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陈情表》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下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22:1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陈情表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
李密
“表”是一种实用性文体。从汉代开始,由臣下写给君主的文章被区分为章、奏、表、议四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一作“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
“表”的主要内容不是劝谏君主,也不是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而是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己志。按照文章学家的说法,“表”的用处其实很多,包括了请劝、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辞解、陈谢等多种功能(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在数不胜数的表文中,广为传诵者都是将事、理融于真情之中的,如孔融《荐称衡表》、曹植《求自试表》、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辞枢密副使表》等。其中《出师表》以“忠”著称,《陈情表》以“孝”感人,均堪称这一文体的典范之作。
思考
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如何陈情?

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向谁陈情?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晋武帝为笼络人心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以“孝”名于乡里的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陈以往之情
陈现今之情
陈日后之情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愿乞终养,陨首结草
进退狼狈,不能废远
如何陈情?
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第一段:
陈相依为命之苦
第二段:
陈进退狼狈之难
先陈苦情
后陈孝情
第三段:
陈孝治天下之政
第四段:
陈先孝后忠之心
再陈忠情
梳理探究
李密如何来陈情以达到说服晋武帝(感动我们后人)的目的?
(提示:从内容、结构、详略(选材)、语言等方面进行考虑)
内容上:
先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其次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然后再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紧紧抓住“孝”字做文章,并且能合情合理地解决忠与孝的两难关系。
结构上:
文章不像一般表文那样开门见山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在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再款款表达推辞就任官职的意思。
语言上:
本文的语言简洁流畅,叙事婉转亲切,描绘生动形象,情感真切动人。
从句式来看,本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骈散结合,二是善用四言。
首先,作者善于运用含有相对立的或相辅相成内容的排偶句来表达思想感情。
其次,保留并发扬了四字句的优点,摒弃了雕琢的陋习和庸俗的老套完全摒弃了普通公文干瘪瘪的套话,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低沉之中有声宏气壮之势。
在骈句的使用上,本文很有讲究。有时在简洁紧凑的散句叙事之后以骈句描绘具体情境,强化表达效果,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生动表现苦之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含蓄表达感激之情,“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集中展示尴尬处境。有时则用骈句直接抒情说理,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堪称篇中警策之语,把前面的内容一笔收住,四个“无”字,说得斩钉截铁却又饱含感情,将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总体而言,作者善于利用整齐对偶的骈句来表达重要的内容,以吸引皇帝的注意,起到感动和说服的效果。
作者也善于搭配骈句和散句,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二句情感极强烈,有过“亢”之嫌,随即就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的散句把调子降下来,适当重复前一句的内容,又以“是以”二字引出了后面的结论( 同时也是含蓄的请求)。就四字句的使用来说,本文充分体现了“四字密而不促”(《文心雕龙·章句》)的特点,以四言为主,形成了全文整齐、紧凑而不紧迫的节奏,读来既典雅又有气势,强化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特别是抒情氛围)。
由于四字句本身就比较齐整,所以可以毫不费力地在骈散之间切换,让文章在整齐的节奏中又具备了流转自如的美感。四字句在表达上非常灵活,既有很强的概括性(如文中对自己生平、被征召情况的叙述,殊少渲染,多为直陈,用语不多但内容不少),又有很强的生动性,可以抓住点状细节作传神描绘(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作形象化表达(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本文中不少广为人知的成语,都出自上述生动的表达中。
文中还有一些字数较多的句子,有些如“且臣少仕伪朝”一样由四字句增饰而来,增饰部分或提顿,或承接,或转折,大体属于“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镜秘府论·论对属》),主要起结构作用;有些则字数较多且结构不以四言为基础,或为骈句,或为散句。其中后一类句子特别值得注意,它们不仅起到了调节文章节奏,使其疏密有致的作用,往往还带有强调、描绘或抒情、说理的意图。就全文来看,超过七个字的长句最为集中地出现在最后一段,而这一段正是作者比较直接地提出请求和反建议,既抒情又说理,既陈请又哀恳的部分,可见句式的使用自有其表达上的规律和精心的安排,并非随意为之。
第三,本文遣词造句很见功力,且言辞恳切,委婉曲折,语气谦卑。
刘魏曾指出,表这种文体“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文心雕龙·章表》)。《陈情表》的语言属于质朴恳切的一类,不堆砌辞藻,不刻意修饰,不滥用典故,说实话,抒真情,自然感人至深。与后代大批徒具文采,缺少实质内容的表文相比,林云铭说《陈情表》“不事雕饰,唯见天真烂漫”(《古文析义》卷十)是有道理的。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意为先,词不害意,雕而不饰,大巧若拙。
详略上:
作者把陈情的重点放在自己的尴尬处境和情感的充分表达上,以情说理、融情于理、情动理明。
陈情
艺术
动之以情诉缘由

晓之以理识大体

待之以诚示心意

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尤足使人感动,况时之君乎。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
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示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出身和家境令人同情,如此凄凉冷落,更衬托出下文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辛酸。从文本本身看,《陈情表》言辞恳切,的确委婉动人。
讨论
你认为晋武帝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吗?
老一代和子一代融成一体,就是孝。
孝,是会意字,上面是“老” 字,下面是“子”字。
曾子:“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孔孟主张:三年之丧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戏彩娱亲





古代人们对于“孝”的理解
象形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说文》
武帝阅其表后,赞曰:“士之有名,不虚然也。”停诏,允其侍祖母,后出仕。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晋书·李密传》
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讨论
一个在封建极权下匍匐在地、诚惶诚恐,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在痛苦中煎熬的可怜士人形象。
你认为李密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李密出生于犍为大族,但他父亲并不出名,且很早去世,父亡后不到四年,母亲就改嫁了。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奉刘氏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李密除了“以孝谨闻”,还很有才华,长于《左传》,所撰《述理论》曾受到当时著名学者皇甫谧的称赞。他曾任蜀汉的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因为口才出众,曾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国君臣的称赞。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李密成为亡国遗臣。平蜀的大将邓艾闻李密之名,想用他为主簿,写信相招、约与相见,李密都不为所动。后来邓艾被杀、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武帝为加强统治、收拾人心,开始起用亡国旧臣,先任命李密为郎中,后因立司马衷(晋惠帝)为太子,又征李密为太子洗马。但是李密对晋武帝的征召一直辞不赴任,《陈情表》就是他为辞洗马之任而写的一封辞表,也是他留存至今的唯一一篇作品。
李密辞不赴任,是要顶着相当大的压力的。从他本人的身份来看,作为蜀汉旧臣,不赴征召很容易被认为是心念旧国,拒绝与征服者合作。况且,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拒绝出仕于晋廷了。辞让帝位,不过以三次为限,李密仅辞朝命即有两次,个人所受压力已接近极限。从当时的具体情势来看,李密此前“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已经引发了“诏书切峻,责臣道慢”的情况。如果还不治装就道,后果很难预料。但李密还是撰写了《陈情表》“辞不赴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文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作,就在于作者以一个“孝”字,反复阐说,顶住了上述的诸多压力、最终在强大的皇权面前守住了自己拒绝出仕的个体意志,也实现了自己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操守。
除了确有个人身世孤苦惨痛之外,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对政治风险的担忧,至情至性与伪情伪意的厮杀。
——林承雄《难以言说的尴尬》
李密的人格是宵小的,机心是重重的,伎俩是炉火纯青的;李密所处的社会,是没有基本人权的,剥夺个人心愿的,只能流通假话的;这样的人和社会,今天应该是持批判态度的。
——《奴化教育绝佳范本》
另类意见
拓展
如果你是晋武帝,在看完《陈情表》后,虽感动不已,但仍然想要征召李密,要再下一道诏书。
请你结合李密的申请和陈情艺术,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拟写一道能让李密心甘情愿奉诏就职的诏书。
请你“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