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恩格斯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说明经济关系的含义以及经济关系对于阶级的划分和国家、政治、法律决定作用。
肯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是理解历史发展的红线,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看问题要全面,不要抠字眼,要学会把握“总的联系”。
大学生瓦尔特问了什么问题?
是否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或者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
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就像“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那样?何况经济关系的特点取决于人种、创造性个人的影响,并因这些因素而变化;或者说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社会状况,如同费尔巴哈就单独个人所说的,“人的食物决定其人”。
分析下列语句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伟大人物是为着解决某种历史任务而产生的,他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所谓“时势造英雄”。而其偶然性是指不能脱离必然性而存在,他必须具备时代需要的才能、素质;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合适的条件和机遇。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恩格斯用例子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拿破仑从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当时法国需要军事独裁者,而拿破仑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由拿破仑扮演,也可由别人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又是偶然现象。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 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偶然性问题表现着经济必然性。
文章层次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 (第1~3段) ①
第二部分 (第4~6段) ②
第三部分 (第7~12段) ③
文章层次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 (第1~3段) ①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 (第4~6段) ②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互相作用,以及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第三部分 (第7~12段) ③点明当下的问题,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结构梳理
本文采用了“分—总”的结构。文章从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立论,既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条件制约着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反作用),又论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以上两点是分论。最后,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理解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给出阅读建议。这属于总论。
举出本文使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
写作背景
本文是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抗战时期党内的右倾主义者主张对国民党让步,直接导致了皖南事变。
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当时,毛泽东同志做了三个动员报告: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政论文
概念 以政治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论述文
范围 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论述政治问题的,自然是政论文;从政治角度论述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社会论文、思想论文,也可以归入政论文;报纸杂志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大多数也是政论文
特点 ①政治性:政论文常常研究重大政治问题,对于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也会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探讨,体现政论文的政治敏锐性。
②指导性:政论文不仅要用道理说服人,而且常常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导。
③严密性:政论文特别强调评价的准确性、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行文的周密性
文章板块 关键词句 小标题 论证结构
开头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文章板块 关键词句 小标题 论证结构
开头 (1)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 提出主张: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第一部分 (2)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进步和成绩(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阐述理由:主要论述为什么要改造主观主义的学风
第二部分 (3)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7)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缺点(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 (13)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14)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17)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两种对立的态度(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 (19)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具体建议(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提出建议:提出改造学风的具体途径
论证结构
引论:提出主张
本论:阐述理由
结论:提出建议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正面论述
二、反面论述三大缺点并指出危害
三、将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的不同态度对照讲,分析类型、表现、特点
四、三条具体方法
正反对照
层进结构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比喻、排比、对偶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概括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
为什么如此清晰的过程要费那么多笔墨来写?
本文是加在一个文件前面的一大段内容,没有具体分段,请参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内容要点,并分析论证结构。
层次起止句子 内容要点 论证结构
本文是加在一个文件前面的一大段内容,没有具体分段,请参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内容要点,并分析论证结构。
层次起止句子 内容要点 论证结构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指出人的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提出问题,全文总纲
……“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认识的两个飞跃 分析问题,具体阐释
……结尾 点明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的意义 解决问题,点明意义
[整体阅读法]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2.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
3.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全、都)、过渡词(一边……一边……),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
[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或论证的角度,可分为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层进式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解决问题(怎么做)。
对照式结构:引论——本论(正反对比)——结论。
总分式结构:提出中心论点——横向分说论点——总论。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
并列式结构: 引论——本论(多个分论点并列论证)——结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①通俗易懂。用设问引起听众注意,强调正确答案。用口语“天上掉下来的”和“头脑里固有的”代替专业名词(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贴近生活,易于农村干部理解。
②用语准确。用两个“只能”限制,强调没有例外,强调“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唯一的,使论断严密无漏洞。
③逻辑严密。逻辑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由低级到高级,是递进关系,顺序不能互换,表达严密。
选词衔接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 得多, 得多了。
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 、 和 。
宣传者 组织者 倡导者
组织者 倡导者 宣传者
倡导者 宣传者 组织者
宣传者 倡导者 组织者
宣传者 组织者 倡导者
深刻 丰富
倡导者 宣传者 组织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1978年5月11日,7次改样的内容见报——当天的《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余年。
文章后来被称为“春风第一枝”,以“政治宣言”的姿态,发出思想解放和时代转折的先声,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回头再看,这场讨论是党的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的里程碑事件,成为党和国家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影响和推动了解放思想的整个进程。
事情可以回溯到更早之前。粉碎“四人帮”后,社会思想依然普遍困惑,禁锢难以消除。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一篇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论调。
“不可思议”,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的胡福明想了很久,决定批判它。“如果承认‘两个凡是’,那就意味着中国停滞不前、寸步难行,阻挠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就在这里。”
拿起笔来当“武器”,胡福明没跟任何人商量,“决定一个人写,文责自负,一人做事一人当”。
前后修改三次,当年8月下旬,他完成了8000字的初稿,拟定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年9月初,胡福明把这篇文章寄给《光明日报》哲学组编辑王强华。
很长一段时间,此事杳无音信,胡福明的担忧更甚。“如果被当成反党、反毛泽东思想的‘反革命’,在当时的中国怕没有比这个罪名更大的了。”
直到四个月后的1978年1月,胡福明终于收到回信。来自王强华的亲笔信回复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说什么,我们知道,要用,请胡福明再作些修改,“不要使人产生马列主义过时论的感觉”。里面还有登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两份报纸大样,时间注明“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四日”。
此后,稿子反复修改多次。王强华也对文章提出“更贴近现实,更有战斗力”等新要求。
1978年4月上旬,经过近3个月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定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第77期上发表。
但《光明日报》新任总编辑杨西光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很重要,在副刊上发表分量不够,太可惜了,要作为重要文章放到第一版上发表”。
4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开会的胡福明被邀请到光明日报社,与杨西光、王强华、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马沛文和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一起,当面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
“这次又改了六七遍。杨西光很重视这篇文章,把它作为改变当时《光明日报》面貌的开始。”胡福明说。
而后,文章送到时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吴江等人手上,经斟酌修改,最终在4月底定稿。
1978年5月10日,在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的直接指导下,中央党校出版的《理论动态》上,首次刊出这篇文章,文末注明“《光明日报》社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做了些修改。”
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这篇文章;新华社当天向全国全文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转载。
有意思的是,《光明日报》上并未出现胡福明的名字。原来,杨西光曾同胡福明商量:“文章公开发表时,不署你的名字,用‘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我们没有约你写这篇文章,是你自己投稿的。我现在就聘请你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你就是《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你看怎么样?”胡福明当即答道:“很好,只要文章发表了,能起更大的作用,目的就达到了。”
1978年6月2日,在“实践标准”和“两个凡是”激烈争斗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批驳了“两个凡是”思潮,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1981 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学习准备高考的中国青年。学生在考试中交白卷并且自称反智运动英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高考于1977年恢复。摄影:刘香成。
可那天在杏树下,读《毛选》的感动和收获,是我读书经验中少有的,至今记忆犹新。一段精彩的有关文艺的论述,是从一篇与艺术无关的文章中读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今天重读,真不明白那天对这段话怎么那么有感觉,也许是由于这段话与当时文艺环境的反差。我的激动中混杂着深情与愤恨:毛主席把这种关系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有道理,现在的美术工作者怎么搞的嘛!
徐冰《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推荐阅读
梁晓声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北岛 李陀 《七十年代》
冯骥才 《一百个人的十年》
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正反对比
写作背景 写作意图 论述重点 语言特点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误解 澄清德国大学生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上的一些思想混乱 唯物史观中的两个重要原理 逻辑严密
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纠正“左”倾和“右”倾思想错误 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的思想影响,提高战斗力 三大缺点和主观主义两大类型: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 善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962年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重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强调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批判唯心主义,阐释认识活动过程的两个阶段 语言生动通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 解放思想,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树立真理的实践标准,否定“两个凡是” 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原则,要敢于说真话,讲实话 演绎推理
引用论证
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是人的天性
人应当坚持正义
修辞立其诚
研读1-5节,填写下表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前两个“一致”与最后一个“一致”的顺序能否互换?请用文字证明。
关键句揭示段落关系
(7)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
(10)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关系中的关系
(10)
揭示客观真理却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
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二、推测写作动机与意图
《修辞立其诚》写于1992年,在《人民日报》刊载。
当时,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然而人心浮躁,甚至一些学者文人也因生活所需,急功近利,言辞浮夸。有感于此,张岱年先生写了《修辞立其诚》一文,呼吁作文、为人都要“立其诚”。
改革开放初期,顿时宽松的思想环境、日益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市场化的改革导向,给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分子带来巨大思想冲击,酝酿出一股强大的“西化”思潮,并被冠以“新启蒙主义”名称希望中国成为类似于西方的现代国家。总体而言,“新启蒙主义”不再诉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吁求中国追求西方模式的现代化。
——郭忠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社会思潮》
20世纪末年,国内出现了讨论文化问题的热潮,这是学术思想界的一件大事。我曾参加过几次文化讨论会和文化讲习班,发表过管见。文化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决非短时间所能解决,展开争鸣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也感到还有对文化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必要。于是与程宜山共商,希望他执笔写一本系统论述中国文化问题的书。
——张岱年,1990年,北京大学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论坛上,“全盘西化”论与其说是一个严肃的理论主张,还不如说是一个情绪化的口号……主张全方位引进西方文化,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学说和制度,用以冲击中国现有的一切,冲击过后,剩下什么算什么。
——张岱年、程贻山《中国文化精神》(原名《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在“文化大革命”中,每天开三段会,早请示,晚汇报,我心里实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但当时迫于形势的压力,我也不敢说出心里的反感。心口不一,随波逐流,虽出无奈,如今思之,实有愧于平生所学!
在“批孔”的高潮中,我如实讲解关于孔子的资料,坚持客观的态度,尽力避免“曲学阿世”。但对于一些有意的曲解,也不敢提出反驳。
——张岱年《一场噩梦:被贻误的20年》
判断思想意义和价值
到了“儒法斗争”时,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围攻、批斗的冯先生,这次又受到很大压力,不得不委曲求全,写了应景的“批孔”文章,于是被利用,被捧了起来。后来海内外一些人对此不太谅解,对他批评谩骂。其实冯先生处境实在很难,他决不是投机家。
我自己当时幸而未被迫发表“批孔”文章,虽基本坚持了立场,但也无非保持沉默而已。
——张岱年《一场噩梦:被贻误的20年》
张先生之学生有习篆刻者,欲治一闲章以相赠,请示印文,张先生命刻“直道而行”四字。余闻之曰:“此张先生立身之道也,非闲章也!”
——冯友兰《张岱年文集》序
哲学乃所以求真。既已得真,然后可由真以达善。如无求真之诚,纵然聪明博辩,亦止于成为粉饰之学。
——张岱年《哲学思维论》
卢梭的“怜悯心”与孟子的“恻隐之心”比较
同:在故事构造上,都以最柔弱、最无助的人为受害者,目击者与受害者不存在特殊性关系或利害关系;都强调了怜悯心的普遍性;都着重阐发目击者不忍他人受苦这种情感的原发性;在对怜悯心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都推崇了其重要的道德意义。
异:他们在怜悯心对于理想政治的意义这一重要问题上却走向不同的道路。孟子将恻隐之心作为善端,主张从“不忍人之心”发展出“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卢梭在认可怜悯心这种自然情感之道德意义的同时,反思了其可能造成的“恶”,从而认为政体必然建立在对自然情感优越性的克服之上,他认为,与理想政治相称的不是具有普遍针对性的天然怜悯心,而是以政治共同体为边界的公民情感,比如爱国心。
人应当坚持正义
第一部分(1-27第一句): 讨论人应该听从众人意见还是应该听从真理本身。
第二部分(27-34):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
第三部分(35-49):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的标准问题。
反问与层层深入的追问
完成单元研习任务二
三篇文章都阐述了关于为人处世的看法。《修》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由修辞到为人;《怜》从“善”的角度切入,体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人》则对“正义”这一理念进行了阐述,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无论是“诚”“善”,抑或是“正义”,都构成了心性修养的哲学体系。
唯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纲,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诚信是立国之本。
同情心、羞耻心、恭敬礼让之心及明辨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有同情心,就是仁爱;有羞耻心,就说明有道德感;有恭敬之心,就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心里能明辨是非,就是智慧。仁义礼智,是我们生而就有的,不是外界作用的产物,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是天生的。
人的本性是恶的,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人生来就是好利、自私、嫉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