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线索及记叙文顺序 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线索及记叙文顺序 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12:3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阅读技巧
顺序、线索要理清
要点梳理
知识储备
1. 记叙顺序的定义和分类
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要点梳理
知识储备
(2)倒叙: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高潮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
再按顺序叙述。倒叙一般有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进行叙述。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在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情做一些补充交代的叙述方法。
【归纳】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2. 记叙文线索的定义和分类
线索指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线索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记叙文的线索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通常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
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2)以实物为线索:往往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串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
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全文。
(3)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就是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串全文的一条线索。
(5)以地点为线索: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6)以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的文章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来组织材料,这一类就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记叙的线索。
考点透视
本文的记叙顺序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某段属于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给出某事某物,明确其作为“线索”的结构作用。
梳理文章的脉络和思路。
技巧归纳
1. 记叙顺序的判断依据和作用
记叙顺序 判断依据 作用
顺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写 ①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
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倒叙 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先交代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
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最前
面来写,然后再叙写整个过
程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
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
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记叙顺序 判断依据 作用
插叙 不在一条线索上,至少有两
个故事。叙事时中断叙述,
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①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②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③对前文进行补充
说明,或为后文做铺垫;④突出文章
中心;⑤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
格和情感
记叙顺序 判断依据 作用
补叙 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叙事是对前文的交代,是中
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或人物做
补充交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人
物形象更饱满,文章中心更突出;②
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
笔予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
  2.文章线索的特征、作用和找出方法
特征 作用 找出方法
①贯串全
文;②有明
显的文字标
志,反复出
现 ①是贯串全文的脉络;②把
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
在一起;③使文章条理清
楚、层次清晰 ①文章标题;②反复出现的人、事、
物;③注意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
④看是否有感情的发展变化;⑤看是
否围绕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来写
例文引路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本题满分12分,实际得分     分。
第     题失分最多,复做得分     分。
不忍舍弃
张 洁
  ①那天,请小阿姨将终日风吹日晒下的自行车,搬上我室外的楼道。当她把自
行车推进电梯时,一位太太说:“什么破车,值得这么娇贵!楼下那么多名贵的
车,还没往楼上搬呢。”
②我虽买不起汽车,一辆名贵的自行车还买得起,可天下有哪辆自行车,甚至
名贵的自行车,能与我这辆自行车相比?这的确是一辆洗尽铅华的旧车,且车座开
裂(却是上好的牛皮)、多处生锈,但因为一直注意保养,所以它离“破”还远,
甚至还中看,特别还中骑,至今骑起来依然杂音全无,非常轻捷,腿上一点儿不感
吃力。
③这辆自行车购于一九七五年,本是我无力买车的年代。要不是母亲见我以步
代车上班辛苦,克扣家庭开销多年,还真买不起它。可以说这辆车是母亲给我买
的,她才是这辆车真正的主人。
④那时我连五分钱的车钱也舍不得花,好在机关不远,常常步行到机关,穿着
由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制的布鞋,鞋底上钉着经得起千锤百炼、长途跋涉的胶掌
儿,直到母亲有一天对我说“我纳不动鞋底,也绱不动鞋了”的时候为止,我才改
穿塑料底鞋。
⑤母亲去世后,我在她的百纳包里发现一双她虽纳好,却没有绱的棉鞋底。但
在她去世后的那段时间里,天昏地暗,等我稍稍清醒,想让人帮我做双鞋面绱上,
再穿一双母亲给我做的鞋时,却找不见那双鞋底了,连母亲的那个百纳包也找不到
了。难道让小阿姨带走了?我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可我仍然希望有一天,它又忽然
出现在眼前。
⑥想当年,我将这辆凤凰二八、黑色全链套女车的车座,拔得高高的,两
条长腿蹬在上面的情景,是何等满足、风光。苏州街还没有通公共汽车的时
候,它就是每个周末我载女儿返校的二等车。它还驮过中了“状元”的女儿入
住大学时的行李,后来又成为她的策骑。而今她已远隔重洋,改驾汽车。黄鹤
渺然去,空留旧时骑。
⑦转眼十八年过去,世事苍茫,物是人非。我现在还需要骑自行车吗?公事有
机关派车,私事可以“打的”。可我仍然保存着一些别人看来一钱不值的旧物,因
为那里面有母亲。
⑧比如一九六七年买的那台红旗582电子管收音机。
⑨那时我们家穷得连台收音机也没有,女儿又极爱音乐,哪家邻居开了收音
机,女儿就蹲在人家窗下蹭听。每每看见丁点儿大的女儿,在人家窗下缩成一个小
球的样子,妈就心疼得不行。心一横,就将八十多元以备急需的家底全部抛出,买
了这台收音机。如今它早已听不成声,灯也灭了,电子管也坏了,一个旋钮也掉
了……可我为什么还留着它?不过是留着妈对我们的爱。
⑩妈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家具、茶杯、眼镜,写过字的纸条,看过的书……特
别是她亲手熨过还没来得及穿的几件衣服,我一直原样挂在衣橱里,每每打开衣
橱,一件件抚摸起来的时候,还能真切地感应到妈的信息……
还有两个兼做电话、地址、记事用的旧杂记本,翻到一九九○年十月十六
日,可以看到:领母亲工资。
翻到十月十七日可以看到:母亲,牙。说的是那天我应该带母亲去试她新
镶的牙。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怎样坐在牙科大夫的椅子
上,我怎样小心翼翼地将她那副旧牙包进干净的手帕,免得弄脏了它,妈再戴的时
候染上什么病……
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六日那一页上写着:下午1:30,妈妈CT。
又在某页可以看到:301,博爱康复中心(永定门外)。这是准备联系给妈
妈做核磁共振的两家医院。
泌乳素瘤,伽马射线,天坛医院,下面是几个大夫的名字,这里装着我和命
运争夺妈的最后日子……
某一页上又写着:北京铁路分局,丰台铁路中心医院,神经科主任马士程,
3251127,100071;铁路总医院外四区,周东,3244047。这已经是妈的后事了……
看着这些破碎的、让我不忍释手的文字,谁还能像母亲那样,让我魂牵
梦绕?
今年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前,忘记向小阿姨交代好好保养这辆自行车。小
阿姨家境比较富裕,时常丢弃我家中的旧物,这样老的一辆自行车自然不在她眼
里。出国两个多月期间,它便一直被丢在车棚里,这一来,所有镀镍部位,都被雨
水弄得锈迹斑斑,看上去真像一辆名副其实的破车了,让我心疼不已。可我怎能怪
她,只能客气地暗示:“去年我骑它的时候,还没生一点锈呢,是不是?”
经此一挫,我明白了,不会说“不”,是不行的;不好意思“要求”,也是
不行的。修炼到会说“不”,只能算是修炼了一半,一定要修炼到好意思“要求”
才行。于是我让小阿姨买来润滑油,将自行车身仔细擦了一遍,并从楼下车棚搬至
我的楼道。今天更对她说:“我们家保留一些破旧的东西你不要奇怪,也不要随便
乱扔,我既然保留它们,一定有我的道理。”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1. 经典考法写出本文的明线和暗线。(4分)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把作者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事串联起来的?(2分)

【答案】明线:和母亲有关的旧物。暗线:“我”对母亲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答案】和母亲有关的旧物(或:“我”对母亲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2. 经典考法文中插入有关“旧杂记本”的故事有什么好处?(3分)



  文章第 — 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运用插叙,对前文“我”保留母亲旧物进行补充说明,更能体现出“我”
对母亲的爱和思念;旧杂记本中记录了“我”照料母亲的一些琐事,能体现出
“我”的细心,以及“我”对母亲的爱。
【答案】采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内容上,对前文“我”保留母亲旧物进行补充
说明,体现“我”对母亲的爱和思念,表现出“我”的细心。结构上,使文章脉
络清晰、结构紧凑、上下勾连,使文章浑然一体。
牛刀小试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本题满分15分,实际得分     分。
第     题失分最多,复做得分     分。
猫 冬
管苏清
①天空瓦蓝瓦蓝,一群群大雁排列成“人”字形的雁阵,冲破遥远北方的寒
流,飞到老家黄海边的盐城滩涂时,冬天就自然来到了。
②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小洲,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
穿行着,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在滩涂上空做几次试探
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滑翔而下……
③母亲顾不上看风景,一到初冬,她就分外忙碌,要买一板车、上百斤翠绿
的雪菜;平时舍不得买肉,这时拎回一整个猪后腿;还要买几十斤鲥鱼,每条约两
斤,鳞光闪闪的,诱人。清洗,晾晒,腌制,这些都是为猫冬准备的,日后就成了
下饭菜。
④上初中后,我会主动帮母亲干点体力活,拉上板车,一起去买红薯。去时空
车由我拉,回来装满红薯的车重,母亲把车绳抢挂在脖子上,怎么都不肯让我拉,
我就在车边上拿出吃奶的劲头推。母子俩一路满头大汗,走走歇歇,我总觉得路特
别长,老是到不了家。有时路过烧饼店,母亲会给我钱和粮票,买两只烧饼充饥。
狼吞虎咽,不一会儿我就吃完了。母亲往往说她吃不了,把手中的一半塞给我。我
知道母亲心疼我,便装着很使劲,小小地咬一口,又会逼着母亲吃完再赶路。
⑤路上推车累了,我就抬头看看天空。有时一群大雁轻盈地划破长空,向海边
迁徙,我就想它们很快就会到达歇息地,从空中灵动降落,并向下面呼叫的鸟儿们
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叙述重逢的喜悦。
⑥等到天空看不到雁群,它们飞向更远的南方,就是真正的寒冬腊月了。家人
围坐火炉,闲拉家常,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等“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
了壳的熟栗子,夹起来,烫得在手里来回倒,嘘嘘吹气。我会剥壳,把栗子先送入
母亲口中,她笑着说:“儿子长大了。”此刻她忙着纳鞋底,为家人春节能穿上新
鞋子。栗子的香甜熨帖了寒凉,母亲的劳作温暖了人生。
⑦冬日读书,干扰最少,心最沉静。躲在被窝里读《三国演义》《水浒传》,
兴味无穷,惬意无限。如果是雪天,更是妙不可言,书香滋润了年幼的心田。有时
晚上雪花漫天飞舞,姐姐会拉上我踏雪寻梅。傲然绽放的梅花,总是伴着横斜的疏
影、盈袖的暗香,在人们心灵柔软处悄然飘落。姐姐告诉我,人不怕清贫,要有傲
骨,将来工作了不能做坏事。我当时年幼无知,似懂非懂,如今才知其义。
⑧进入三九,天冻得凶,滴水成冰。男孩皮实,不怕冷,玩闹多。小河冰层
厚,男孩上学,跳上冰面,一路滑行,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不一会儿就没了人
影。教室没有取暖设施,下课铃声一响,大家就会冲出门,女孩跳绳、踢毽子、砸
沙袋,男孩成群结队玩“挤油渣”“斗公鸡”游戏,全身发热,再进课堂就不冷
了。如果天下大雪,就堆雪人、打雪仗,放学更是玩得忘了回家,到饭点大人呼叫
孩子乳名的声音,在巷子里此起彼伏。
⑨每天放学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我总是先到厨房,母亲会在土灶烧饭
的余烬中焐红薯,从土灶膛中掏出的红薯,香气袭人,趁热剥皮吃,就是冬天最好
的美食之一。家中也有晒干的红薯片,吃几次就不吃了,但经爆米机加工过,又香
又脆,大家也会抢了吃。
⑩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炸肉圆、包饺子、接财
神。这是孩子们狂欢的日子,穿新衣、磕响头、拿压岁钱、买兔子灯……在寒冬
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何惧冬寒?
四季流转,岁月更迭。一转身便是大半辈子,“两鬓的雪,若是沧桑,我用
微笑扫除;若是迷茫,我用乐观扫除;若是悒郁,我用阳光扫除”,心若没有栖息
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心若沉静,再冷的冬天,也是温暖。相信没有一个冬
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我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叫,当来年它们从南方结对飞回,天空中响起“嘎嘎”
的叫唤,犹如听到一首春天野性的诗歌。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1. 选文写了猫冬时的一系列活动。请将其中明确写到的母亲做的事概括全
面。(4分)
(1)为猫冬准备下饭菜;
(2) ;
(3) ;
(4)在土灶烧饭的余烬中焐红薯。
2. 从选文第⑦段中可以看出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3. 选文第⑧段,作者是怎样表现三九天孩子们的快乐的?(3分)


拉着板车买红薯 
为家人春节能穿上新鞋子而忙着纳鞋底 
【答案】姐姐是一个热爱大自然、有浪漫情怀、会教育弟弟的人。(意思对即可)
【答案】先正面罗列孩子们众多的玩耍项目,突出快乐无处不在;再用大人们的呼
叫声侧面表现孩子们玩得忘记一切的快乐。
4. 对点训练文中多次写到大雁,有什么作用?(3分)




5.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以大雁为线索,贯串全文,借用大雁突出了时间的变化,使文章层次清
晰,同时大雁的往返活动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
逝、人生变化的感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大雁,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渲
染了诗意的氛围,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
逝、人生变化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本题满分20分,实际得分     分。
第     题失分最多,复做得分     分。
墨香里的年味儿
徐 进
①临近岁尾,年味儿越来越浓,我似乎又嗅到了一股淡淡的墨香,又看到了红
红火火的春联。
②父亲与对联有着深深的情缘。自我记事起,乡邻红白喜事的对联,都是父亲
写的,我家的春联也是父亲书写的。
③受父亲影响,孩提时,我就对春联情有独钟。因为过年的时候,裁红纸,写
对子,贴春联,是父亲必须亲自去做的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也跟着忙活,从
中享受春联带给我们一家人的喜庆与希望。
④犹记得每年寒假,还没回家,父亲就会给我打来电话,嘱咐我买红纸。父亲
自有毛笔和没用完的墨汁,就担心没有红纸写不成春联。我知道,每到过年,他都
会自作一副对联,很仔细地贴上,毕竟一年是一年,新年要有点新气象。
⑤大街两旁,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年画、春联、中国结和火红的灯笼,
年就这样欢欢喜喜地赶来了。我在店内挑选红纸时,看到里面摆放的春联,总
感觉没有父亲写的春联的那种家的味道和幸福气息,因为那是他依据自家的实
际情况写出的。
⑥我读书那几年,物质条件差,家里贫穷了些。然而每到腊月三十,父亲都会
早早地起床,找出我买来的大红纸,眉头微蹙,目光专注地折叠,用小刀小心翼翼
地裁开,收拢,为写春联做准备。为了书写时能找到每个字的中心点,父亲比对着
拟出的春联字数,将红纸叠出“×”痕。如果字数多了,还要熬点糨糊,以便把两
条红纸连接成一个长条,这样写春联的纸才够长。我就拿着粘接的红纸在炭火前慢
慢烘干,递给父亲。
⑦父亲一边启开先前为别人写喜联时用过的大瓶墨水瓶盖,一边示意我把红
纸摆放在大案上。我自然明白父亲要开始写春联了。我用右手把红条纸的前段按住,父亲开始非常慎重地蘸墨书写,每写完一个字,我就向前拉一点儿。天很冷,手也冻僵了,但墨香淡淡地散开,节日的喜庆也蔓延开来。父亲越写越精神,脸上也红红的,写到最后反而解开外套扣子,说写得流汗了。写完之后,父亲再慎重地书写横批。
⑧在等待字迹变干的间隙,父亲还要对着亲手写的这副对联品评一番,和我
絮叨着哪个字写得还好,哪个字写得有些什么问题。我也和父亲一道欣赏和评判得
不亦乐乎。有问题的字改是改不成了,但我还是从中领悟到了一些春联书写的小窍
门,感受到了写春联的乐趣。
⑨后来的几个春节,父亲约我齐作春联。他一边书写,一边怂恿着我来写。我
读师范时练过柳体①,也能够信手完成,只是和一直坚持写对联、令我仰慕的父亲
相比,自感写得差远了。父亲看了却叫好,眼里充满了赞赏,说比他的“我字体”
有章法。就这样,我和父亲合作完成春联的创作,满满的幸福感便伴着墨香在我们
之间弥漫开来。
⑩岁月更迭,一年又一年。每当春节越来越近时,家家户户忙着过年,紧锣密
鼓地准备着各种吃的、喝的、穿的、玩的,贴上的春联也多是买来的。唯独我家自
己写春联、贴春联的传统依然在。
墨香里的年味儿,一直弥漫在我心间,家门上贴着的红红的春联也时常
闪烁在我眼前。墨香里,有我们对家庭温馨场面的深深回忆,有我们对父亲濡
养教诲的绵绵深情,有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殷期许,更有我们对优秀传统
文化的默默传承。
(选自《意林》,有改动)
【注释】①柳体:唐代柳公权所写的字体,笔画遒劲。
1. 阅读选文第⑥—⑨段,填写表格。(4分)
段落 第⑥段 第⑦段 第⑧段 第⑨段
内容 概括 裁备春联 书写春联 (3) (4)
态度 情感 (1) (2) 不亦乐乎 幸福满满
(1) (2)
(3) (4)
小心翼翼 
非常慎重 
品评春联 
齐作春联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分)
  大街两旁,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年画、春联、中国结和火红的灯笼,年就这
样欢欢喜喜地赶来了。


3. 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然而每到腊月三十,父亲都会早早地起床,找出我买来的大红纸,眉头微蹙,
目光专注地折叠,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开,收拢,为写春联做准备。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到来时
人们的高兴、喜悦之情。
【答案】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裁剪红纸时的小心、专注,突出了父亲
对写春联这件事的认真、重视。
4.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父亲还要对着亲手写的这副对联品评一番,和我絮.叨.着哪个字写得还好,哪个
字写得有些什么问题。



【答案】“絮叨”的意思是唠叨、啰唆,这里写出了父亲品评自己写得春联时的画
面,父亲之所以“絮叨着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写得有些什么问题”,是因为他对
写春联这件事的热爱。
5. 选文第⑨段中对于“我”写的春联父亲叫好,而和父亲相比“我”“自感写得
差远了”,分别是什么原因?(4分)




6. 对点训练“春联”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父亲对于“我”写的春联叫好一方面是一种鼓励,另一方面是“我”
练过柳体,能够信手完成,表明“我”写得确实不错。和父亲相比“我”“自
感写得差远了”是因为父亲一直坚持写对联,有经验、有能力,表现出“我”
对父亲的仰慕。
【答案】“春联”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春联”寄托着作者对过去温馨家庭
的美好回忆;“春联”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留恋;“春联”有对未来美好生
活的向往;“春联”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默默传承。(答出三点即可)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本题满分15分,实际得分     分。
第     题失分最多,复做得分     分。
汤圆开水
曾 颖
①在四川话中,“汤圆开水”的形象可不是正面的。如果说一个人喜欢乱喝汤
圆开水,就是指他产生了非分之想,并自找麻烦的意思。乱喝汤圆开水,烫到了,
背时(活该)。
②而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汤圆开水却是温暖、智慧且充满了悲悯之心的一个
词。这一切,与李汤圆有关。
③李汤圆,什邡外西街人,自幼跟父亲学做汤圆。其父早年在县城南华宫
旁经营一家名叫“味余香”的食品店,以川味汤圆为主,最有特色的是加了花
椒的红糖椒麻馅汤圆,还有黑芝麻汤圆和玫瑰汤圆,其味道是很多老什邡人童
年美好的记忆。
④我认识李汤圆时,他是我家对门建筑公司的炊事员。因为与他儿子洪贵是好
朋友,常常受惠吃到他用做馒头的边角余料蒸的小寿桃和兔子之类的,虽然同样是
粗面加糖精,但比起蒸笼里给大人们吃的馒头,味道就是不一样。那时,我就对食
物的外形及进食的方式对味道的影响,有了最初的认识。我和洪贵每天中午十一点
踩着钟点从蒸笼的蒸气中接过李叔叔塞过来的小搪瓷碗,躲在灶台背后的旮旯里,
吃得呼尔嗨哟,比真兔子真仙桃还香。
⑤这场景,是我童年最美好最温暖的画面。但这个画面的制造者李叔叔的生活
并不温暖美好,一家七口的生活担子,重重地压在他一个人身上,那份炊事员工作
的微薄工资,根本不能承担起这份重量。他空有一身本事,却施展不出来,每日里
忙完手中的活就坐在厨房里生闷气。
⑥改革开放后,他第一个从建筑公司辞职,在我家门口摆起一个小摊,两根条
凳支起一扇门板,两个蜂窝煤炉灶,一个煮红糖百合稀饭,一个煮汤圆。汤圆馅都
是他自己做的,有红糖馅、玫瑰馅和黑芝麻馅。他是从哪里搞来这些当时稀缺东西
的?据传闻,光是白糖,就是他亲自去云南买的,把借来的钱揣在怀里装疝气病
人,捂着裆坐了几天车。
⑦从那以后,我的每个清晨,就是被李汤圆搭火的柴烟和百合稀饭的香气唤醒
的。特别是冬天天短,天色漆黑,地上的白头霜惨白惨白的,李汤圆生火的那一团
小小的光亮,成为整个外西街唯一的亮色和暖意。
⑧那时,这里叫建设路,是什邡西边几个大乡镇入城的要道,每天早晨,卖菜
的赶场的挑粪的人们络绎不绝,您想想,在黑暗与寒冷中赶了一早晨路,结着冷霜
的眉眼和挂着冰涕的鼻子看到闻到这点炉火与烟火气,该是怎样一种感觉?
⑨李汤圆做生意,从不吆喝。炉膛里那点小小的暖意,对寒风中赶路人的
感召,足胜油灯中的光亮对飞蛾的诱惑。人们从远处走来,总会停下驻足,与
李汤圆搭讪聊天,闻闻汤圆和稀饭的香,问问昨日的菜价或明天的天气,还有
熟人故旧的近况轶事。当时的汤圆8分一碗,稀饭5分,但并不是所有的早行
人,包包里都有这份余钱。大家出门办事,事前几天,就已把不多的钱和要置
办的事,在心里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盘算了好多回。西门外都是穷乡,好多大
队大半天工分,也就八九分钱。
⑩李汤圆决不问顾客要不要来碗汤圆,而是抽凳子请人坐下,从滚滚冒着热气
的汤圆锅里,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水,双手递过去,无论对方年龄衣着怎样,都
一视同仁。
汤圆水里姜和糯米的香气,像雨后仙山的云气一般,冉冉升起在寒冷而黑暗
的空气中。而端着碗的李汤圆,脸上真诚而不带杂质的笑容,俨然有光一般。如果
此时有照相机,将这个画面定格下来,那该是多么亲切而美好啊!漆黑的画面,唯
有碗里如丝如缕的暖气,映照着李汤圆带着真诚笑意的脸。我想,这个画面,可以
取名叫“温暖”。
有人说,这不过就是小商小贩为了揽客的一个小小手段。我不否认其中
确有多卖一碗汤圆的愿望,但如果仅是这样,他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因为这样
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送汤圆水这一个小小举动,刨开燃料之类成本,
光是碗,每天必须多洗几十次,街边离摊最近的井至少50米,每天就要多挑三
五趟水。对于一个独力支撑七口人家生计的中年男子,这额外的几担水里,装
着的是悲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悯。对于一个走了一宿夜路的乡下人,难
得进一次城,对城市充满了敬畏与恐惧。而在黎明时分的城门口,迎他的是一
碗温暖的汤圆水,会是怎样的感受?
我的外公就非常欣赏李汤圆的这个举动,因为他就有在异乡讨碗水喝被拒的
经历,对方说:“冷水要人挑,热水要煤烧,凭啥子给你?”此事曾深深刺痛过他
老人家。而李汤圆对每个站到摊前的人奉上汤圆水的举动,让他钦佩不已。
人们喝下汤圆水,当即叫加几个汤圆的有之;心怀感激地表示下回来吃汤圆
的,也有之;还有送上一把小菜或放下两个果子的;也有吃碗汤圆,下午卖完菜回
来再给钱的。无论照没照顾生意,李汤圆都笑眯眯地迎送。特别是对那些喝完汤圆
水没买汤圆一脸歉疚的,他更是语带关切地请人家改天再来,脸上带着满足的笑
意,仿佛那不收一文钱的汤圆水带给人们的那一份暖意,也是他赚到的重要一笔。
这个小小善举,一直坚持了多年,令他的招牌,在外西街乃至整个县城,都
响当当的。人们都说他的汤圆很好吃,而我却觉得,他的汤圆开水更好喝,那洁白
如乳汁般泛着姜、玫瑰和红糖芝麻香气的一小碗开水,是一个小生意人在苦难人生
中对世界报以的小小善意。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暖。
李汤圆及他的汤圆摊,至死没有走出过外西街,但我相信在很多人的记忆
里,会记住那些寒冷早晨里喝下的汤圆开水,以及由此带来的温暖与感动。一如今
夜的我,想起家乡时,第一个想起的,便是那碗汤圆开水……
1. 选文第 段中说眼前的画面可以取名叫“温暖”,你觉得“温暖”和“汤圆开
水”哪个作为本文的标题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示例一:“汤圆开水”好。文章以“汤圆开水”为线索,叙述了李汤圆的
生活经历,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含蓄揭示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示例二:“温暖”好。文中李汤圆递出汤圆水的画面亲切、美好、真诚,使人感到
温暖。以“温暖”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可贵的品质,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
2. 李汤圆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3分)






【答案】①对人一视同仁。无论贫富,都从滚滚冒着热气的汤圆锅里,舀一碗热气
腾腾的汤圆水,双手递过去。②做事细致或肯吃苦。装疝气病人坐车去云南买白
糖。③善解人意。对那些喝完汤圆水没买汤圆一脸歉疚的,他更是语带关切地请人
家改天再来,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④心地善良或乐于助人。“我”常常受惠吃到
他用做馒头的边角余料蒸的小寿桃和兔子之类的。⑤持之以恒做好事。主动给顾客
盛一碗汤圆水,一直坚持很多年。(答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3. 请品味选文第 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汤圆水里姜和糯米的香气,像雨后仙山的云气一般,冉冉升起在寒冷而黑暗的
空气中。


4. 对点训练有人说选文第 段写外公在异乡讨碗水喝被拒的经历与本文主要内容无
关,你觉得可以删掉吗?(3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香气”比作“云气”,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汤圆水热气腾腾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李汤圆善举的赞美之情(2分)。
【答案】不可以,该段描写外公的经历,属于插叙。写外公在异乡讨碗水喝被拒,
与文中李汤圆免费送路人汤圆开水喝形成鲜明对比(1分),反衬出李汤圆为人淳
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2分)。(答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
5.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选文第 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暖。





【答案】在建筑公司做炊事员的时候,一家七口的生活担子,重重地压在李汤圆一
个人身上,那份炊事员工作的微薄工资,根本不能承担起这份重量;后来辞职做起
了小生意,也看不出大富大贵,所以说“世界以痛吻我”。他却善良地对待每一个
到来的顾客,不管照没照顾他的生意,他都给顾客盛一碗汤圆开水,所以说“而我
报之以暖”。(言之有理即可)
感受真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本题满分19分,实际得分     分。
第     题失分最多,复做得分     分。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
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
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
山去。
②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涧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
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③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
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
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
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
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
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界只有
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坡上开凿了层
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塍,我终于也像
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
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
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
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在大河
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随着水库一起修建的,还
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庄。这渠清水在流过
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
的远方。
⑧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
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了道,弯进圳
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而在一些大石头下
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规规矩矩、明明白白。途
经村庄的渠道虽然不长,却有明渠、隧道和渡槽。明渠有一个梯形的底座,渠道送
水的时候,渠水在梯形的渠道里平缓无声地流动,没有波澜,也看不见底。隧道和
渡槽的内壁都是陡直的,里面没有可供抓握的水草或者杂树。所以在渠道过水的时
节,父母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不要去渠道里玩水,以免发生危险。我们简直对它又
爱又怕。
⑨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是
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渠底
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漾开水
波纹似的微笑。
⑩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
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
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
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
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
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
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
直通大海。
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
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
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
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
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经是
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
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是童年时代故
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
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
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
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3日,有删减)
1. 对点训练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图,并据此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6分)
(1)梳理文章内容:


(2)探究结构特点:

①清亮、温柔、大胆 ②宽阔平缓、遍体鳞伤
③同情、怜惜 ④感激、赞美、钦佩
文章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到
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 
2. 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
园”之“乐”的。(3分)



【答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村庄的昏昏欲睡和蝉的鸣叫,突出夏天的炎热,与
“我”的感受形成对比;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出“我”捉鱼虾、泥鳅、螃蟹时
的快乐心情。
3. 请你为文章第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
角度设计)(4分)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
平川。





【答案】示例:重读“只有”“冲撞”“轰然”;“重重叠叠”“一马平川”语音
延长。理由:“只有”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强调走出大山
的艰难,“轰然”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重重叠叠”语音延长凸显山
的阻碍之大,“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令人向
往,给人激励与鼓舞。(言之成理即可)
4. 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
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
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6分)





【答案】①大河从深山流出,历经波折,依然一路奔向大海,它一往无前的精
神坚定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意志。②大河无论以何种水的形态存在,
都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它的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③大
河奔流入大海,但最终仍会变成云、雨回到故乡,它的反哺精神使作者产生了
回馈故乡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