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孔雀东南飞》的对话探寻
——
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作品以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如,夫妻对话、母子对话、姑嫂对话、母女对话和兄妹对话等。每当人物开口说话,他便开始透露自己的真实动机。
人物动机是内在的因,人物目标是在外的果。
理解人物动机就会更容易跟角色共情。
让读者认同人物目标就会有更深的期待感。
对话必须源自人物本身及他在故事中的需求,而不应出自作者讲述故事的需要。
“动机目标”——推动叙事进程的关键齿轮
围绕人物的内在体验,以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的“动机目标”作为构建因果关系与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建立起一种有效地驱动故事发展的“齿轮”,而可述性价值事件的选择,犹如这些齿轮上的润滑剂,使得叙事的进程更具有内在张力。
——罗伯特·休利斯、罗伯特·凯洛格《叙述的本质》
无论是评价人物,还是评判事件,都难免会有动机论和结果论之争。动机与结果就是一把道德评价的双刃剑。
动机论认为评价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应该基于行为者的意图和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那么即使这个行为导致了不良的结果,仍可被认为是道德的。结果论认为评价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应该基于行为的结果。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不论动机如何,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
请从动机论出发追溯人物行为与故事悲剧的成因,并谈谈启发。
兰芝自述,自请被遣,请谈谈其动机。
动机探寻一
多才多艺,有才华
知书达理,有教养
年轻貌美,有颜值
善良体贴,有爱心
勤劳能干,有干劲
家境优渥,有财富
不慕荣利,讲专一
清醒面对,敢反抗
兰芝的需求:陪伴、认同、自由……
兰芝的动机:证明自己(优秀、无辜、委屈……)
自我意识在觉醒
自由精神求解放
请结合相关对话,从以下视角中任选一个介绍兰芝并谈谈其动机。
1.丈夫眼中的兰芝
2.焦母眼中的兰芝
3.刘兄眼中的兰芝
动机探寻二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注释】①几(jī):轻微、委婉的意思。②劳:操劳,辛劳。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而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焦郎的动机:伦理挣扎(小吏、儿子、丈夫)
关于“留空房”
汉代官员实行“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由于当时官吏大都在街署住宿,平时不回家,因而每隔五天会有一天归家休息。也就是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五天见一次面。当然,除了“五日一休沐”,汉代还有节气假,譬如腊日、伏日、夏至、冬至。
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忠厚善良,忠于爱情,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妥协的一面,囿于伦理,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曲线救助,斗争无力,缺乏换位思考,沟通不够,也是受害者。
焦母的动机:控制心理
蛮横无理、冷酷无情、独断专行
对于兰芝与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大戴礼记 本命篇》 )
刘兰芝如此优秀,为什么焦母却要驱逐她?
1.越礼说: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性格刚强,不愿顺从,因而为焦母所不容。2.门第说: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如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3.情爱说: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不懂得“发乎情止乎礼”;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
4.无子说: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5.创作意图说: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礼教维护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简单的婆媳矛盾。因此,焦母厌烦刘兰芝是必然。
质问:作计何不量!(liàng 衡量)
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有人说,刘兄好比《祝福》中的柳妈,硬生生朝刘兰芝殉情的发展道路上踹了一脚。如果没有刘兄的逼嫁,刘兰芝怎么会殉情呢?换句话说,刘兄是个见利忘义、全然不顾兄妹之情的哥哥。你同意吗?
1.再嫁是维护家族颜面与势力的需要,情有可原
面对焦家无端的肆意欺侮、遣妹回家,刘家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而此时县令与太守相继遣媒登门提亲,不仅推涨刘兰芝的身价,也是对焦家欺辱的极好反击。
2.身为长兄,帮助妹妹抉择,情理之中
“女有家,男有室”的观念深入人心,如果不嫁,未必幸福;另择依靠,走出迷茫,才是理智的助推。
刘兄的动机:礼教心理
势利但不冷酷 专横却不无情
个体
家庭
社会
个性追求
社会认同
独特性 + 行为动机 = 立体人物
缘事而发,感于哀乐
从情节发展上来看,阿母的出现似乎并不“必须”,但作者还是设定了这个形象。如果由你来设定阿母,会怎么安排?请谈谈动机及其合理性。
1.听从儿子安排
2.支持兰芝复婚
3.支持兰芝独居
4.支持兰芝再嫁
5.支持(与焦仲卿)私奔
动机探寻三
阿母的动机:社会接纳
1.放慢叙事速度,舒缓叙事节奏
舒缓“自请遣归”“仲卿求母”“辞别夫君”“早起严妆”“辞别婆婆”“告别小姑”“夫妻起誓”等紧张的叙事节奏,也为下面的兄长干涉、兰芝选择来蓄势。
2.烘托兰芝,表现变化
通过与阿母的对话,重复了兰芝的“成长史”,进一步“美化”了兰芝形象;同时,兰芝与母亲对话时的“惭”“含泪”与父兄对话时的“仰头”形成对比,让兰芝的形象更加立体。
3.丰富人物,深化主题
刘母从一开始同情女儿的遭遇,尊重女儿的意愿,帮助女儿拒绝上门的媒人,到最后催促女儿再嫁,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到亲情的温度是战胜不了寒冷的封建礼教的。
1.正视这件事,从自我出发找到做这件事真正的动机和原因;
2.分析这个动机或者原因,是不是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
3.自主选择,不是责任,就从源头断绝;应该承担的负责就转变态度,积极面对。
“动机分析法”教你告别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文章叙事紧凑,好几处隐去了对话,如兰芝拜别焦母、小姑,皆无答语;兰芝“自请遣归”后没与仲卿对话;刘母催促兰芝做好再嫁准备时,兰芝也没有说话。作品为读者的想象力留足空间,可谓“无声胜有声”。
请你发挥想象,从动机学出发,选择其一,补全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