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风景谈》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风景谈》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22: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风景谈》
茅盾
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背景简介
1921年初,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抗战爆发后,茅盾受到新疆主政者的迷惑,奔赴新疆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但随着盛世才独裁面目的暴露,茅盾设法逃离新疆,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
由于茅盾同为党员,组织决定派他到重庆(国民党统治区),担任战时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加强国统区文化战线的工作。
《风景谈》即是茅盾1940年年底到重庆后写的。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沙漠戈壁 (1节) “茫茫一片”(广度) “纯然一色”(色彩) 由《塞上风云》入手,铺写了塞外沙漠的无边无际、枯燥荒凉; 接着以驼铃为引,描绘“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和整齐的驼队,构成一幅“庄严”“妩媚”的画面,与开头形成对比; 最后提出“自然风物+人类活动=风景”的结论,并认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沙漠驼铃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山地月夜 (2节) “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背景)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人物) 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在月光下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和“愉快的旋律”,夜色和歌声组成了诗人赞叹的“绝妙题材”,反映了黄土高原(延安地区)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愉快心情。 高原晚归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山地傍晚 (3、4节) 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背景) 文艺工作者“生产”归来后,谈话中夹杂着不同的乡音 (人物) 雄壮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显示了他们充实、愉快的内心世界,弥漫着生命的活力; 通过文艺工作者们“手”的前后对比,体现出他们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 最后点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延河夕照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荒山上的雨天 (5、6节)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背景) 一对男女青年正促膝而坐,学习讨论(人物) 首先描写一般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的平庸生活,接着刻画了延安地区青年男女共同学习的场景,两相对比,认为这是一种“奇迹”,突出他们是“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怡然自得,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高尚的生活理想。 石洞雨景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桃林与茶社 (7、8节) “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背景) 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怡然自乐,各得其所(人物) 从十分常见,甚至是有些简陋破败的事物入手,认为把这些东西看作是“风景区的主要条件”是非常不明智的; 通过描绘知识青年们学习讨论的场景,点明:“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甚至“创造了第二自然”。 桃林茶社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北国朝霞与战士 (9、10节)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背景) 号兵“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人物) 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作者的回忆,紧接着便刻画了现实中的号兵和哨兵形象,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强调这两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最后点明:“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北国晨号
请输入您的标题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北国晨号
桃林小憩
石洞雨景
请输入您的标题
理清思路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赏析:沙漠驼铃
1.这部分中关于沙漠描写的句子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沙漠的地势、色彩、声音和给人的感觉来写沙漠风景,用三个“那样的……”的句式构成排比,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沙漠的单调、平板、乏味。
2、第一段描写了“沙漠驼铃”,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衬托的手法:即以“最单调最平板”的沙漠作为背景,衬托出由于人的活动而使这幅画面“完全改观”,从而揭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赏析:沙漠驼铃
3、第一个画面为什么写塞外沙漠,作者为何从这里入手
1.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更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
2.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
文本研读
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4、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欣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活泼可爱,为下文烘托气氛,透露出作者对这片解放了的土地的眷恋情怀。
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5、...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
蓝天、黑山、银色月光的背景,牛与掮着犁的人形,成就一幅剪影,伴随着“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愉快心情。
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6、...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看他们的手,这是...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他们乐观饱满的情绪和欢畅融洽的气氛,展现了他们神采飞扬的风貌。
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7、两幅风景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具体区别?
“高原归耕” 以描写、记叙、抒情为主,在描写梯田庄稼中体现出陕北风土特色,同时引出对晚归农人活动的叙述,其中夹杂着作者对他们的欣赏和愉悦之情。
“延河欢歌”以记叙、抒情为主。在这幅风景中,自然景物渐渐退居于背景之上,对人的活动的叙述加强,更饱含了作者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文本研读
第三部分赏析:石洞共读 桃林小憩
8、这一部分共同叙述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石洞共读”将公园常见的绅士淑女谈恋爱的场景,与陕北石洞青年男女共读札记的情景相对比,体现出革命青年崇高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将个人感情融入到大时代中,更显健康严肃。
“桃林小憩”用简陋贫乏的环境映衬出人们高贵的精神活动,即“以景衬人”,休憩的青年或静坐,或谈天,或讨论,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机勃勃的桃林小憩图,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文本研读
散文:形散神不散
本文充分发挥了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等等。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散乱的,为什么?
文本研读
第一层用骆驼队的出现引起沙漠风景变化的事实说明人是构成风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层用黄土高原的两个风景片断说明有人还不行,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才能构成美的风景。
第三层用石洞避雨和桃林休憩两幅画面来证明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不仅能构成美的风景,还能填补大自然的贫乏,增添景色,甚至创造第二自然。
第四层用朝阳下两个战士的形象证明拥有民族精神的人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
文章叙议结合,每段议论都画龙点睛地点画了记叙的中心,文中的几段议论又体现了层层递进的关系。
主 题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讴歌了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感谢观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