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4 09:2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高二历史导言课
2025秋季开学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导言课
高中历史教材
通 史
专题史
高一年级学习
(合格性考试)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选择性必修课程意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教材介绍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1.学习专题——政治生活


2.时空范围
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
之上的公共权力。
对内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全书概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提前预习:熟悉内容,不放过角落,课前提示、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思考点、探究与拓展、插图及文字。有整体概念,能自己列出框架,例如第一课的框架。
二、学习建议
2、复习前一课的内容,每天坚持背书,课前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抽背。学习文科,“坚持”很重要!老师的“督促”也很重要。
3、找出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而非死记硬背,牢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根据关键词记忆。 历史最难把握的“时间”,可以拆分为:
一段历史→某个历史事件→某个时间点
学会缩句以及关键词原因、背景、意义、影响、评价、主观、客观;政治、经济、思想等;直接、间接;局部、整体;中国、世界等不同角度思考。
理解优于死记: 重在理解制度设计的逻辑、目的、运作方式及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理解了,记忆自然水到渠成。
体系化掌握: 不要孤立地学一个个制度,要放在历史发展脉络(纵向)和社会治理体系(横向)中去把握。
核心概念是基石: 务必准确掌握并深刻理解教材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概念和专有名词。
关注“变”与“不变”: 制度的演变是主线,要特别关注变化的节点、原因、内容和影响。
勤于思考与提问: 主动质疑,多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这个制度真的达到目的了吗?” “和之前/之后/外国相比有何异同?”
历史,不是记忆的学问
历史,是思考的学问;
二、学习建议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记忆是最原始的方法。
3、听课是最佳的良药。
4、笔记是高分的关键。
5、作业是成功的阶梯。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早期国家的权力架构
一、早期国家权力架构——夏王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问题1:“大同”社会指什么时代?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小康”社会始于哪位统治者?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材料反映了社会的哪些变化?
“大同”社会是原始社会,政治制度是禅让制
“小康”社会指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朝;启继位,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变化:政权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 禅让制 → 世袭制
社会性质: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从原始民主向阶级社会发展,是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一、早期国家权力架构——商王朝
问题2:观察“商朝势力范围示意图”,指出商朝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原因。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王畿四周是外服(间接控制管理的方国和部落)。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
(2)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内服
外服
问题3:根据教材,并回顾所学知识,补充分封制的有关内容
目的
对象
内容 权利
义务
影响 积极
消极
特点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再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爵位世袭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政治: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经济:促进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
文化、民族:传播周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诸侯独立性强,有离心力,埋下后期分裂割据的隐患
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宗族为主体
分封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等级森严、层层分封、权利和义务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一、早期国家权力架构——周王朝
含义
目的
核心
特点
积极
消极
问题4:根据教材,并回顾所学知识,补充宗法制的有关内容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维护周天子地位
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等级森严;③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④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形成了尊宗敬祖、重视伦理的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导致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男尊女卑等观念长期存在
一、早期国家权力架构——周王朝
礼乐制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表)
血缘纽带(里)
维护
的工具
维护
的工具
权利分配
权利继承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的关系
权利认同
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
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礼别异,乐合同”:揭示了礼与乐的社会功能分工, 礼负责划分等级差异,乐负责调和群体情感 。二者刚柔相济,共同维系社会秩序。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
礼乐制
目的:明确等级尊卑,维护统治秩序
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一、早期国家权力架构——周王朝
原始民主传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王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问题5: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商周原始民主传统?
这种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一、早期国家权力架构——周王朝
探究: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等级森严
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无君主专制、间接控制)
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
民本思想的萌发(敬事鬼神→敬天保民)
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原始部落联盟→成熟国家形态过渡
一、早期国家权力架构——特点

中枢权力的演变
封建政治制度萌芽
奴隶制度走向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贵族政治日益被官僚政治取代。
问题1: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总体特征?
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诸侯纷争,权力下移,变法改革
思想:百家争鸣,法家理论兴起
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2:(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春秋战国(萌芽)
材料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3:“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问题2:分析材料,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特征?
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特点:①皇权至上 ②皇帝独尊 ③皇位世袭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秦(开创)
皇帝制
丞相: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决策方式:公卿廷议,皇帝裁断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家天下色彩浓厚
特点:
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与牵制;
②家务和政务不分,充分体现“家天下”的色彩(家国同构)
③以皇权为中心,臣议君决,减少了皇帝决策失误;
问题3:归纳三公的职能和关系。分析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秦(开创)
三公九卿制
文书制度
材料1: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2: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材料3: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材料4:“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
睡虎地秦墓竹简
保证公文传达准确性
保证公文传达及时性
保证公文传达安全性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问题4:材料反映了文书制度的什么作用及影响?
影响: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催生了专职文吏群体,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
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秦(开创)
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政务纽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文书制度
地方政府
郡县制
丞相执掌政府
相权与皇权形成制约和矛盾
皇权深入基层社会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君主专制
推行行政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
探究1:根据以下示意图,叙述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并思考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产生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2)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政治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巩固统治需要。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秦(开创)
1.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皇权,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2.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3.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中枢权力由外朝丞相转移到内朝(皇帝亲信)手中
问题5:概括两汉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及作用?
作用:皇帝借助亲信官员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两汉至明清(发展)
1.职能及运行方式
探究2:结合所学知识构建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及运行方式图?
材料: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问题6: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三省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职权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两汉至明清(发展)
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三衙(统兵):
指挥使
步军司
马军司
二府:
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枢密院:专管军政,分割宰相军权
三司:专管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影响:
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权力分割过细,造成行政效率地下(三冗二积)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两汉至明清(发展)
问题7:据图示说明宋代对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发展的,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1: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材料3: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 ——明太祖
问题8:据材料和图示分析元代中央行政制度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设置?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特点: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原因:①元朝疆域辽阔,事务繁多;
②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改三省为一省。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造成宰相专权,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两汉至明清(发展)
一省一台两院制
(1)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2)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
性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问题9:明朝中枢机构是如何演变的?内阁是宰相吗?其性质是什么?内阁职能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两汉至明清(发展)
废宰相,设内阁
宦官专权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两汉至明清(发展)
军机处
皇权受到限制
皇权得到扩大
皇权到达顶峰
军机处
南书房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较大权力
康熙时设南书房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日益被架空
雍正时设立设军机处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原因
性质
职能
特点
影 响
直接:办理西北军务
根本:加强君主专制
非法定的中枢秘书机构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简:机构简单、朝臣兼职
速:办事效率高
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问题10: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格内容
军机处
内阁
养心殿
探究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从地位看: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处理机要事务,但却是中枢秘书机构,非正式的国家机关,人员可随时被撤换
从职权看:承旨遵办、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参与决策权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两汉至明清(发展)
探究4:中国古代中枢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秦 三公九卿制
汉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书台成为新中枢
三国两晋 南北朝 三省制逐渐形成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两宋 二府三司制
元 一省一台两院制
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制度
清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特点:
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决策权从外朝转向内朝
内朝官不断演变为外朝官
宰相由实位转向虚位
承袭前制,有所损益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两汉至明清(发展)

地方治理
体系调整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守(最高长官)
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县令(最高长官)
县丞(行政、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啬夫/有秩
(听讼、赋税)
游徼(贼盗)
分封→郡县的本质:
①血缘政治 → 地缘政治
②贵族政治 → 官僚政治
③分权 → 集权
意义:
①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因此掌握了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
③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中枢权力的演变——秦(确立)
问题1:构建郡县制结构图示,并分析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
问题2: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其演变特点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州、县二级制
三、地方治理体系调整——两汉至明清(发展)





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州、县二级 → 路、州、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三级制(省的格局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省、府、县 三级制(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总体趋势:地方层级增多,中央集权逐步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下稳上动:县一级最稳定,最高一级变化频繁
行政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
动态变化:州、道、路等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沿袭变革:对前朝制度沿袭为主、变革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