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风景谈》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风景谈》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22: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风景谈》
——风景无言,思想有声
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梳理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作家介绍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代表作品
创作特色
文学思想
基本概况
人物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戏剧:《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
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茅盾文学奖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白鹿原》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    
解说题目:《风景谈》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
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一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二要考虑到人的活动。
《风景谈》一文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写作背景
延安自然风光
任务一:概括画面,梳理行文顺序,并对每个画面进行赏析
1.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尝试将第一段分成三个部分并总结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沙漠驼铃
沙漠风景
沙漠中人的活动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前夜看了 《塞上风云》......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这时间,也许你不......然而人类更伟大
2.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模仿第一段,概括相应段落内容并说说作者在这些风景中写了哪些人的活动?
段落 概括 人的活动
第一段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的沙漠
第五、六段
第三、四段
第二段
第九、十段
第七、八段
高原归耕
延河余辉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
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
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
3、风景画面中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物活动,作者笔下,画面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来展现这些特点?
画面 自然风光 人的活动 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余辉
石洞雨景
桃林茶社
北国晨号
画面 自然风光 人的活动 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茶社
北国晨号
沙漠:纯然一色、平板
驼队:猩红大旗、悦耳驼铃
蓝天、黑山、明月、作物
晚归农人:荷锄、歌声
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
“鲁艺”师生:唱歌、散步
雨天、荒山、石洞
男女青年:促膝读书
桃林、茶社、作物
青年:学习、休息
粉红朝霞、山峰
小号兵:吹号,
哨兵:站岗
对比(欲扬先抑),视觉、听觉描写
比喻、拟人,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比喻、拟人、对比,
色彩描写、场面描写
对比,使用第二人称
细节描写
对比,使用第二人称、神态描写
比喻、衬托,动静结合、色彩描写
任务二:再读文章,品味精神内涵
文章题目“风景谈”即“谈风景”,那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人类的活动呢?其精神内涵是什么
1.本文展示了六处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请找出每一幅风景后的议论语句,并思考它们的精神内涵。
画面名称 作者的议论抒情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在记叙文中,议论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出的对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是在关键处的画龙点睛之笔。
画面名称 作者的议论抒情句 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吃苦耐劳和积极乐观,写人对自然的改造。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赞美延安儿女的生命力。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他们两个才是真正的风景!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2.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任务三:假如你现在就职于一家旅游公司,现公司命你负责设计“风景话延安”项目,请你沿着茅盾经典作品《风景谈》,设计旅游线路,并为游客设计好6个打卡点。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思考:这几个旅游打卡点顺序能不能调整,为什么?
不能。这几幅画面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横向的风景体现出散文选裁的散,具有联想性、发散性。
纵向的风景体现出散文神的凝聚,沿着一个方向,层层深入。
画面组合——形 散 神 聚
形 散 形 散 形 散 神 聚
横向
纵向
人物身份:
各族人民、农民、艺术家、革命青年、战士
人物活动:
运送物资、劳动、学习、休息、战斗
六幅画面所展示的相似性,即有关荒凉的自然,有关人的活动,有关人的精神。
自然元素:
沙漠、黄土高原、延河、荒山、山壁石洞、北国清晨
自然世界的风景:
客观、荒凉,原始、朴素
高贵精神的风景:
改造,乐观,追求、积极
民族精神的风景:
严肃、勇敢,守护、坚毅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1.六幅画紧扣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六幅画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边际。
(2)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情感基调始终是昂扬向上的,这便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2.通过五处议论, 点明题旨,又成为联结全文的纽带,逐层深入地把六幅画面串联成一个跌宕多姿的整体。
散文:形散神不散
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自然景物

崇高的人类活动
=
真的风景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
政治寓于风景——“形”“神”凝系
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到延安参观访问,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5个月的不寻常生活,使茅盾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看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看到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生活气象。作为关心时代、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生活、关心祖国命运,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茅盾不能不满怀激情地用手中的笔、用文字语言去讴歌、去赞颂。
但是,茅盾当时身处豺狼当道,国民党统治的重庆,作家没有创作自由,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想要讴歌新生的革命力量更是不可能。茅盾就另僻蹊径,不得不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政治寓于风景——“形”“神”凝系
文章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段,构成六幅色调鲜明的画面。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类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本文就是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