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扬 州 慢
姜夔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 州 慢
姜夔
(一)解文题“扬州慢”
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
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
长调单指字数,
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
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 疮痍满目, 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创作背景
(四)读词:姜夔眼中的扬州
自由读一读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1)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2)作者的情感(予怀怆然)
(3)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4)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略读序言,提取要素
黍 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研习任务一:词人在上阙通过哪些手段,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怨外敌入侵,伤国势衰落,蕴无限哀婉
名都——空城
二十四桥、冷月
寂寞红药
清角吹寒
杜牧
—对比→昔盛今衰
—拟人→痛恨战争
—移就→凄清冷落
—移情入境→感时伤乱
—反衬→凄清悲凉
—对比→凄清荒凉
景
声
人
情
体会“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意蕴。
1、“仍在” :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2、“波心荡,冷月无声”:静中有动,无声中含怨诉,形象写出盛衰巨变,勾勒出凄清景象。
3、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
体会“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意蕴。
委婉抒情,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移情入景,托名卉寄哀怨。
研习任务二:你认为本词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论述。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
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空城”
上
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找出使用的典故?作用?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作用: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找出典故?作用?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作用: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春风十里
新知讲解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联
想
用典: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新知讲解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新知讲解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出
处
新知讲解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用典的效果
作用:
1.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2.以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使词更加沉郁,内容 更加丰厚。有力的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上片全写眼前实景,写出劫后扬州长期以来的萧条景象。
下片怀古伤今,抒发了诗人的“《黍离》之悲”。
新知讲解
词 作 小 结
合作探究
昔日:名都、佳处
今日:荠麦青青
比
对
黄昏、清角
正面渲染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侧面烘托
扬 州
春风十里
劫后萧
条景象
红药为谁生
空城
《黍离》之悲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合作探究
词 作 主 旨
拓展提高
研习任务三: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特点
姜夔
《扬州慢》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拓展提高
风格不同 境界大迥
辛词: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
姜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
辛词: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
姜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
辛词: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
姜词: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问题探究
阅读与思考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戍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明确 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已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拓展阅读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
素材积累--姜夔名句
1.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
2.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
4.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5.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6.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
7.今何许,凭阑怀古,残留参差舞。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8.二十四桥仍在,荡心波,冷月无声 ----《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