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因事析理:“传”“记”里的知行合一
《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联读
学习目标
01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传”与“记”的文体特征及说理逻辑。
02
掌握文言重点字词,理解两篇文章的深层哲理。
文言筑基·双文对照
任务一:课前预习自查
通读两篇课文,完成文言:
用“△”标注不理解的实词(如《传》“勖尔植”、《记》“桴止响腾”)
用“→”勾连古今异义词(如《传》“字而幼孩”的“字”)
用“!”标出哲理核心句(如《传》“能顺木之天”、《记》“事不目见耳闻”)
文脉梳理
双文对比表填空
◎叙事焦点对比
《种树郭橐驼传》关注人物技艺与哲理关系,《石钟山记》关注事件过程与真理发现。
◎叙事线索对比
《种树郭橐驼传》线索为得名→种树之法→问者悟政,《石钟山记》线索为质疑旧说(生疑)→夜探石钟(解疑)→推翻定论(明疑)。
◎哲理转化对比
《种树郭橐驼传》哲理转化从种树术到养民术,《石钟山记》从考据过程到求真精神。
◎说理方式对比
《种树郭橐驼传》采用対举、类比、隐喻,《石钟山记》采用实证推演。
核心语句互译
文言→白话翻译
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3.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达到其本性的充分发展。
表面上说是爱护它,实际上却是伤害它;表面上说是担心它,实际上却是与它为敌。
我不过是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力让它长得高大茂盛。
核心语句互译
白话→文言翻译
1. 官吏们频繁发布政令,看似勤勉,实则扰民。
2.种植树木的关键,在于减少干预,顺应自然。
3.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效仿我,却总是做不到。
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是: , , 。
2.《种树郭橐驼传》中表达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生长意思的句子是: , 。
3.写其他种树人早晩都要探视抚摸的句子是: , 。
橐驼非能使本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种树郭橐驼传》
4.《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官吏击鼓打榔骚扰百姓、损害百姓的句子是: , 。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核心语句互译
文言→白话翻译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古之人不余欺也!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激起波浪,水浪与山石相撞击,声音像大钟一样洪亮。
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就凭空猜测它的存在与否,这样可以吗?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核心语句互译
白话→文言翻译
1. 苏轼在月夜乘船到绝壁之下,亲自考察声音的来源。
2.李渤用敲击石头的方法验证声音,但结论并不准确。
3.实地考察后才发现,郦道元的记载过于简略。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1.作者说人们由于怀疑郦道元推测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
做的一个假设是:今以钟磬置水中。结论是: , !
2.作者在夜晚与苏迈来到石钟山下,被“侧立千尺”的大石和鸟声惊吓到了,正要返回时,突然听到: , 。
3.苏轼通过自己在石钟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指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任务三:《种树郭橐驼传》结构梳理
1.阅读材料:
《种树郭橐驼传》:在“病偻,隆然伏行”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宅边有五柳树”
驼背、伏地行走
无具体描写
反衬技艺高超,增强真实性
淡化外形,突出精神超脱
任务三:《种树郭橐驼传》结构梳理
2.补全思维导图
任务四:实证思维建模
根据《石钟山记》,绘制“苏轼实证流程图”:
质疑郦说 → (①) → 夜泊绝壁 → (②) → 归纳结论
质疑郦说 → ① 询问舟人 → 夜泊绝壁 → ② 辨析声源(窾坎镗鞳) → 归纳结论
任务四:实证思维建模
根据《石钟山记》,补写思维导图:
任务五:文体特征总结
夸张对比(他植者vs橐驼)
考据体严谨用词
小结:
两篇文章都以说理为主,但各有特点。
《种树郭橐驼传》由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借郭橐驼之口指出“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将谏言托于传记,将官戒寓之种树,有力地批评了当时的弊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石钟山记》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用事实破了千古疑案,且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体现了质疑问难和求真务实的实证精神。
任务六:梳理拓展
1. 仿写《种树传》逻辑链:
现代现象:网约车司机精准接单
类比推理:接单技巧→( )→( )
接单技巧 → 城市交通管理 → 服务行业效率法则
(示例解析:司机接单需兼顾效率与路线规划,类比城市交通需协调车流与道路资源)
任务六:梳理拓展
2.以“种树之道”喻“为政之理”
《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顺木之天”的种树之法,讽喻了“政令频出”的弊政。若你是一位古代谋士,需向君主提出治国建议,请结合郭橐驼的种树理念,阐述你理想中的为政之道,并援引一位历史人物的执政案例佐证观点。(200字左右)
郭橐驼种树,贵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治国亦当如此。为政者若强施苛令,如同“爪其肤以验生枯”,徒扰民生。吾所倡之政,乃“无为而治”,如汉初曹参“萧规曹随”,不妄改旧制,使民休养生息。曹参深知“治大国若烹小鲜”,故承萧何之法,轻徭薄赋,终成“文景之治”。此即“不害其长,不抑其实”之理。今欲治国,当效郭橐驼之“养树”与曹参之“养民”,以静制动,以简驭繁,方得长治久安。
3.学术视角下的《石钟山记》
苏轼《石钟山记》以实地考察推翻前人臆测,体现了严谨的学术精神。假设你是一名科研论文评审,请为苏轼的“石钟山得名研究”撰写一份简评,总结其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贡献,并评价其研究对现代学术的启示。(200字左右)
苏轼《石钟山记》堪称古代学术论文典范。其文献综述部分,先列郦道元“水石相搏”说与李渤“扣石得声”论,继而指出二者之弊:郦说“简”而“人常疑之”,李说“陋”而“自以为得之”。作者亲赴绝壁,夜察声源,以实证推翻旧论,提出“风水吞吐”致声说。此举不仅填补了研究空白,更彰显“目见耳闻”的实证精神。苏轼之法启示今人:学术需以文献为基,更需躬行求真。若今之学者皆能如此,何愁科研无突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