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新课导入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标志。
2.通过考古发现,理解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国家代表的原因。通过整理良渚文化、陶寺都城文化的基本信息,知道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通过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和相关考古发现,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理解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时空坐标
第 部分
壹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戊戌变法的原因
中日《马关条约》原件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
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西方技术不足已救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第 部分
贰
维新运动的开展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①序幕--公车上车
时间
人物
内容
结果
影响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未上达光绪帝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观看视频,了解公车上书发生的时间、人物、内容及影响。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
②发展--组织学会和创办报刊
说说公车上书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开展活动的?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组织学会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梁启超创办上海《时务报》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严复创办天津《国闻报》
维新派最重要
影响最大的报刊
北方最有
影响的报纸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
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 部分
叁
百日维新
③高潮--百日维新
1、背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效仿,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如果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则不能立国。所以应该现在尽革旧俗,制定宪法,走日本和俄国的改革之路,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五帝三王,不相沿袭,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皇帝《明定国是》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阅读教材36页,归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说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类别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旧官僚
科考学子
旧士兵、军官
2、内容
思考:从变法的内容来看,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④失败--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仅保留“京师大学堂”。持续103天的变法宣告失败。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刚毅
囚
逃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六人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杀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殉难画
从谭嗣同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什么精神?
留下了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
3、失败原因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认识。
材料二:“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幻想通过和平改良实现变法,对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缺乏警惕。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与顽固派抗衡。”
材料一 :维新派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他们不分轻重缓急的急躁操作,使传统顽固守旧势力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对变法进行更疯狂的阻挠,从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材料三: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①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维新派人士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③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意义
材料一: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康有为创立强学会、保国会,宗旨都是“强国”“保种”,他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即便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当天,光绪帝仍申明:“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行西法。”……变法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变化失败后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①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②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长远影响。
本课小结
《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加深
序幕
公车上书
康有为 梁启超
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发展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传播维新变法思想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推行维新变法措施
失败
戊戌政变
废除变法诏令
标志维新变法失败
过程
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维新派人士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背景
促进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
影响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发展
课堂训练
1.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B
2.社团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直接产物。公车上书后,康梁等人组织“强学会”“南学会”,重扬士人关注国事之风。在此影响下,以自强救国为宗旨的各类新式社团大量涌现。据此可知维新派社团( )
A.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
B.开启了推翻政府和集会结社先河
C.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分化
D.增进了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联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