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复习阅读拓展训练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单元复习阅读拓展训练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06:2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同步阅读拓展训练
第三单元
第一篇:
老北京的胡同记忆(节选)
肖复兴
①小时候,我家住在北京的胡同里。那胡同不宽,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是高高的灰砖墙,墙上爬着绿油油的爬山虎,风一吹,叶子就轻轻晃,像在跟路过的人打招呼。
②胡同里最热闹的是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听见卖豆浆的梆子声 “梆梆” 响,接着是磨剪子师傅的吆喝:“磨剪子嘞 —— 戗菜刀!” 我总爱趴在窗台上看,看穿着蓝布褂子的师傅坐在小马扎上,手里的砂轮转得 “嗡嗡” 响,剪刀在他手里翻个身,就变得锋利起来。
③胡同里的小伙伴多,我们常在一起玩 “跳房子”“丢沙包”。有次我摔破了膝盖,邻居张奶奶看见了,赶紧把我拉到她家,从柜子里翻出一瓶红药水,一边轻轻涂,一边说:“慢点跑,别跟个小猴子似的。” 她还从抽屉里拿出一块麦芽糖,塞到我手里,甜丝丝的味道,一下子就把疼忘了。
④胡同的傍晚最温柔。夕阳把灰砖墙染成金红色,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飘着饭菜的香味。妈妈总在这时喊我回家吃饭,声音穿过胡同,混着邻居家的笑声,格外亲切。有时候,我会坐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听王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他说这胡同有一百多年了,住着好几代人呢。
⑤后来,我家搬离了胡同,住进了高楼。可我总想起那青石板路,想起卖豆浆的梆子声,想起张奶奶的麦芽糖。那些胡同里的日子,像一颗甜甜的糖,藏在我心里,一辈子都忘不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磨得发亮( ) (2)吆喝( ) (3)wēn 柔( ) (4)一 lǚ炊烟( )
下列短语类型与 “绿油油的爬山虎” 相同的一项是:
A. 卖豆浆 B. 灰砖墙 C. 轻轻涂 D. 甜丝丝的味道
第②段描写卖豆浆的梆子声、磨剪子师傅的吆喝,有什么作用?
结合第③段张奶奶的事例,说说她是个怎样的人。
文章结尾 “那些胡同里的日子,像一颗甜甜的糖”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对胡同生活的情感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第二篇:
第一次独自回家(节选)
梅子涵
①小学三年级那年,爸爸说要让我独自回家。我心里又紧张又兴奋 —— 紧张的是怕走丢,兴奋的是终于能像大人一样自己走夜路了。
②那天放学,我背着书包,站在学校门口的路灯下,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心里有点慌。天慢慢黑下来,路边的梧桐树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一个个黑糊糊的怪物。我握紧书包带,一步一步往前走。
③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我停住了 —— 平时都是爸爸牵着我的手过马路,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我看见红绿灯在不停闪烁,心里数着 “一、二、三”,等绿灯亮了,赶紧迈开步子往前跑,耳边的风 “呼呼” 响,好像在催我快点。
④快到小区门口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我心里一紧,不敢回头,脚步更快了。忽然,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是妈妈!她手里拿着一件外套,笑着说:“怕你冷,给你送衣服来。” 原来妈妈一直在后面跟着我,没让我发现。
⑤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起自己过马路的样子,想起妈妈悄悄跟着我的身影,心里暖暖的。我知道,第一次独自回家,不是我一个人在走,妈妈的爱,一直陪着我。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中考基础题型):
A. 兴奋(xīng) B. 闪烁(shuò) C. 催我(cuī) D. 悄悄(qiāo)
第②段中 “路边的梧桐树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一个个黑糊糊的怪物”,这句话表现了 “我” 当时怎样的心理?
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 “我” 第一次独自过马路时的动作和心理变化。
妈妈 “悄悄跟着我” 却不告诉 “我”,这一情节体现了妈妈怎样的用心?
文章以 “第一次独自回家” 为题,有什么含义?
第三篇:
我的第一位语文老师(节选)
毕飞宇
①我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姓王,她留着齐耳短发,眼睛圆圆的,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她讲课的时候,声音像清泉流水,听着特别舒服。
②那时候我最怕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作文,我都要憋到半夜。有一次,王老师让我们写《我的妈妈》,我只写了三句话:“我的妈妈很爱我。她每天给我做饭。我很喜欢妈妈。” 写完后,我低着头,怕老师批评我写得少。
③没想到王老师看完我的作文,没有批评我,反而笑着说:“你看,你把妈妈的爱写出来了,这就很好。要是能写写妈妈做饭的样子,比如她怎么切菜,怎么炒菜,菜的香味是什么样的,文章就更生动了。” 她还拿起红笔,在我的作文本上画了一颗小星星,说:“继续加油,下次一定能写得更长!”
④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生活里的小事:妈妈切菜时 “咚咚” 的声音,饭菜飘来的香味,她给我缝衣服时专注的样子。下次写作文,我写了满满两页纸,王老师在班里念了我的作文,还表扬我 “进步很大”。
⑤现在我长大了,还常常想起王老师。是她让我知道,写作文不用怕,只要把心里的话写出来,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就是好文章。她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喜欢语文的路。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憋到半夜( ) (2)缝衣服( ) (3)liú 意( ) (4)表 yáng( )
第①段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王老师怎样的特点?
王老师是如何引导 “我” 喜欢上写作文的?请简要概括。
第④段中 “妈妈切菜时‘咚咚’的声音,饭菜飘来的香味”,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 “她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喜欢语文的路”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含义?
对比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说说两位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共同点。
第四篇:
图书馆里的时光(节选)
迟子建
①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座小图书馆,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窗户,像一座童话里的房子。每个周末,我都会背着小书包去那里看书。
②图书馆里很安静,只能听见翻书的 “沙沙” 声。管理员是位老爷爷,他总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要是我找不到想看的书,他就会放下报纸,领着我在书架间穿梭,一边找一边说:“《格林童话》在这边,《安徒生童话》在那边,慢慢看,别着急。”
③我最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页上,暖暖的。有时候看入了迷,连午饭都忘了吃。有一次,我看《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小女孩冻得发抖,我忍不住哭了。老爷爷走过来,递给我一张纸巾,说:“别难过,故事里的小女孩虽然可怜,但你看,她有美好的梦想,这就很珍贵。”
④后来我搬家了,再也没去过那座小图书馆。但我永远记得,在那个小小的图书馆里,我认识了白雪公主、灰姑娘,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知道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梦想。那些在图书馆里的时光,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快乐的童年。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穿梭(来回走) B. 珍贵(宝贵) C. 入迷(沉迷) D. 串起(连贯)
第②段描写图书馆的 “安静” 和老爷爷的帮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 “我”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收获了什么。
为什么说 “那些在图书馆里的时光,像一颗颗珍珠”?
图书馆的经历对 “我” 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第五篇:
外婆的菜园子(节选)
刘亮程
①外婆家有个菜园子,不大,却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菜: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番茄,紫莹莹的茄子,还有爬满架子的黄瓜和豆角。每次去外婆家,我最爱做的事,就是跟着外婆去菜园子。
②外婆种菜很认真。每天天不亮,她就扛着锄头去菜园子,松土、浇水、施肥。我跟在她后面,学着她的样子,用小铲子挖土,结果把菜苗挖断了。外婆笑着说:“傻孩子,挖土要轻轻的,别伤了菜苗的根。” 她还教我辨认菜苗,“你看,这是青菜苗,叶子圆圆的;那是番茄苗,叶子上有细细的毛。”
③夏天的菜园子最热闹。番茄熟了,外婆摘一个递给我,咬一口,甜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黄瓜挂在架子上,绿油油的,带着小刺,洗干净咬一口,脆生生的。外婆还会把茄子、豆角摘下来,回家做我最爱吃的茄子炒豆角,那香味,我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④后来外婆老了,再也种不动菜了,菜园子慢慢长了杂草。但我每次想起外婆的菜园子,就想起她教我种菜的样子,想起番茄的甜味,想起饭菜的香味。那菜园子,藏着外婆的爱,也藏着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茄子( ) (2)锄头( ) (3)rè nào( ) (4)zá 草( )
第①段用 “绿油油”“红彤彤”“紫莹莹” 等词语描写蔬菜,有什么表达效果?
外婆教 “我” 种菜的情节,体现了外婆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③段描写番茄和黄瓜的味道,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 “那菜园子,藏着外婆的爱”,请结合全文说说 “外婆的爱” 具体体现在哪里。
对比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说说两者在描写上的共同点。
第六篇:
第一次登台演讲(节选)
铁凝
①上初中时,学校要举办演讲比赛,主题是 “我爱我的校园”。老师选了我参加,我又激动又害怕 —— 激动的是能代表班级参赛,害怕的是站在台上会忘词。
②为了准备演讲,我每天放学都留在教室里练习。我对着镜子念稿子,把每个句子的语气、停顿都练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妈妈来接我,看见我在教室里踱步念稿,笑着说:“别太紧张,就当台下都是你的好朋友。”
③比赛那天,我穿着妈妈新买的连衣裙,站在后台,手心全是汗。听见主持人念我的名字,我深吸一口气,走上台。台下坐满了人,我看见老师在台下冲我点头,心里稍微放松了一点。
④刚开始念稿子时,我的声音有点抖,可念着念着,我想起了校园里的梧桐树,想起了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日子,想起了老师讲课的样子。这些画面在我脑子里闪过,我不再紧张,声音也变得响亮起来。
⑤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了掌声,老师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讲得真好!” 那天我得了二等奖,拿着奖状,我心里甜甜的。我知道,第一次登台演讲,不仅让我克服了紧张,还让我明白: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一定能做好。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踱步(duó) B. 连衣裙(lián) C. 克服(kè) D. 奖状(zhuàng)
第②段写 “我” 对着镜子练习演讲,这一细节表现了 “我” 怎样的态度?
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 “我” 为什么能从 “声音抖” 变得 “声音响亮”。
老师和妈妈的鼓励,对 “我” 有什么影响?
文章通过 “第一次登台演讲” 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七篇:
往事依依(节选)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每到夏天,槐树开花了,满院都是淡淡的香味。我和小伙伴们常坐在槐树下,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奶奶的声音慢悠悠的,故事里的牛郎织女,还有那头老牛,都像活的一样,在我脑子里转。
③后来我上了小学,老师教我们读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老师念一句,我们跟着念一句。我看着课本上的插图,好像真的看见月亮照在地上,像一层白霜。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古诗,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对着月亮念几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④还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看画展。在一幅《清明上河图》的临摹画前,老师指着画里的人、马车、店铺,给我们讲画里的故事:“你看,这是卖糖葫芦的,那是拉车的,还有人在茶馆里喝茶……” 我看着画,好像走进了画里的世界,听见了街上的吆喝声,看见了人们来来往往的样子。
⑤这些往事,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它们让我爱上了故事,爱上了古诗,爱上了艺术。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些事,心里还暖暖的。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搜索枯肠( ) (2)记忆犹新( ) (3)mó 临摹画( ) (4)yāo 喝( )
第①段 “年华似流水”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文章回忆了哪三件 “历历在目” 的往事?请简要概括。
第③段中,“我” 为什么会 “喜欢上古诗”?
文章结尾 “这些往事,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
对比本文与课文《往事依依》(课内),说说两者在回忆往事时的共同特点。
第八篇:
再塑我童年的那本书(节选)
赵丽宏
①小学五年级时,我得了一场重病,不得不休学在家。那段日子,我每天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梧桐叶从绿变黄,心里又孤独又难过 —— 不能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玩耍,只能一个人对着天花板发呆。
②有一天,爸爸从单位图书馆借回一本《安徒生童话》,放在我的床头。他摸着我的头说:“看看这本书吧,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说不定能让你开心点。” 我抱着书,手指轻轻拂过封面,心里没有太大期待 —— 我以为,童话都是给小孩子看的简单故事。
③可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了。《小美人鱼》里,美人鱼为了爱,不惜忍受痛苦换来双腿;《丑小鸭》里,丑鸭子在嘲笑中坚持自我,最终变成美丽的天鹅;《坚定的锡兵》里,独腿锡兵顶着风雨,守护着自己的信念。这些故事,不像我想的那样 “简单”,里面藏着勇敢、善良和坚持。
④我每天都抱着书读,读到感动的地方,会偷偷抹眼泪;读到开心的地方,会忍不住笑出声。妈妈说,那段时间,我的眼睛里重新有了光。有一次,我把《丑小鸭》的故事讲给来看我的同学听,讲完后,同学说:“原来你在家也能学到这么多东西!” 我忽然觉得,休学的日子,好像也没那么难过了。
⑤病好后,我把《安徒生童话》还给了图书馆,但书里的故事,却一直留在我心里。后来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丑小鸭的坚持;遇到挫折时,会想起小美人鱼的勇敢。那本书,不仅陪我度过了最孤独的日子,更像一位老师,教会我怎样面对生活。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休学( ) (2)嘲笑( ) (3)gǎn 动( ) (4)挫 zhé( )
第①段描写 “窗外的梧桐叶从绿变黄”,有什么作用?
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有什么特点。
第④段中 “我的眼睛里重新有了光”,这句话表现了 “我” 怎样的心理变化?
文章结尾说 “那本书,不仅陪我度过了最孤独的日子,更像一位老师”,请分析 “像一位老师” 这一比喻的表达效果。
对比本文与《再塑生命的人》,说说两文中 “书籍 / 教育” 对 “我” 的成长起到的共同作用。
七年级同步阅读拓展训练·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第一篇:《老北京的胡同记忆》
(1)mó (2)yāo he (3)温 (4)缕
D(解析:“绿油油的爬山虎” 是偏正短语,中心语前有形容词修饰。A 项 “卖豆浆” 是动宾短语,B 项 “灰砖墙” 是偏正短语但修饰语为名词,C 项 “轻轻涂” 是偏正短语但中心语为动词,D 项 “甜丝丝的味道” 是偏正短语,修饰语为形容词,与题干结构一致,故选 D)
①通过描写胡同早晨的特色声音,生动还原胡同生活的热闹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这些声音是胡同生活的 “标志”,体现胡同生活的烟火气与独特韵味;③为后文回忆胡同里的人和事做铺垫,营造温馨的氛围,突出胡同生活的美好。
①从 “赶紧拉我到她家”“翻出红药水轻轻涂”,可见张奶奶热心、善良,关心邻居孩子;②从 “笑着说‘慢点跑’”“塞麦芽糖”,可见张奶奶温柔、体贴,懂得安慰孩子,用细节传递温暖,是个慈祥的长辈。
①运用比喻,将 “胡同里的日子” 比作 “甜甜的糖”;②生动形象地写出胡同生活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 —— 像糖一样甜蜜、温暖,令人难忘;③表达作者对胡同生活的怀念与喜爱,让情感表达更鲜活、有感染力。
①充满怀念:作者搬离胡同后,仍常常想起青石板路、梆子声、张奶奶的麦芽糖,可见对胡同生活的深深眷恋;②饱含喜爱:文中用 “热闹”“温柔”“亲切” 等词描写胡同生活,将日子比作 “甜甜的糖”,可见对胡同生活的喜爱与珍视;③藏着留恋:“一辈子都忘不了” 直接表达对胡同生活的难忘之情,胡同生活是作者心中珍贵的童年记忆。
第二篇:《第一次独自回家》
B(解析:A 项 “兴奋” 在此处表 “激动”,应读 “xìng”;B 项 “闪烁” 读 “shuò”,正确;C 项 “催我” 读 “cuī”,但需注意题干 “完全正确”,D 项 “悄悄” 表 “不让人发现”,应读 “qiāo”,但 A 项错误更明显,故选 B)
①表现 “我” 第一次独自走夜路的紧张、害怕心理;②将 “梧桐树影子” 比作 “黑糊糊的怪物”,贴合儿童的想象力,生动还原 “我” 当时的恐惧感受,让读者更易共情。
①动作:“停住”“握紧书包带”“数‘一、二、三’”“迈开步子往前跑”;②心理变化:从 “害怕(平时靠爸爸牵手)” 到 “紧张(独自面对红绿灯)”,再到 “急切(赶紧跑过马路)”,展现 “我” 从犹豫到勇敢迈出的过程。
①妈妈既想让 “我” 锻炼独立能力(让 “我” 独自回家),又担心 “我” 的安全(悄悄跟着),体现妈妈对 “我” 的爱护与细心;②不告诉 “我”,是不想让 “我” 依赖,也不想打破 “我” 独自尝试的成就感,既保护 “我” 的安全,又尊重 “我” 的成长,用心良苦。
①表层含义:指 “我” 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不依赖家长,自己从学校走回家的经历;②深层含义:指 “我” 成长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 通过独自回家,克服恐惧,学会独立,同时感受到妈妈隐藏的爱,是 “我” 成长路上的一次 “蜕变”,标志着 “我” 向独立迈出第一步。
第三篇:《我的第一位语文老师》
(1)biē (2)féng (3)留 (4)扬
①外貌描写(齐耳短发、圆圆的眼睛、小酒窝):表现王老师亲切、可爱的形象,像个温柔的大姐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②语言描写(声音像清泉流水):表现王老师声音动听、讲课有吸引力,让学生喜欢听她上课,体现王老师的教学魅力。
①不批评 “我” 写得短的作文,反而肯定 “我” 写出妈妈的爱,保护 “我” 的写作信心;②用具体建议引导 “我”—— 教 “我” 写妈妈做饭的细节,让 “我” 知道如何把文章写生动;③用 “画小星星”“表扬进步” 等鼓励方式,激发 “我” 的写作兴趣,让 “我” 逐渐喜欢上写作文。
①这些细节是 “我” 在王老师引导下,开始留意生活的成果,体现 “我” 写作素材的积累过程;②细节描写让妈妈的形象更鲜活,为后文 “我” 写出满满两页纸的作文做铺垫;③体现王老师的引导有效,让 “我” 学会从生活中找写作灵感,突出王老师的教学智慧。
①运用比喻,将 “王老师” 比作 “一盏灯”;②深层含义:王老师像灯一样,照亮 “我” 对语文的兴趣之路 —— 她消除 “我” 对写作的恐惧,教 “我” 写作方法,让 “我” 爱上语文,为 “我” 的语文学习指明方向,体现王老师对 “我” 的深远影响。
①都注重鼓励学生:王老师用 “画星星”“表扬” 鼓励 “我”,寿镜吾先生虽严厉,但不体罚学生,对认真读书的学生温和,都用积极方式引导学生;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王老师引导 “我” 从生活中找写作乐趣,寿镜吾先生教学生读古诗、古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都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③都有教育智慧:王老师因材施教(针对 “我” 的短作文提具体建议),寿镜吾先生教学有方法(读书有节奏、允许学生提问),都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教学。
第四篇:《图书馆里的时光》
D(解析:A 项 “穿梭” 指 “在书架间来回走”,解释正确;B 项 “珍贵” 指 “宝贵、有价值”,解释正确;C 项 “入迷” 指 “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解释正确;D 项 “串起” 指 “像串珠子一样连接起来”,这里强调 “时光像珍珠一样被串联成童年”,而非单纯 “连贯”,解释有误,故选 D)
①营造了安静、温馨、充满善意的氛围;②“安静” 的环境适合读书,体现图书馆的特点,让 “我” 能专注阅读;③老爷爷的帮助(领 “我” 找书、温和说话)传递温暖,让图书馆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充满关怀的空间,让 “我” 的阅读时光更舒适。
①从 “小女孩冻得发抖” 中感受到同情,学会善良;②从 “小女孩有美好的梦想” 中明白 “即使处境困难,也要心怀希望”,学会勇敢面对困境;③在老爷爷的引导下,懂得 “梦想的珍贵”,收获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①运用比喻,将 “图书馆里的时光” 比作 “一颗颗珍珠”;②珍珠珍贵、闪亮,象征图书馆的时光对 “我” 来说像珍珠一样美好、宝贵,充满快乐与收获;③“串起童年” 体现这些时光串联成 “我” 的童年记忆,是童年中闪亮的片段,表达 “我” 对图书馆时光的珍视。
①让 “我” 接触到丰富的故事(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②让 “我” 学会善良、勇敢,懂得梦想的珍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③为 “我” 的童年增添快乐,让 “我” 爱上阅读,为后续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基础,阅读成为 “我” 童年宝贵的财富。
第五篇:《外婆的菜园子》
(1)qié (2)chú (3)热闹 (4)杂
①这些词语都是 ABB 式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蔬菜的颜色 —— 青菜的绿、番茄的红、茄子的紫,色彩鲜明,画面感强;②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童趣,贴合 “我” 童年的视角,体现 “我” 对菜园子蔬菜的喜爱,让描写更鲜活。
①从 “笑着说‘傻孩子’”“轻轻教我辨认菜苗”,可见外婆温柔、耐心,对 “我” 充满包容,不因为 “我” 挖断菜苗而责备;②从 “每天天不亮去菜园子松土、浇水”,可见外婆勤劳、认真,对种菜充满热情,用行动教会 “我” 做事要用心,是个朴实、慈祥的老人。
①从味觉角度描写番茄的 “甜”、黄瓜的 “脆”,生动还原菜园子蔬菜的新鲜美味,体现菜园子的 “珍贵”;②这些味道是 “我” 童年的美好记忆,让 “我” 对菜园子的回忆更具体、有画面感,也暗含 “我” 对外婆的感激(外婆分享劳动成果),为后文表达情感做铺垫。
①外婆教 “我” 种菜,耐心教 “我” 辨认菜苗、松土,用行动传递知识与爱;②外婆摘新鲜的番茄、黄瓜给 “我” 吃,做 “我” 最爱吃的茄子炒豆角,用美食表达对 “我” 的疼爱;③外婆每天勤劳种菜,为家人提供新鲜蔬菜,用劳动守护家人的生活,菜园子是外婆爱家人的 “载体”,藏着对 “我” 和家人的深情。
①都运用多感官描写:本文从视觉(绿油油的青菜)、味觉(番茄的甜)描写菜园子,《百草园》从视觉(覆盆子的红)、听觉(蟋蟀的叫声)、味觉(覆盆子的酸)描写百草园,都让场景更立体、鲜活;②都充满童趣:本文以孩子的视角写 “跟着外婆种菜”“吃番茄”,《百草园》以孩子的视角写 “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都体现童年的快乐与好奇;③都融入情感:本文借菜园子表达对外婆的爱与怀念,《百草园》借百草园表达对童年自由生活的喜爱,都让场景描写与情感表达结合,情景交融。
第六篇:《第一次登台演讲》
A(解析:A 项 “踱步” 读 “duó”,正确;B 项 “连衣裙” 读 “lián”,但需注意题干 “完全正确”,C 项 “克服” 读 “kè”,D 项 “奖状” 读 “zhuàng”,但需检查是否有错误,实际 A 项无错误,故选 A)
①表现 “我” 对演讲比赛的重视态度 —— 认真准备,不敷衍;②“对着镜子练语气、停顿” 体现 “我” 的努力与用心,想把演讲做好,展现 “我” 认真对待任务的品质,为后文演讲成功做铺垫。
①“我” 在演讲时想起了校园里的美好画面(梧桐树、和同学读书、老师讲课),这些画面让 “我” 感受到对校园的热爱,有了情感共鸣;②情感的投入让 “我” 忘记紧张,专注于表达内心的感受,声音自然变得响亮,体现 “真情实感” 对表达的重要性。
①妈妈的鼓励(“别太紧张,就当台下是好朋友”)缓解 “我” 的焦虑,让 “我” 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比赛;②老师的鼓励(台下点头、赛后表扬)增强 “我” 的信心,让 “我” 在台上更放松,也让 “我” 感受到支持,更有勇气完成演讲;③两人的鼓励是 “我” 克服紧张、完成演讲的重要动力,体现家人与老师的支持对 “我” 成长的帮助。
①告诉我们 “勇敢尝试才能成长”:“我” 虽害怕忘词,但仍勇敢站上讲台,最终克服紧张,收获成功;②告诉我们 “认真准备能带来好结果”:“我” 每天练习演讲,认真对待,最终获得二等奖;③告诉我们 “真情实感最有力量”:“我” 因想起校园美好画面而投入情感,让演讲更动人,说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能让事情做得更好。
第七篇:《往事依依》
(1)sōu (2)yóu (3)摹 (4)吆
①运用比喻,将 “年华” 比作 “流水”;②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引出下文 “不少事情模糊,但几件事记忆犹新”,形成对比,突出 “往事” 的珍贵;③奠定文章 “怀念往事” 的情感基调,让开头自然引出回忆,结构更流畅。
①小时候在槐树下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②上小学时跟着老师读古诗,从此喜欢上古诗;③老师带 “我” 看画展,在《清明上河图》临摹画前听老师讲画里的故事。
①老师教古诗时,“我” 看着课本插图,仿佛真的看到 “月亮照在地上像白霜”,将诗句与画面结合,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②古诗语言简洁却富有意境(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 “我” 体会到文字的魅力;③老师的教学方式(领读、结合插图)让古诗学习不枯燥,激发 “我” 的兴趣,因此 “我” 喜欢上古诗。
①运用比喻,将 “往事” 比作 “种子”;②深层含义:往事中包含的故事、古诗、艺术元素,像种子一样在 “我” 心中生根发芽,影响 “我” 的成长 —— 让 “我” 爱上文学与艺术,培养 “我” 的审美与情感;③这些往事成为 “我” 成长的养分,伴随 “我” 长大,体现往事对 “我” 深远的积极影响。
①都选取 “印象深刻的小事” 回忆:本文选 “听故事、读古诗、看画展”,课内《往事依依》选 “读《千家诗》、听老师讲古文、登北固楼赏景”,均选取童年或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小事,而非宏大事件,让回忆更真实、贴近生活;②都融入 “情感与成长感悟”:本文通过往事表达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往事对自己的积极影响,课内《往事依依》通过往事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人生的思考,均让回忆不仅是 “记事件”,更有 “谈感悟”,深化主题;③都用 “生动描写” 还原场景:本文用 “满院香味”“慢悠悠的声音” 描写听故事的场景,课内《往事依依》用 “吟诵声”“景色描写” 还原读书、赏景的画面,均让往事更鲜活,有画面感,增强感染力。
第八篇:《再塑我童年的那本书》
(1)xiū (2)cháo (3)感 (4)折
①环境描写体现时间的流逝(从夏天到秋天),暗示 “我” 休学在家的日子漫长,烘托 “我” 孤独、难过的心情;②梧桐叶 “从绿变黄” 的衰败景象,与 “我” 当时生病的状态、低落的情绪相呼应,让情感表达更含蓄、自然;③为后文 “我” 通过读书重新振作做铺垫,形成 “低落 — 振作” 的情感对比,突出书籍的积极作用。
①不只是 “简单的儿童故事”,而是蕴含深刻道理;②故事里藏着优秀品质:《小美人鱼》体现勇敢与为爱奉献,《丑小鸭》体现坚持自我与不放弃,《坚定的锡兵》体现坚守信念,能传递正能量;③情节动人,有感染力,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如 “我” 被故事吸引、感动)。
①“我” 之前因休学在家而 “孤独、难过”,眼睛里没有光彩;②读《安徒生童话》后,“我” 被故事吸引,有了情绪波动(感动流泪、开心大笑),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③“眼睛里重新有了光” 表现 “我” 从低落、迷茫到重拾快乐、找回生活热情的心理变化,体现书籍对 “我” 的治愈作用。
①运用比喻,将 “《安徒生童话》” 比作 “一位老师”;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书籍对 “我” 的深远影响:像老师一样,不仅陪伴 “我” 度过困难时光,还教会 “我” 面对生活的方法(如用勇敢、坚持应对困难);③突出书籍的 “教育意义”,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①都帮助 “我” 走出困境:本文中,书籍陪 “我” 度过休学的孤独时光,让 “我” 重新振作;《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帮助海伦 凯勒走出失明失聪的黑暗,学会沟通与认知,两者都成为 “我” 困境中的 “光”;②都塑造 “我” 的精神品质:本文书籍教会 “我” 勇敢、坚持,影响 “我” 面对生活的态度;《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让海伦 凯勒变得坚强、热爱生活,培养她的求知欲与善良品格,两者都对 “我” 的精神成长起到关键作用;③都成为 “我” 成长的转折点:本文书籍让 “我” 从孤独难过变为积极面对生活,是童年成长的重要节点;《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的出现让海伦 凯勒的人生发生改变,开启新的生活,两者都推动 “我” 实现成长的 “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