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文题解读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三重理解:
一是颈项与脊骨间,比况狭小;二是脊梁的最高处,喻其骨气志向;三是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以此名轩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 、“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文章主体部分写于18岁,后一部分写于15年后,是补记。
怀宗追远: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读书人对这个有很强烈的意识。所谓光宗耀祖,不辱没先人,不玷污姓氏,都是这种意识的表现。
一间小屋
这是一间 的小屋。
修葺前
修葺后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 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不 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破 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明 亮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 暗
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幽 雅
感 受
屋中人
凡从兀之声多取孤高之意。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屋中小事
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诸父异爨
老妪回忆
大母激励
足音辨人
凭几学书
文本解读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生活杂乱、门户隔膜、人心涣散、家族衰败之悲
古代的世家院落由内而外依次为门、庭、堂、室。入门即庭、庭后有堂,堂后为室,左右为房。
文本解读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混混沌沌的样子),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斤斤计较之意)。俎豆壶觞,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纯洁的)。诸子诸妇,班行少缀(都站不成行)。乃有以戒宾之故(请人观礼的缘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剩菜残羹),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归有光《家谱记》)
生活杂乱、门户隔膜、人心涣散、家族衰败之悲
文本解读
归氏世著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竹帛无可称者。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驰骛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出自《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祖上荣耀,仕宦不绝;
地方望族,影响远大;
五世同堂,血浓于水。
文本解读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幼年失母之悲
文本解读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先妣事略》
文本解读
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先妣事略》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先妣事略》
文本解读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林纾《古文辞类纂》
虽不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却足以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和敂劳,自然增重了感情上的负担。同时作者又想到母亲死去的很早,当然要通那位老乳母相对而泣。——吴小如
积蓄的孤独感的爆发,对自身命运的悲啼。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
文本解读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长辈遗训迄今未酬之悲
家数见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
不惑:男子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 :七十到八十岁
耄mào :八十岁到九十岁
期颐: 一百岁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的儿童
豆蔻年华:十三岁的少女
及笄jī:十五岁的少女
(女子成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
加冠,弱冠:男子刚成年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文本解读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表面上写神明对项脊轩和自己的眷顾,看似闲笔,实则暗含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实现理想的乐观预期。
文本解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后记:伉俪情深之喜,妻亡无法相守之悲
归氏年谱
18岁(或19岁),作《项脊轩志》的前面部分。
20岁,考中秀才第一名。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23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与魏氏结婚。
26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大约此间重修项脊轩。
27岁或28岁,妻魏氏亡故。手植庭前枇杷树。
29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归氏年谱
30岁,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
32岁,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秋,应应天乡试,不就。大约续写《项脊轩志》后半部分(据专家考证,它的前后两个部分写作时间相差至少13年以上)。
35岁,举应天乡试第二,考中举人。
46岁,王氏因操劳过度病逝,年仅34岁。此后36岁至59岁之间,八次会试(“八上公车不遇”),均未考中。
归氏年谱
天之毒余,丧予子女。归有光子女较多,大概有四子二女。小女如兰,聪明可爱,刚满周岁就会叫爸爸,匆匆离世,“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小女二二,对父亲依恋,每当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不满周岁去世。最让归有光痛惜的,是长子之殇。归有光长子“丰神秀异”“其性仁孝”“慈爱于人”,但天不暇年,“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归氏年谱
久病飘零,事业无成。归有光自束发读书项脊轩中,“竟日默默”,以求奋发,从他以昧昧于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清、诸葛孔明自比,则可知其志向。尽管作者也自我解嘲:“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坎井之蛙何异!”这种自嘲是以高度自信为前提的。待到作续文时,归有光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事业无成,仕途不顺,身世悲催!
文本解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甚乐焉。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盖余妻归宁时尝与诸小妹言及南阁子,诸小妹怪而问之,足见余妻之恋恋于斯室矣。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恐引起愁怀,不敢复居此室,故任其坏也。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庶几前尘影事,免萦余怀,可以安居。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心与愿违,可叹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曷胜悼伤?(夏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
文本解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扶锄之景宛然在目,树已亭亭玉立于庭院,而我亭亭之妻何在?树为何而绿? 睹物思人,借庭树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以景结情,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
——姜夔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明]归有光《家谱记》
1.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于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思念。
2.哀悼家门衰落的不幸,表达重振家门的理想。
人生无常、世事艰难
归有光
(1506--1571)
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朝江苏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1)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2)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名家矣。(王世贞《归太仆赞》)
(3)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钱基博)
(4)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明文案》)
(5)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表达:言语简而情感丰)
(表达:自然白描,自有风味)
(表达:极淡之笔:朴素冲淡平和;
极至之情:欢愉惨恻,不尽伤痛)
(选材:细事见之,一往情深)
(选材与表达:话题、语言不要紧,自有风韵疏淡)
作品特色
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明·王锡爵
全篇以叙事为主,穿插写景和议论,写得质朴自然,毫无矫饰。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寓丰厚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
如前面借象笏事写对先大母的感念,后面以“吾妻死,室坏不修”写妻子亡故后生活的无聊赖和内心的忧伤,含蕴较深,简淡极富情致。而最为人所赞赏的是全文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
作品特色
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清·黄宗羲
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如小鸟啄食、风移影动的景物细节,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母亲、妻子动作言语的细节。
特别是写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子的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和关心。临去时,以手阖门,暗暗自语,细致生动地刻画出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子的期许。而后祖母“持一象笏至”,再三叮咛,激励孙子为改变整个家族的现状而发奋读书。祖母的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细节看似平淡,实则感人肺腑,使祖母的音容笑貌、神态举止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
“唐宋派”散文
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事小
情真
言朴
本文特色
选 材
琐屑小事,日常生活;
语 言
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写 法
善用细节,以小见大;
风 格
风韵疏淡,自有风味。
文人学者书屋
陋 室--(唐)刘禹锡---志行高洁,安贫乐道
老学庵--(宋)陆游---生命不息,学而不止
七录斋--(明)张溥---七抄七毁,勤奋刻苦
聊 斋--(清)蒲松龄---采自民间,整理成文
北望斋--(现)张恨水一一寄托希望,怀念故乡
四步斋--(当)赵丽宏 四步蜗居,自得其乐
静虚村--(当)贾平凹--心静如水,虚怀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