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22: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再读鲁迅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1918)、《孔乙己》(1919)、《药》(1919)、《明天》(1919)、《一件小事》(2020)、《头发的故事》(2020)、《风波》(2020)、《故乡》(1921)、《阿Q正传》(1921)、《端午节》(1922)、《白光》(1922)《兔和猫》(1922)、《鸭的喜剧》(1922)《社戏》(1922)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的意义:
①希望通过《呐喊》,唤醒沉睡的国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②希望通过《呐喊》慰藉鼓励像《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们那样“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1922年《呐喊自序》)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1924)、《在酒楼上》(1924)、《幸福的家庭》(1924)、《肥皂》(1924)、《长明灯》(1925)、《示众》(1925)、《高老头子》(1925)、《孤独者》(1925)、《伤逝》(1925)、《弟兄》(1925)、《离婚》(1925)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1933年3月2日鲁迅送《彷徨》给日本人山县初男,在书上题写此诗)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鲁迅《摩罗诗力说》)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以后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娜拉走后怎样》)
“彷徨于两个世界,一个已死,另一个却无力出走。”(《在酒楼上》)
鲁迅
莫言说过: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篇小说,换他一个《阿Q正传》。
阿Q正传
【第一章】 序
【第二章】优胜记略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生计问题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革命
【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九章】大团圆
课堂活动:梳理与探究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枪决。
年龄
籍贯
身份地位
工作
外形特征
性格特征
口头禅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失意的事
生平最屈辱的事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平最受欢迎的时候
临死的遗憾
临死的遗言
三十出头
不详
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打零工
头上有癞疮疤
精神胜利法
被赵太爷打;欺负小尼姑
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被赵太爷打之后;从城里带东西回来后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妈妈的
向吴妈求爱,被拒;让小 D 抢了饭碗
被王胡、假洋鬼子打
画押没画圆
阿Q没有什么 阿Q有什么 评价





无姓无名
无籍贯、无样貌
没有家、没有固定工作
先前阔
真能做
见识高
有癞头,有忌讳
自吹自擂
自尊敏感
自视甚高
自傲自足
事件 现实冲突 心理战胜 性格特征
癞疮疤的避讳
闲人打架
“虫豸”“畜生”争辩
赌钱输钱
一犯讳,不问有心无心,便发怒。
估量对手,口讷的骂,气力小的打;
你还不配……
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
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欺善怕恶
懦弱无能
自我麻痹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
碰了五六个响头
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
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不久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懦弱卑怯
自轻自贱
自我安慰
大多灰溜溜地输钱;赢钱后一抢而光,一哄而散,还挨了拳脚
麻木愚昧
自我摧残
自我健忘
事件 现实冲突 心理战胜 性格特征
被赵太爷打
被王胡打
被“假洋鬼子”打
调戏小尼姑
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
“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他是赵太爷的老子便得意
奴性十足
趋炎附势自欺欺人
看不起王胡的络腮胡子;王胡的虱子又肥又多;先动手打人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向来只有被他奚落;君子动口不动手!
盲目自大
争强斗胜
狡黠圆滑
进洋学堂,去东洋,剪辫子
借口骂孩子;“忘却”这一祖传宝贝发生了效力,他早已有些高兴了。
早忘却了王胡,忘却了假洋鬼子,对一切“晦气”报了仇,轻松飘然飞起
保守落后
狭隘自我
排斥异端
言语辱骂调戏,动手动脚,旁人起哄,助长了他的气焰
欺负弱小
封建迷信
无赖痞气
可怜 可恨
质朴率真 愚昧无知
老实肯干 狡黠霸道
正统卫道 保守狭隘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斗胜 懦弱卑怯
蔑视权势 趋炎附势
敏感自尊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地位低下 欺负弱小、圆滑无赖
受人欺负 健忘麻木、精神胜利
阿Q人物性格和处境矛盾:国民劣根性
阿Q的身体失败:
①首先见之于他的“瘦伶仃”、“黄辫子”以及“癞头疮”等,这些“体质上”的“缺点”暴露出他常年的饮食匮乏、营养不良。
②其次,是经常被别人打,致使阿Q接连遭遇新的失败;
③再次,便是汪晖所说的“他所身受的饥饿、寒冷和无法满足的性欲”以及最终的“身体的死亡”。
④最后,还有比身死更为严重的“断子绝孙”。
(1)内在的,生命保存与延续的欲求(食色问题)不能满足;
(2)外在的,常受各色人等尤其是强势者的暴力欺凌。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腹诽战术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 灯下漫笔》)
鲁迅在《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中道:“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阿Q正是如此。
在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变成了狼。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超级麻木,则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致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独立意识。阿Q诸多方面的劣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从阿Q身上完全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因之,阿Q又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
我们不可能以旁观者的超越姿态嘲笑阿Q的健忘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一无所有的最屈辱的生存遭际中,在一点尊严都不被葆有的现实中,“先前阔多了”、“儿子打老子”之类的妄想,是多么可怜的自我安慰!它实在是人在生存和尊严的空间被挤压到接近零的时候,本能地掘开的一丝缝隙。《阿Q正传》对主人公精神胜利法的描写,在读者心灵中激起的反应,“哀其不幸”实在是大于“怒其不争”的——无亲无故,居无定所,自小就像野狗一样被抛弃在人世间,卑微到连姓名都没有的生命,你让阿Q如何去“争”、如何能“争”?他试图争,喝了酒之后说自己姓赵,结果如何?被赵太爷狠狠地打了嘴巴,再不敢说是赵太爷的本家了。……阿Q的生存困境,更多显示着等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了作为社会最底层卑微的生命,为尊严(本能的)而作的徒劳的抗争。 ——杨联芬
小结:
总而言之,“精神的胜利”是因“身体的失败”而生。如果阿Q们的“身体的失败”不能被彻底终止,亦即包括食色与尊严在内的生存权不能充分实现,仅仅指斥其精神胜利法的可笑无济于事。正如对于《故乡》中的闰土来说,那些“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都不是他所能克服的,因此他的“要香炉和烛台”即使反映了“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也不过是在“非常难”的生存境况下,无奈地寻求一点卑微的希望做寄托而已。尽管显得盲目和愚昧,却并不值得我们“暗地里笑他”。
第一个细节是阿Q经常喜欢唱《龙虎斗》的一句戏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并且往往同时做出“将手一扬”的动作。
三个细节
第二个细节是阿Q对王胡的“复仇”。阿Q向来看不上王胡,曾经想打王胡却反被王胡所打,他觉得“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但随后对小尼姑的“胜利”却使他忘了屈辱而又飘飘然起来。然而从阿Q“中兴”后在未庄讲杀革命党时所做出的“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窝上直劈下去道:‘嚓!’”
第三个细节是阿Q被人串谋夺去了赢来的赌钱后打自己嘴巴以消除“失败的苦痛”。
阿Q的精神事实上从未能真正胜利,现实的失败只能被其暂时掩盖或忘却,而不能被彻底根除。精神胜利法不过是对失败的拒绝或否认,在这种否认的背后隐藏着对胜利的渴望。一旦阿Q有机会或者自以为有机会获取现实的胜利,他是不会只安于或再安于精神胜利的(这也是阿Q并非无药可救的原因所在),而革命恰恰最大限度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阿Q的趋向革命因此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都不大有记性。这也无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鲁迅《导师》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狂人日记》中的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但却没有不平的“脸色”;
《孔乙己》中的掌柜等人面对被打残的“已经不成样子”的孔乙己照样围观取笑;
《药》中的华老栓拿着血淋淋的馒头却丝毫感觉不到眼前生命被杀的惨痛;
《明天》里的老拱门只想在嘴上手上占单四嫂子的便宜,对她丧夫后又丧子的悲痛却视而不见......
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会再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
——1925俄译本《阿Q正传》所写的序言
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
——《灯下漫笔》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所讲的国民性:是指“国民劣根性”,某些国民的落后性,不是指的进步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走进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孙中山领导少数有志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这次革命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革命遭到失败。辛亥革命后,广大农民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
这篇小说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扬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它没有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深人到广大农村。广大农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思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
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迹和伤疤。“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正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而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く呐喊》自序》中鲁迅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苗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由此可见,鲁迅创作《阿Q正传》,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闲话休题言归正传
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由“奴”而“人”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费孝通《礼治秩序》
课堂活动:“现代阿Q精神”已经成为当下网络流行词,可以结合事例尝试运用极精练的语言给现代阿Q画像,写一个“现代阿Q精神”词条。
示例:现代阿Q精神,网络流行词,是指混着平淡寡味的日子,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明明内心早就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却会对一件件小事感到开心、感动,凭着内心的那一丝丝波澜就敢盲目地觉着活着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