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鲁 迅
阿Q正传(节选)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
阿
Q
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的意思。
正
传
任务情境:阿Q近来感觉身体不适,经常感觉头晕目眩,所以决定来医院诊断一番。
姓名 阿Q 年龄
籍贯 婚姻状况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
30左右
雇农
无
喝酒、押牌宝
未婚
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不详
活动一:填写病历表基本信息
活动二:粘贴半身照,完善信息表
阿Q平时较少拍照,手头只有两张照片,你觉得哪张更符合他的形象?
图一是赵延年的画作——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图二是丰子恺的画作——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活动三:挂号——你觉得阿Q应该挂哪一科?
活动四:病症描述,精准诊断
如果你是阿Q,请你描述自己的病情症状。
①“先前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诊断:
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强好胜、妄自尊大
②“真能做”
有一个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不辨夸讽,将讥笑当作褒奖来满足自己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态的自尊、自欺欺人
③“见识高”
全不在他眼睛里
看不起未庄人
鄙薄城里人:
没见过城里人煎鱼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条凳”“细葱丝”“这是错的”“可笑”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④“癞疮疤”
1.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
敏感禁忌,内心脆弱
④“癞疮疤”
2.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
欺软怕硬
“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⑤挨打的荣耀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懦弱卑怯
⑥遭劫的安慰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轻自贱、自我麻醉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⑦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可悲的奴相
⑧生平“两件”屈辱
其一,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
其二,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
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了。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蹋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这区别反映出他潜意识中的奴性:对于同阶层的欺辱打骂尚能争辩反抗一二,对于赵太爷这类封建统治阶层的打骂却抱着逆来顺受的态度,毫无抗争意识。而且,这一次挨打阿 Q 没有采用常用的精神胜利法,而是靠着“忘却”这一祖传的宝贝发生效力,其思想上的奴性之根深蒂固可见一斑———对于封建特权阶层,阿 Q 连精神上的冒犯都不敢兴起,只能等着挨打,被打后又浑然不觉地将之忘却。
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⑨欺负小尼姑
诊断:主要是觉得晦气,同时也是迁怒,欺凌弱小。特别是“摩着”这个词,意思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却充满占人便宜的色情成分,可看出他性格中一种流氓无赖的嘴脸。“呆笑”则写出了他欺软怕硬的丑态。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懦弱卑怯
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病症诊断书
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病情发展过程:“精神胜利法”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阿Q站了一刻钟
然而不到十秒钟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阿Q的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活动五:专家会诊——是否具有传染性?
“九分”:是作者仿造的词语,作者略带幽默地讽刺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同情心,而且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象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很久违,伊原来在城里做工了。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心满意足”是指闲人在欺负阿Q之后得到的一种卑微的精神愉悦,揭示了愚昧的民众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闲人们心满意足
阿Q心满意足
“心满意足”则是指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阿Q实际上是失败了,但是又不愿意面对失败,只得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甚至不惜自轻自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未庄人物地位排序
赵太爷
普通村民
阿Q
王胡
假洋鬼子
孩子
小尼姑
即使同样身处底层,这些小人物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的鄙视链,并将层层欺压的恶习延续下来,并不能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而亲如一家或是一致对外。在鲁迅笔下,这种小人物群体内部自轻自贱、相互争斗的行为并不少见。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领导阶级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者并未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是把革命政权拱手让给了原来的封建统治势力。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掌握的革命政权去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环境中却愚昧麻木、不觉悟,加上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心理只有尊卑观念,而分不清敌与我,混淆了是与非。而这也就是阿Q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却成了替死鬼白白送掉性命的原因。
产生“精神胜利法”症状的根源?
阿Q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病症的集中表达,深刻揭示了旧国民的普遍生存困境:既无力改变现实秩序,又缺乏觉醒意识,只能通过扭曲的自我认知维持基本生存意志。鲁迅通过这种黑色幽默的描写,既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也控诉了造就这种病态心理的社会结构。
阿Q是旧中国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小说节选部分集中写他的“精神胜利法”,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暴露了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 “引起疗救的注意”。
活动六:名医开方,对症下药
——如何医治“精神胜利法”
“奴性”是阿Q精神的内核,是他自轻自贱又自尊自大矛盾性格的根源。精神胜利法看似对奴隶际遇的一种反抗,其实是对奴性的讳饰麻醉,阻碍觉醒之路。“奴性”者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便会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而面对和自己一样或比自己弱小的人就会嚣张跋扈、尽显丑态。
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
有时候,不需要彻底根除,每个人也可以稍许保留一点症状。因为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总之,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有时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又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