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09: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咏雪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词句。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王力)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1.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后可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后可停顿。
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可停顿,具体可视句子长短而定。一句之内,停顿不宜过多。
如: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3.句子中相对完整的表意成分不能拆开,中间不停顿。
如:谢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内集”“儿女”“讲论”“文义”是不可拆分的。
原则:这都是句子内部各个成分间较短的停顿,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停顿,停顿不可太生硬刻意,声断气不断。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自由朗读课文,懂文意,学译法。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单字表意、单音词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妻子 子→孩子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自由朗读课文,懂文意,学译法。
与儿女讲论文义
单字表意用组词法:
跟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儿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
单字表意用组词法:
文→文章 义→义理
自由朗读课文,懂文意,学译法。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可理解为“……的样子”。
何所似?
所似何?→宾语前置
何所似?→像什么?
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安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呀?”
自由朗读课文,懂文意,学译法。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乘
他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
自由朗读课文,懂文意,学译法。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安非常高兴地笑了起来。(谢道韫)是谢安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即准确直译,忠于原文。
“达”即通顺明白,文辞畅达。
“雅”即简明优雅,富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删、增、补、调
1.留,就是保留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
如:谢太傅、王凝之等人名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需翻译出来无实意的文言虚词。
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所,无实意可不译。
3.补,就是增补 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者为了使句子更顺畅而加字组词,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如:(1)即公大兄无奕女 (谢道韫)就是谢无奕的女儿。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双音词换单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如:“吾”换成“我”,“尔”换成“你”。
撒盐空中差可拟。“可”换成双音词可以。
5.调,就是调整 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所似何(像什么)?
寒雪日里赏雪又咏雪,当时下的是一场怎样的雪?请用书中原句回答。
俄而雪骤
他们是怎样歌咏这又大又急的雪的?
俄而雪骤→雪大雪急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把雪花飘落比作撒盐空中,写出了雪的颜色之洁白和下落之急,准确地描摹了雪的形态和下落的姿态。
把雪花飘飞比作柳絮乘风而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姿,传神而富有美感,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深刻,形似与神似兼备。
作者更为赞赏谁?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顶级门阀士族。
作者虽未直接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和家世背景,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言在意外,耐人寻味。
谢道韫确实不是平庸之辈,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谢道韫?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道韫,字令姜,东晋诗人,谢道韫擅写诗文。因她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世多用“咏絮之才”来称赞有文才的女性。《红楼梦》“可堪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便是借谢道韫“咏絮之才”的典故来形容黛玉的才华。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宗白华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袁行霈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志怪小说多带一些奇幻色彩,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有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些面貌。
——袁行霈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普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袁行霈
总之,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作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必须能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
——李泽厚
《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倒是手执尘拂,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李泽厚
《世说新语》写名士风度,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魏晋名士家庭怎样的家庭氛围呢?
温馨、和谐、高雅
陈太丘与友期行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shě)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自由朗读课文,读懂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去:离开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期:约定。如不期而遇
乃:才
自由朗读课文,读懂文意。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戏:嬉戏、玩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敬辞。
元方当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与之相对的还有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
不:同“否”。
自由朗读课文,读懂文意。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待:等待。
君:您
(元方)答道:“(父亲)等了您好久(您)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非:不是
哉:文末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语气。
自由朗读课文,读懂文意。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正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走进大门连头也不回。
顾:回头看。
请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要求: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 结果。
(2)安排好顺序: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来讲。
(3)讲清楚人物不同的表现,让听众明白人物形象特点。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正午同行,但友人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先行离开了。友人到后感到不满,当着元方面辱骂太丘,元方斥责他无信无礼,友人惭愧,元方进家不理。
这则小故事中共有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作为孩子的他敢于与父亲的朋友辩驳,且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体现他的勇敢和聪明。
——指出对方无信、无礼,用词讲究分寸,体现了他自身守礼。
这则小故事中共有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陈太丘守时守信;约定中午便等到中午,而当友人未能按时到达时,他便“舍去”也能看出他有自己的原则。
这则小故事中共有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去后乃至 “非人哉” “友人惭,下车引之”
—— 约定中午却未到这是不守时,言而无信。
—— 对子骂父这是粗鲁无礼。
—— 感到惭愧而下车引之这是知错能改。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篇》讲述了通过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表现出来的正直品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知信守礼;与人辩驳时有理有据,落落大方;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思考探究: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
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对子骂父,态度恶劣,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他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
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