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沈从文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茶峒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爷爷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小儿子傩送并心生情愫。一年前的端午,翠翠初识傩送的哥哥天保,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爷爷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梳理选文的情节内容】
第三章 · 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第三个端午节:边城赛龙舟
第四章 · 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一个端午节:美丽的邂逅
第五章 · 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二个端午节:意外的相识
第六章 · 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第三个端午节:甜美的心事
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端午节在本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相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左边这幅画是黄永玉绘制的《翠翠与傩送》,是这篇小说里的两个主角,这幅图除了两位主角外,还存在一处明显夸张的地方,是哪一处呢?
一条大鱼
背景为什么要画这么条大鱼?
鱼在课文中有吗?
圈点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的语句。
①“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命!”“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文章第36-37段)
②“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的鲤鱼吃去了”。(文章第46段)
③“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文章第54段)
④“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 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文章第81-84段)
①“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命!”
“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文章第36-37段)
仔细阅读这四处有“鱼”的描写,联系前后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借助“鱼”,来表现人物(主要是翠翠)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
此处为翠翠傩送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补全对话,同桌两人试着对读,思考“鱼”如何表现人物形象?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话虽轻轻的......
“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天真、淳朴(民风淳朴的社会)
傩送:热情大方
有点恐慌的翠翠骂人都“轻轻的”,有些可爱
傩送:宽厚幽默
俏皮可爱,羞涩天真的少女
“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的鲤鱼吃去了。”
……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嗔怪爷爷,纯真可爱的翠翠
为何不说翠翠早被坏人抓走了?
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说明她的心底已经开始惦记着那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热情的小伙子了。在这条“鱼”身上,傩送已经在翠翠的心底投上了一道影子。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别人提到大鱼,翠翠为何一言不发只笑?
因为大鱼让她想到了自己甜蜜的秘密心事,“笑”写出了翠翠矜持、羞涩,同时也呼应了上文“长大了”。
时间过了一年,翠翠并没有忘记傩送,感情越来越深。
“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嗤的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人老了才应当守船。”“人老了应当歇憩!”“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
爷孙两相依为命
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二老也很好!
面对大老,翠翠是“着恼”的态度,面对傩送,翠翠是“笑”的态度。
翠翠也不想离开爷爷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①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②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
③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赏析细节
“鱼”
让情节发展的时候,合理地形成此呼彼应、首尾贯通的整体。
翠翠这样单纯羞涩、可爱活泼的少女之美,懵懂真实甜蜜的爱情之美,还有翠翠和爷爷之间相互依赖、亲密无间的人情之美,都通过这条“鱼”表现得淋漓尽致,“鱼”展现了鲜活的人物。
一座边城
“边城”是边地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1.生活环境的太平
2.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边”。
3.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①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③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风景古朴、清纯、自然、毫不雕琢、宁静平和,象征了纯净、原始、无污染,远离世俗的尘嚣。
文中主要写了哪些节日和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和性格。
端午节:喝雄黄酒、看龙舟赛、捉鸭子比赛、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包尖角粽子
表现出官民同乐的和谐气氛,表现出湘西人民的热情、团结、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春节:舞龙耍师、烟火海洋
中秋节:男女对歌互倾爱慕
迎婚风俗……
表现出边城人民的自然、和谐、安宁、质朴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竞争之美”——团结协作——人情的淳朴
崇尚力量、崇尚竞争、崇尚合作、军民和谐。
婚嫁习俗:
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的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的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 (第六节第23段)
当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这是边城民俗传统的体现。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日子。
“不变”是边城永恒的主题,意味着边城的“淳朴之美”——人性的淳朴。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上世纪三十年代,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社会激烈动荡。更让沈从文痛心的是,“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1934年,怀着“以文学照亮国民的灵魂”的心愿,将心中的诗意湘西化作边城。
写作背景
一座边城
“边城”是边地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有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
翠翠
爷爷
过渡的乡民
任务:
阅读相关语段,找出描写相关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傩送
天保
顺顺
一些人物
从多种角度总结其他人物形象。
人物 形象特点 表现手法
天保
傩送
老船夫
顺顺为代表的乡民们
翠翠是湘西农村撑船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
1.纯真、可爱。如翠翠早被大河里的鲤鱼吃去了”等语言描写。
2.聪明、矜持。如第五章中翠翠虽装作远眺,却听得仔细。
3.孝顺懂事、善解人意。年幼丧父母,与祖父相依为命,心疼祖父,“人大了就应当守船”。
4.精神丰富却羞涩,内敛。情窦初开却不知如何表达。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形象:翠翠
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表现在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翠翠爱得自然、朦胧、执着,她的爱纤尘不染,如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纯真、聪慧多情的少女,她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作者理想中的爱和美的极致。这一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质朴、自然人生的热烈追求。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表现在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
——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玩,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时留下一枚,“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后来又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淳朴厚道的老人
人物形象:爷爷
③善良、纯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着急回去找翠翠,但为了责任,他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老船夫要还钱。
淳朴厚道的老人
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人物形象:爷爷
①勇武爽朗,健壮俊美。“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连用“入”、“闭”、“汆”、“冒”、“出”、“捉”等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都突显出傩送这一性格特点。
②淳朴善良,幽默风趣。傩送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
人物形象:傩送
天保:慷慨大方,豪爽直率,直接流露出对翠翠的喜爱。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爷爷对翠翠说:“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
顺顺: 大方洒脱,仗义慷慨。顺顺年轻时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在任何情形下追逐鸭子总不落空,看出他的勇猛好强。但他不霸道,他爱孩子,说话算数,现在已经把捉鸭子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他把解救别人的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很照顾爷爷和翠翠,给了很多粽子他们过端午节。
人物形象:天保、顺顺
亲情
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关爱、呵护。
军民情
官民同乐。
爱情
懵懂羞涩、纯洁、执着。
充满含蓄美。
乡情
有仁有义,不求回报,互助、和睦。
乡亲们的互帮互助、老船夫和过渡人之间的谦让。
手足情
真诚、无私。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没有裁判,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淳朴真挚人性美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纯朴友善的乡亲
爷爷和翠翠
爷爷和顺顺、老熟人
翠翠傩送天保
傩送和天保
祖孙之爱:关爱、呵护
乡邻之爱:互助、和睦
男女之爱:纯洁、执着
兄弟之爱:真诚、无私
纯朴真挚人情美
真诚、淳朴、纯粹
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学习目标
①
②
③
④
1. 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2.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 分析景物和风俗描写的作用
4. 探究主旨
3
思考:探索文本中有何象征意义。
文本深度剖析
◎翠翠象征着什么呢?
爱与美
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渡船、爷爷、端午节”的意象又象征着什么呢?
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善良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
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地方着手。
——《<长河>题记》
精神追求
我只想建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对于沈从文先生作品所表现出的柔情,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先生如此评价:
“世界既日益缺少这些,文学何不给人们创造这些?与其将文学当成杠杆、火炬、炸药去轰毁一个世界,倒不如将文学当成驿站、港湾、锚地去构筑一个世界。”
探究小说主题
①赞美: 边城质朴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②批判: 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和人们精神的堕落;
③呼吁: 重新找回美好的人性,重建民族的品德。
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却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最后处理成悲剧结局呢?
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势。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观点一
思考探究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观点二
观点三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深入探究
1、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描绘了清新秀丽的边城风光,而且也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为人物的出场及情节展开提供了如画的背景,而人物又是深深融入其中的。
2、细腻的心理描写: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比如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想到爷爷不在的情景,写出少女孤单寂寞的心理。二是通过人物当下的语言、神态,使读者体味人物的内心。
3、人性美的深刻主题:视角独具特色,深刻而细腻
4、质朴而自然的语言:构筑在梦幻基础上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仿佛一首抒情诗,一首诗意的田园牧歌,寄托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试分析并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风格特征: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本文文体——散文化小说
(一)散文化小说的概念解读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本文文体——散文化小说
(一)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1.情节层面的非戏剧性
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
本文文体——散文化小说
(一)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 “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
3.意境层面的营造
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
《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故事虽结束了,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美。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边城》
关注中国的乡土社会和普通民众,思考历史转折中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两部作品都具备这个传统,但在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上又各具特色,请对此加以分析探究。
《阿Q正传》
比较探究:
《阿Q正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政治急剧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的大变革中。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
写于1921年
成书于1934年
创作年代
《边城》
同
小说环境
浙东的酒店赌摊
造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
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都将故事根植在“农村土壤”中
写作目的
都表现作家的感时忧国、关照普通百姓生活、关心引导国家命运
人性之丑
人性之美
人物形象
《边城》
小说主题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反思
探寻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反映形式
艺术风格
揭露批判
运用反语、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
讴歌礼赞
回忆与现实交错
顺叙与插叙结合
《阿Q正传》
异
《边城》
VS
《阿Q正传》
总结: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个在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则在寻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个则是以理想人生的赞美来批判现实人生。二者都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深切的关注、对国家的忧心、对民族的关心,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