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22:1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归有光
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黄宗羲
归有光生平
7岁——入塾就学
8岁——母亲亡故
15岁——束发读书轩中
19岁——写《项脊轩志》
20岁——考中秀才
23岁——与魏氏结婚
28岁——魏氏亡
32岁——续《项脊轩志》
35岁——中举人
60岁——中进士
66岁——去世
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自幼苦读,九岁能文,颇具才华;
仕途不利,35岁中举,八试不第;
迁居嘉定,收徒讲学,尊为先生;
花甲及第,授县令职,颇不得志.
◎知人论世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誉为“明文第一人”(黄宗羲语)。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活动一:探书斋文化
很多文人的书斋名言简意赅而寓意深刻,寄托着个人情怀,归有光为什么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它有何寓意?结合注释和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辛弃疾:稼轩——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蒲松龄:聊斋——摆茶水请路人讲故事
纪晓岚:阅微草堂——阅尽世间冷暖百态,
方知人生的微小如尘埃
梁启超:饮冰室——《庄子·人间世》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书写对象
叙事抒情文体
如在颈脊之间;
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振兴家业之志。
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志: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文体。
与“记”相似:
“记”通常用以记“事” “物”,
“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追念祖先
言其窄小
自号项脊生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万籁: 迨: 异爨:
老妪: 婢: 先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扃牖: 长号: 枇杷:



yuán
shǔn
yǎn
lài
dài
cuàn



gū gū


háo
jiōng yǒu
pípa
◎诵读感知
◎活动二: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书斋的什么?
两种情感
一间老屋
三个女人
项脊轩
一喜一悲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文本细读
一间老屋
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
“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文意】小轩旧貌 (狭小、破漏、阴暗)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文意】小轩新貌 (明亮、幽静、可爱)
项脊轩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文本细读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焕然一新的项脊轩:
生活悠闲,怡然自得
可喜
动静相宜,自然融洽
清风明月,幽寂空明
一间老屋
△ 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 “万籁有声”乃是以动衬静笔法,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万籁有声”两句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问题探讨
情感
两种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文眼,情感线索,承上启下
项脊轩是归有光生命中的深刻记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娓娓倾诉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许多或温暖或苍凉的画面,请梳理文中写的四件“悲”事。
悲事
一“悲”
二“悲”
三“悲”
四“悲”
诸父异爨,大家庭崩溃
回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
回忆祖母,“长号不自禁”
怀念妻子,物是人非
活动三:思“项脊”之人,感细节真情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悲一:诸父异爨,大家族的分崩离析。
归有光《归氏世谱后》记载,当时流传“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家族一时兴旺可见一斑。归有光的曾祖父归凤中举之后做过城武县知县;祖母的祖父夏昶,为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年间官至太仆寺卿。而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他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耀祖宗,重振门庭。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自己闭门苦读
多次遭火未焚
第三段
◎文本细读
“悲”二:
三个女人 先妣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扣扉问食
母亲
——温婉慈爱
无声出涕曰泣
回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
◎文本细读
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苦楚。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真实感人的细节
余泣,妪亦泣。
◎文本细读
“悲”三: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至轩过余
祖母
——怜爱期望
三个女人 先大母
回忆祖母,“长号不自禁”
◎文本细读
突出”祖母”形象的方法
三个女人 先大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文本细读
文中为何只写祖母来来去去不写自己半句话?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
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苦楚。
三个女人 先大母
◎文本细读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睹物伤情,怀念亲人。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三个女人 先大母
◎文本细读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凭几学书 归宁述妹语
亡妻
——琴瑟和谐
三个女人 亡妻
《左传》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
悲四:
怀念妻子,物是人非
◎文本细读
夫妻情深,但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归有光想起母亲,潸然泪下,想起祖母,长号不自禁,想起爱妻,又会怎样呢?哪些句子最能感动你?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三个女人 亡妻
以景结情,乐景衬哀情,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今昔对比,写出了对亡妻绵绵无绝期的思念之情。斯人已去,独留此树,睹物思人,触目伤情,看见了树,就想起那亲爱的人儿,树已亭亭如盖,人却无处寻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慈母早逝——悲痛、怀念
祖母亡故——愧疚(祖母重托难以为继)
夫妻永诀——睹物思人,物在人亡
——扣扉问食
母亲
——温婉慈爱
祖母
——至轩过余
——怜爱期望
亡妻
——凭几学书
归宁妹语
——琴瑟和谐
三个女人
作者的情感
怀念,愧疚
动 作
语 言
侧 面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
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这段话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有几分对世俗的不屑也有几分对科举未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日夜青灯书卷相伴不扬眉吐气瞬目不止步的奋斗精神。虽有痛楚但也有豪情与志气。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向。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昧昧一隅
功成名就
原文章结尾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
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
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庭有枇杷树”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余久卧病无聊”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今已亭亭如盖矣”
以轩贯穿,完整严谨

修葺一新
景色幽美
自得其乐
诸父分家
母亲离世
祖母去世
四次遭火
妻子亡故
可 喜
可 悲
优美淡雅
真挚动人
小结
项脊轩
对比反衬,悲叹基调
(详)
(略)
主题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活动四:赏“不事雕琢”之文的写作特色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平平淡淡总是真
本文对我们写作记叙抒情类文章有哪些借鉴意义?
提示:选材、结构、立意、手法、语言等
活动五:讨论交流:
1.选材:用生活中的琐事,以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寄托深情。
2.结构:贯穿全文的线索(单线或双线)。
3.立意:展现内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是写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4.手法:寓情于事,情景交融。
5.语言:朴素也是一种美。
立意方面
展现内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是人们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归有光在文中将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写得那样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作文如做人。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写出感情饱满的文章。
结构方面
《项脊轩志》在结构上是双线并重:表面线索是物线-----项脊轩的兴废;
内在线索是情线----作者对亲人、对生活环境的强烈感情。双线交织,贯穿始终。
在创作散文时,落实一个贯穿全文的情感寄托物,就能使文章结构疏而不散。
活动六:《陈情表》《项脊轩志》比较
群文阅读:情真殷殷,言语谆谆
情谊殷殷:从文章中具体事情中,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陈情表》
对祖母的孝心,对朝廷的忠心。
本文反复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实情。 陈述自己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全文围绕“孝”字凄切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项脊轩志》:
喜——修葺项脊轩。
悲——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一篇文章,两度书写,三位女妇。十余年的时间距离却未能阻隔作者情感的贯通。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叙述上作者撷取几许小事,抒情上自“泣”“长号”而始,到望“枇杷亭亭如盖”而终。从有言到无言,从直抒胸臆到托物寄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物在人亡、三世变迁,几多感慨尽在一轩之间。
语言切切:分析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
《陈情表》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总结: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唯多读方能体会。
《项脊轩志》: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 情浓郁真挚。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相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
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
归有光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不同: 《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十分感人。
《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
语言切切:《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
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深远影响:
《陈情表》:据说晋武帝阅览《陈情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读引发的其他两篇文章,感受至情至性。
方苞在《书归震川文集后》云:“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项脊轩志》方苞在《书归震川文集后》云:“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课堂检测
一、找出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 )
A、修葺:修造 扃牖:关闭窗户
阖门:关门 大类:大的分类
B、长号:大哭 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宁:女子出嫁 自禁:自己忍不住
C、洞然:明亮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偃仰:安居、休息 庭阶:院子里的阶石
D、斑驳:错杂 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先是:先前就这样 兀做:端正的坐着
C
课堂检测
二、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垣墙周庭
A 四周 B 圈起来 C 围绕 D 全部
2.亦遂增胜
A 美景 B 优美 C 光彩 D 超过
3.往往而是
A 常常 B 到处 C 往常 D 往来
4.长号不自禁
A 忍住 B 忍不住 C 受不住 D 受得住
5.亭亭如盖
A 盖住 B 盖住的东西 C 古称伞 D 笼罩
A
C
B
A
C
◎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