国
忧劳则兴
逸豫则亡
庄宗
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项羽
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北宋
勤学则兴懒惰则亡

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善于骑射,文武双全。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唐朝末年,随父李克用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后袭封晋王。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
公元923年,于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后唐。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后期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李存勖自幼便喜欢唱戏,“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早在称帝之前,便曾因任用伶人杨婆儿为刺史,而贻误战事。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
伶人周匝在胡柳陂之战中被梁军俘虏,因伶人陈俊、储德源的保护而免死。后唐灭梁后,李存勛竟然要授陈俊二人刺史,以报答二人对周匝的救命之恩,结果被郭崇韬劝阻。他承认郭崇韬所言乃是公正之论,但最终还是任命陈俊二人为刺史,原因竟然是言而无信,愧见周匝。而当时,亲军中很多百战将士都没得到刺史之职,对此无不愤慨。
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李存勖决定亲征反击却告败北。
这时担任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部士兵作乱,火烧兴教门,庄宗被乱箭射死,一名伶人拣丢弃的乐器放在存勖尸体上,点火焚尸。
李嗣源入洛阳杀尽叛臣,葬存勖尸骨于雍陵,在西宫称帝,是为后唐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