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59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59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4 09:3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选择性必修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经济与社会生活
3.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学习内容:政治生活
国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对内
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
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长期演进的结果。
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层叠有序发展并不断完善。但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两汉至北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到明清时期,皇权独尊,专制权力达到顶峰。
曾侯乙墓编钟
北京故宫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课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
奠基与转型
创制
巩固变革与发展

重要名词
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

课程标准
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演变;
②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学习目标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前202年---1840年)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之前)
秦朝的政治制度
(前221年---前202年)
目 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奠基
(1)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变化?
天下为公
禅让制
天下为家
世袭制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飨。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 ——遂公盨铭文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结果: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认识: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王位世袭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1)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内服
外服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商汤
以上史料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何种特点?
特点: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松散性,商王采取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一、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2.奠基——商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除天子控制的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1)分封制:
①分封对象:
②分封序列:
③分封地区:
④诸侯权利:
⑤诸侯义务:
再次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
朝觐述职、缴纳贡赋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分封制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穆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周王朝建立,史称西周。
3.奠基——西周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⑥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1.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区域;
2.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为华夏族形成奠定基础;
3.有利于政治文化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对象多样;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权力与义务相结合;层层封授;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⑥分封制的影响:
消极: 分封制下诸侯王在封地内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血缘关系淡化,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分裂割据局面。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夏朝:对夏后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区通过部族间接统治
商朝: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主要通过宗法制,将王畿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
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奠基——西周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
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规定宗族内地位的继承和名分的制度。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①含义:
②目的: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③西周宗法制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3)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族权与政权紧密结合,家与国结合即家国一体;
(4)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奠基——西周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
④宗法制影响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积极】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4.形成“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结构,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消极】1.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级观念思想。
2.宗族派别,家族本位,任人唯亲,人情关系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违背,影响我国政治建设。
3.奠基——西周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2)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顺利实行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3.奠基——西周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明确等级尊卑,维护统治秩序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姬)。【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嫡)。【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序)。【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3)礼乐制:
一、与奠基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材料1: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材料2:《周礼·春官·小胥》中有对乐队的规定: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4.原始民主遗存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1)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2)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5.转型——春秋战国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西 周:天下共主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维护
分封制、宗法制
逐步瓦解
官僚制 郡县制
开始产生
王权有限、宗法分封、贵族政治、以礼治国、井田制、华夷对立
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以法治国、小农经济、统一多民族
知识拓展:周秦之变
西周
秦朝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5.转型——春秋战国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
转型实质: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材料四: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材料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材料三: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材料一: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结合材料分析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
等级森严;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奠基与转型——先秦的政治制度
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汉唐
宋元
明清
官员的姿势为何有这些变化?
1.秦朝
(1)皇帝制度:
①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②特点:
◎秦始皇嬴政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上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皇帝独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皇位世袭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1.秦朝
(2)三公九卿制:
①参政方式: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重大事务,供皇帝裁决。
“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1.秦朝
(3)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③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
作用: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一: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书同文字木方
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特点:
影响: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维护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概不世袭。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
④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了秦的短命。
积极
消极
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影响
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正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事需要”和“用意”
强化君主集权
(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
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演变)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汉代
(2)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汉武帝刘彻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书·刘辅传》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2.汉代
(3)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汉光武帝刘秀
材料一: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材料二:(皇帝)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 ——翦伯赞
形成尚书台
成为行政中枢
东汉
进入中朝
地位渐高
西汉
九卿少府属官
地位低下

尚书一职的历史演变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
(1)内容: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2)地位: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3)特点和影响:
(1)相权三分: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职责分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特点:相权三分、职责分明、节制君权、体系完整。
作用: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二府三司制:领域性分权
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但权力分割过细,导致机构臃肿,影响行政效率。
(1)二府: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2)三司
(3)参知政事: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4、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宋(相权的分割)
三衙
调兵权
统兵权
材料: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坐位,并赐茶。…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宋(相权的分割)
二府三司制:领域性分权
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但权力分割过细,导致机构臃肿,影响行政效率。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1)原因:
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2)弊端:
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百官志》
5.元代的一省二院制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相权有所加强。
(3)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6.明代--相权的终结
(1)废除宰相: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2)建立内阁:
①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
②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朱元璋
◎胡惟庸案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6.明代
(1)废除宰相: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2)建立内阁:
①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
②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此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
——《明清史概论》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
明万历、天启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
特点:①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备皇帝顾问,没有决策权;
②阁臣升降,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7.清代的军机处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解密军机处
7.清代的军机处
军机处有何特点、影响?
军机处是皇帝的顾问、秘书班子或“智囊团”,他们可以参议得失,为皇帝的决策提供参考,减少君主为政的失误……在及时处理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国卿《清代军机处浅论》
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
——钱穆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美国汉学家白彬
提高行政效率
皇权发展到顶峰
维护统治
政治僵化
特点:①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②机构简单、受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三省六部制
废宰相,设内阁
一省两院制
二府三司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转移-分割-废除
巩固、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总结: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
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郡县制
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巩固、变革与发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行省制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三级制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省、府、县三级制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巩固、变革与发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元朝
宣政院(中央机构)辖地
2个特别行政区
10个行省
多级行政制度:行省—路—府—州—县
思考:根据此图并结合史纲上内容,归纳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①双重性: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中央派出机构
②辖区广泛
③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巩固、变革与发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的
演变
巩固、变革与发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01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02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03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主变革为辅。
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县始终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稳定性极强。
04
纵观中国2000多年自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
规律性认识【特点】
巩固、变革与发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05
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阶 段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 强
巩 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武帝 推恩令 加 强 完善 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加 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 新 发 展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 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巩固、变革与发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材料1: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处……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2:前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达,寻至大乱,深可为戒。
——余汝楫《礼部志稿》
合作探究:请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出评价
合作探究:请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出评价
材料3:“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 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4:资本主义萌芽从明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是明朝统治者用于钳制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郑宝琦《中国古代通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积极
消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合作探究:请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出评价
政治:暴政,腐败。
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文化专制
总体:阻碍社会的进步
积极: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两宋


清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