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扬州慢
姜 夔
——一个人一座城
走近作者
姜夔
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屡试不第,布衣终身。他一生辗转各地,仕途坎坷,屡遭挫折,最终在贫困交加中客死于杭州西湖之滨。
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步词坛,深受清代浙派词人的推崇。
(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屡次南侵,扬州多次遭受战火摧残。创作此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持续了十二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局混乱不堪。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慢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解题
理解词意
(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翻译
自由读一读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作者感受
予怀怆然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黍离之悲”
周大夫在行役途中经过镐京,看到昔日宗庙宫室的遗址上已是黍稷丛生,不禁为周室的衰亡感到悲痛,于是作下了这首诗。后人将对国家衰败、昔盛今衰的感慨称为“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翻译:看那黍子一排排,高粱苗儿正抽胎。踏上旧地步履慢,满怀忧伤心难开。若是有人能懂我,自知心中愁满怀。不解之人来相问,我在此地为何来?仰望苍天高高在,究竟谁令我离开?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①用典、对比
②虚实结合
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②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诗人伫立时间之久。
“清”:军号凄厉,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寒”:寒冷,凄清。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响起。
(通感——触觉写听觉)
渲染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沉痛悲凉之感。
眼前景 (实写)
昔日景 (虚写)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清冷 荒凉
破败 萧条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热闹
繁华
今昔对比
虚实结合
哪些意象能读出黍离之悲?
空城
(词眼)
意境
意象
时间
词语概括
手法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自古便是繁华的名城,这里有风光旖旎的竹西亭,我解下马鞍稍作歇息。曾经车马喧嚣的扬州大道,如今却已荒草丛生,满目萧条。自从金兵南侵退去,这废弃的城池与枯老的树木,似乎都对战争充满了厌倦。黄昏将至,凄凉的号角声响起,在这破败空寂的城中久久回荡。
翻译:
理解词意
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杜牧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理解词意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当年在此流连的杜牧,若今日重返旧地,定会为眼前的巨变而惊叹。即便他的豆蔻词再婉约动人,青楼梦再绮丽迷人,也难以诉尽此刻的复杂心绪。二十四桥依旧伫立,桥下水波中冷月的光影静静摇曳,无声无息。令人感慨的是,桥畔那年年盛开的芍药花,又究竟是为谁绽放?每一季都开得如此鲜红。
翻译:
请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
①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典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动静结合、通感 波心荡,冷月无声。
移情于景(物)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曾经的扬州月:天下三分明月夜,无赖二分是扬州(可爱调皮的)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欢闹喜庆的)
如今的扬州月:冷而无声。 桥仍在,但游桥人不在——物是人非
①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②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抒发了什么情感?
找出词中所有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典故
出处
作用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①表达崇拜之情。
②形象更加鲜明,
增加了文采。
③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②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对比“重到须惊”;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借杜郎“词工”,反衬“难赋”之苦。
“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①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
背诵脉络
扬州
对比
0
正面渲染
昔日:名都、佳处
春风十里
劫后萧条景象
今日:荠麦青青
黄昏、清角
空城
侧面烘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红药为谁生
《黍离》
之悲
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5.《扬州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
理解性默写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课堂结语
纵观全词,词人姜夔以青青的荠麦、荒芜的城池、冷清的月色、寂寞的红药,描绘出一幅满目疮痍的扬州图景。通过这些意象,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无作为,看到了金朝铁骑肆虐中原、荼毒生灵的惨状,同时也听到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深沉哀叹。这种情感贯穿全篇,令人动容。
书写一片叶子,见证一个季节的博大。
描绘一幅景象,见证一个朝代的幽深。
扬州之于姜夔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只在斜阳巷陌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了对国运衰微的呜呜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