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鲁迅
姓名籍贯皆渺茫 闲话休题言正传
《阿Q正传》内容简介
1
序
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
2
优胜纪略
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侮辱小尼姑
3
续优胜纪略
土谷祠里想孤孀 无处立足因吴妈
4
恋爱悲剧
生计无着恨小D 静修庵里偷萝卜
5
生计问题
风风光光回未庄 敬而远之一小偷
6
从中兴到末路
独自投身革命党 手执钢鞭将你打
7
革命
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
8
不准革命
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咔擦
9
大团圆
阿Q档案
姓名:
年龄:
性别:
阿Q
三十出头
男
住址:
未庄的土谷祠
职业:
无固定职业,做短工
籍贯:
不详
口头禅:
妈妈的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平最得意的事:
外貌特征:
政治面貌: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进城并看过杀头
欺负小尼姑
癞疮疤
贫农
被王胡打
被“假洋鬼子”打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
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
懦弱卑怯
结合第二章中的人物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性格特点。
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
生平第二件屈辱
调戏小尼姑
泄愤,报仇
败在王胡手下
生平第一件屈辱
研习“续优胜记略”
记叙了阿Q哪几件事?
精神胜利法法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蛮横霸道
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
卑鄙无赖
“续优胜记略”中的三件事,体现了阿Q怎样的思想性格,说明他的“精神胜利法”还有哪些?
先前比你阔
藐视“文童”看不起城里人
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
调戏小尼姑,阿Q十分得意地笑
自尊自大自欺欺人
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小结阿Q性格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鲁迅《华盖集》)
语言、心理、神态、动作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懦弱卑怯
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鲁迅对阿Q的态度:
精神胜利法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腹诽战术
自轻自贱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全文)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分析叙述者、未庄人民以及阿Q自己对阿Q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人物 眼中的阿Q形象 文本依据及分析 对阿Q的态度
阿Q 见过世面 城里人和乡下人都不如他有见识 自信满满
癞疮疤之恼
忌讳跟“癞” 有关的一切
美中不足
高人一等
第一个自轻自贱之人,做人老子
心满意足
有威慑力
小尼姑怕他,大家都夸赞他
得意洋洋
人物 眼中的阿Q形象 文本依据及分析 对阿Q的态度
未庄人
亮起来了;原来保险灯在这
可笑的“自尊”
玩乐取笑
好骗的“肥羊”
阿Q赢了钱打架被卷钱
欺骗谋利
讨嫌的“无能”
王胡等人都会打阿Q
蔑视施暴
猥琐的“流氓”
小尼姑被阿Q欺负得直骂人
无可奈何
人物 眼中的阿Q形象 文本依据及分析 对阿Q的态度
叙述者 阿Q和正传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总是忽忽不乐,有些感到失败的痛苦了——立刻转败为胜 阿Q无可适从地站着 自我麻痹而丧失个人真实情绪感知;无法正视自己;
懦弱无能;边缘人
同情、嘲讽
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A.精神胜利法:指自卑的人靠幻想来使自己暂时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却无法真正改变现状的方法。
B.精神胜利法:是对真正的现实不敢正视,而用狂妄自大、自欺欺人的方法达到自我麻醉效果的方法。
C.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自轻自贱、健忘、以丑为荣等种种方法来自欺自慰。
D.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解自嘲的方式,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其余章节 标题 主要情节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阿Q向吴妈求爱未果引起混乱,全部财产被压并要求履行“赔罪”等“五条件”。
第五章 《生计问题》 阿Q遭人嫌弃,生计难保,去静修庵偷萝卜被黑狗狂追,离开未庄。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阿Q进城眼界大开并获各色衣服,回到未庄受到尊敬,但村人知其给小偷打下手的真相后,嘲笑阿Q“斯亦不足畏也矣”。
第七章 《革命》 阿Q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去静修庵革命,却被老尼姑告知秀才和假洋鬼子已经“革过一革”后深感遗憾。
第八章 《不准革命》 阿Q想请假洋鬼子让他加入革命党却被赶,在赵太爷家遭遇抢劫时看热闹,痛恨自己不能一同抢劫造反。
第九章 《大团圆》 阿Q被当做打劫赵家的罪犯,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地被枪毙而亡。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探究创作意图
聚焦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第27-40段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而且奇怪, 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笑的背后是什么?
1.阿 Q:可怜人之可笑
用“飘飘然”“得意”
“兴高采烈”这类词来描写阿Q被假洋鬼子羞辱后调戏小尼姑而获得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阿Q的可笑不止在头上的癞疮疤,更不在贫穷、屈辱,而在于他用种种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更在于弱者发怒,抽刀向更弱者的麻木暴戾。这也足见以阿 Q 为代表的民族平民的双层悲剧性。
2.未庄人:可笑后的可悲
鲁迅三次写到了酒店里人们的笑,两次是“酒店里的人大笑了”,一次是“也九分得意的笑”,对阿Q欺负弱者的行为,酒店里人们的态度更让人痛心,不但没有一个人主持正义。相反,他们从阿Q的行为中得到了一些乐子,这种卑劣的心态令人心寒。这也反映出阿Q“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它实际上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这是鲁迅着力突出的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
3.鲁镇:民族生存的缩影
《呐喊》《彷徨》里有许多阿 Q 的影子,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阶级的压迫,这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药》中的华老栓、《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鲁镇人在长期封建统治之下,已经习惯了被剥夺、被奴役的方式,思想意识深受封建思想的钳制,对于自己的处境完全没有意识,靠着麻木健忘、自欺欺人的方式获得精神的“满足”,这些人物群像揭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定义“精神胜利法”
写作目的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分析中国农民具有这种精神病态的三个原因。
(1)实质: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
(2)原因:①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
②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③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
喜剧的外套 悲剧的内核——可笑又可悲
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呀。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观点一:需要。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一直消沉。阿Q精神只会诗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观点三: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心情,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赵老太爷
未庒最具有权势的人,是所有未庄的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对象。因为有钱、有权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赵太爷是小说当中最能够反衬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个人物。因为阿Q从生到死,拥有的也一直都只有贫穷,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被赵太爷剥夺。
赵太爷是未庄的强权者,压迫阿Q,压迫未庄的所有弱者,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封建意识形态的人物。赵太爷对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绝对维护,比如,讨厌假洋鬼子;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表现出了反感;反对革命。他在最初的反对过后,又为了赚取自身的利益而反而“投身革命”,这种腐朽的自保观念,也是赵太爷具有强烈封建意识的表现之一。从本质上来说,赵太爷却对革命深恶痛绝,而且内心非常明白,作为封建势力的残余势力,革命以及人民的觉醒,会给他的地位带来实质性的威胁。赵太爷的这种行动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因为阿Q如果真的在革命当中逐渐觉悟和有所觉醒的话,很有可能对现实的封建秩序引起混乱甚至是颠覆,因此在赵太爷的封建统治根据还没有被撼动之前,他坚决将心心念念要反抗的阿Q置于死地,彻底扼杀了反抗的迹象。并且以阿Q被杀头的事实,对未庄所有的居民提出了警告:“革命”即是“反动”,是要丢掉性命毫无利益的蠢事。使赵家在未庄的地位更加牢固。
赵太爷是现实社会当中的胜利者,与阿Q的“精神胜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封建社会当中的社会强者势力的代表。而通过赵太爷的强悍形象和实际胜利,也说明了所有在“精神上”具有胜利的人,实际上都是在现实当中空虚无力的弱势群体,而所谓的“精神胜利”,最终只能是飘渺云烟,永远抵不过现实当中他人所拥有的一切。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
《阿Q正传》小说当中的读书人,实际上是两种类型的读书人,鲁迅先生对这两种读书人都保持着否定和讽刺的态度:一种是以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实力学习洋务,有钱留洋,有资本说参与革命但是实际上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另外一种则是赵秀才,接受正统封建教育成长起来,封建统治的坚决维护者。从本质上来说,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是一样,都是造成阿Q悲剧结果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首先,二人都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是富裕阶级的成员,与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对立的。从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的身上,都看不到他们对劳动者的同情和爱护。假洋鬼子虽然接收了外国教育,学习了自由、平等,但是骨子里仍然带有统治阶级的优越感。看不起阿Q,用手里的权杖敲打阿Q,追骂阿Q,并且认为阿Q没有资格参加革命,将阿Q打出门去。而赵秀才对阿Q这种下等人也是毫不留情,在阿Q向吴妈求欢的时候,毫不手软地棒打阿Q,甚至还剥削身无分文的阿Q出钱了事。在革命之时,向官府通风报信,将阿Q作为“革命者”捉拿归案,彻底害死了阿Q。
其次,二人都是利用革命风潮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小人。两人集合在静修庵去革命,只是简单做做革命的样子,因为静修庵里有一块 “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而且就算是撤掉了这块龙牌,两个人也绝对不会因为“革命”而有什么实际性的损失,在革命风潮被镇压之后,可以简单抽身而毫发无损。而且在静修庵里,两个人封建腐朽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的面孔被表现无遗,两人相互争抢在皇帝龙牌前的一件古董,可见两人的目的并不在于革命,而是在于利用革命作为争取利益的工具而已。
吴妈
虚伪奸诈和冷漠自私。
吴妈是在《阿Q正传》当中出现两位女性形象之一,除了更加弱小的小尼姑之外,吴妈基本上与阿Q一样,同是穷苦下层平民,在赵太爷家作女仆,而且是个阿Q嘴里的“小孤孀”,是阿Q敢于鼓起勇气去调戏的对象。吴妈是阿Q对女人疯狂幻想之后找准的发泄目标,但是当阿Q被欲望所驱使,提出了“我要跟你困觉”的话题时,吴妈却果断逃开,并且给阿Q的人生造成了另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被赵秀才棒打,定下了赔礼道歉的霸王条款,并且赔偿了对阿Q来说是一笔巨款的金钱。从这一点上来说,吴妈与小说当中的其他剥削者一样,也间接地剥削了阿Q,并且对于阿Q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吴妈虽然也是值得同情的贫苦人民,但是她不值得同情,甚而可恨。
吴妈与阿Q是处于同样阶级地位的普通农民,是受到赵家剥削劳动力的可怜人。但是吴妈与阿Q相比,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比较满意,所以总是愿意与他人聊天时聊到赵家的事情。在被阿Q求欢之后,吴妈也并不是出于惊吓和为自己的操守担忧,但是感觉受到了侮辱:同样是下人,但是吴妈却更加鄙视阿Q,潜意识间认为阿Q的求欢拉低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奔跑出去向赵家人求救。这种行为,实际上只是吴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非常狡诈地利用了阿Q。吴妈非常的冷漠自私,她对阿Q的处境毫不关心,只是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且利用阿Q的单纯和笨拙,建立自己“清白贞洁”的声望。实际上,在受到阿Q的求欢之后,吴妈原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小题大做地奔跑出去,更不需要去告诉自己的“主人——赵家人”。如果吴妈有一点对阿Q的怜悯之心的话,完全可以仅仅拒绝阿Q,狠狠打阿Q一个耳光让他清醒过来,这件事情就可以过去。但是吴妈却跑去找赵府的人告状,使阿Q挨打遭罚,而且被赶出赵府失去了工作。同样是作为穷苦之人,吴妈不给阿Q留下一点退路,非常冷漠自私,对他人毫无怜悯之情。
小D
小D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当中出场的次数不多,有时候甚至只是鲁迅先生提到了小D,却没有让他正式出现,也没有描述其身家背景等资料,仅仅给了他一个非常不具体的名字——小D。
小D与阿Q的相类似之处:
首先,两人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之人,没地、没房、没钱、没亲人、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
其次,都有典型的“阿Q精神”,即能够做到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地生活下去,比如阿Q曾经将自己的地位贬低为“虫豸”,而小D则同样说过这样的话,都是以主动降低自己身份和自尊,来换取别人的同情和谅解。
虽然小D与阿Q在许多的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可以说小D是阿Q精神的延续,是在阿Q死之后,代替了阿Q一般的存在,但是小D与阿Q相比,还是存在独立的个性和特点,至少他应该比阿Q这里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更加具有改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