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3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3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4 09: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卡玛拉·哈里斯
美国首位非裔及亚裔女副总统候选人
“对于是否有合法美国公民身份,我想哈里斯应该向美国人民回答这个问题,以便确认她是否有资格参与竞选”。
——特朗普竞选团队顾问詹娜·埃利斯
公民身份?美国总统竞选风波
公民身份概念的本质和特定含义是随着不同政治、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Marshall T.H.
“‘公民’一词源于城邦,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亚里士多德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城邦国家的形成
时间:
特点:
类型 权利分配 相同点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较少
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 贵族制 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较少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有较少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城邦
公民
或多
或少
享有政治
权利
公元前8——前6世纪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包含一定民主因素。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BC6世纪初
梭伦改革
奠定基础
BC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
BC5世纪
伯里克利时期
黄金时代
BC8世纪
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准备条件
(1) 确立过程:
可见,雅典民主制是雅典的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历经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改革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 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分四个等级;建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动摇了旧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建立十个行政选区,以选区为单位选先举;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大公民大会权力;陶片放逐法 基本铲除了旧贵族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462年 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一切官职;扩大大五百人议事会职能;公民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给公民民发放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雅典三次民主改革简表
历史地图册p6
公民大会
议事会
陪审法庭
官员
产生:抽签
任职时间:一年
议员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构成:城邦成年男性公民
职责:决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地位: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职责:1.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2.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职责:
司法机关
陶片放逐法
主权在民
抽签选举
直接民主
轮番而治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特点:
(2)机构设置
制度优点
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维护公民利益,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制度弊病
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励波动不定。雅典民主政治后期,党派斗争频繁尖锐,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越来越失去了维护民主秩序的作用,相反,加剧了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陶片放逐法
多数人的暴政
辩证思维
积极性:
局限性:
如何正确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正确决策,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2.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
3.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①民主只属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②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实质: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奴隶主阶级专政。
公民大会
长老会
王位世袭,
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职责: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作用: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实际最高权力机关
3、斯巴达—寡头政治
监察官
国王
寡头政治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
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甚至在接纳若干平民后其性质仍然不变。
——斯塔夫里拉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罗马共和国
公民大会
元老院
执政官
职责: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
地位: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受限制,难以发挥作用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产生: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任期:有两人, 一年一任
职责:担任军事统帅, 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主持公民大会
主持元老院
限制公民大会
所在官职均无薪金,穷人无法出任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贵族寡头政治
权力分布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制度特点
执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会
特点: 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君主制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贵族制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最高权力机关,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发挥作用
民主制
①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
②混合政体
1、罗马共和国
(二)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帝国
BC27-476
罗马共和国
BC509-BC27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象征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虽然屋大维声称他更喜欢共和国“第一公民”(元首)的称号,但实际上他像皇帝一样行事,在损害元老院和公民议会的情况下集大权于一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①形成:公元前1世纪末
②特征:皇帝(元首)掌握国家大权,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皇帝实行独裁的重要工具。
3.古希腊罗马政治的局限性:P10
2、罗马帝国——元首制
P9思考点:
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角度 雅典 斯巴达 罗马共和国
国家机构构成
政体
公民大会
议事会 官员
陪审法庭
民主政体
国王 公民大会
长老会议
监察官
寡头政体
执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会
共和政体
相同点:①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②参加国家政权管理的都是公民;
③公民都是少数,由成年男子组成;
④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而且有的有任期
不同点:①国家政体不同; ②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雅典议事会)议员的任命有两大特色:村社代表制和抽签选举。村社代表制,具体就是将议事会的500个议席按各村社公民人口的比例分配到139个村社。 ——崔丽娜《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任命和运作》
(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为了防止专制独裁,执政官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具有否决权。每逢危机发生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解决处理危机事件,称为狄克推多。独裁官拥有最高统制权,但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施治生《古代民主与管理》
比例代表制
最高官员选举产生
任期制
权力制衡
协商制度
知识回顾: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
时间 5—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或大航海时代。
1453年(1500年)
古代史
近代史
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
东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灭亡
新航路开辟
文艺复兴
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史)
西罗马灭亡,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续发展
476年(5世纪)
欧洲封建社会
中国南北朝
中国明朝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建立众多蛮族国家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建立查理曼帝国
公元843年,
查理曼帝国分裂
法兰西
德意志
意大利
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
(395—476)
东罗马帝国
(395—1453)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了王国。
(2)实质:是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3)本质特点:以封土为纽带,靠契约维持,层层分封,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双向权利义务、层级间相对独立,没有越级服从的义务。
(4)结果: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后一分为三,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一)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的特征
特征1. 封君封臣制度
特征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1)政教合作:
①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②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丕平献土" :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前往法国向丕平求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当众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土",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2)政教冲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卡诺莎之辱,阿维农之囚)
特征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卡诺莎之辱
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争权夺利,矛盾激化。格列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这导致亨利四世成为众矢之的,国内诸侯宣称,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还掀起了反对亨利的浪潮。走投无路的亨利四世只得选择向教皇忏悔屈服。
1077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门外,亨利四世与家人身着苦修士的简陋服装,身披毡毯,在隆冬时节赤足露顶,跪在门口痛哭流涕以求宽恕。三天三夜后教皇才接见了他。亨利匍匐在教皇面前,展开双臂,使全身呈十字形,向教皇泪流满面地忏悔自己的罪过。最终教皇才同意恢复他的教籍和帝位,但仍然剥夺了他的权力。
布罗代尔:“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11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
领域 知识回顾:新因素
政治
经济
文化
①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早期议会出现;
③市民阶层壮大
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
大学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解放思想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典型国家
1、法国:等级君主制
(1)背景:
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3)标志: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法国三级会议
(2)构成:教士、贵族、城市市民代表
(4)影响: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在法国旧制度中,三级会议指的是法国全国人民的代表应国王的召集而举行的会议。参加者有教士、贵族以及其他民众(称为第三等级)这三个等级的代表。会议通常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因此是不定期的。三级会议是作为君主制度的一个补充而出现的。当时它对君主的制约作用是有限的。
16世纪以后,君权达到顶峰,三级会议已经形同虚设,几乎被人遗忘。然而,三级会议所代表的原则后来证明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更有前途。它在中世纪短暂断续的存在,为近代议会民主埋下了伏笔。
(1)《大宪章》的签署
失地王约翰
打仗很不行,
失地第一名。
①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
②内容:
P10:“学思之窗”《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a.《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
b.保障封建主的特权
c.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③影响: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2、英国:议会君主制
限制王权
(2)议会的召开:
①开始:1265年,英国召开国会,由大贵族、骑士、市民参加
②权力加强: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会议,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③发展完善:a.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b.议会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
“模范议会”——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2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
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
2、英国:议会君主制
④影响: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改善国王统治。
(1)10—11世纪,城市在西欧普遍兴起,市民支持王权反对地方贵族,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使领主政治向等级君主制政治发展。
(2)等级君主制是国王与教会贵族、封建诸侯和市民三个等级势力的联合专政,国王通过议会与三个等级势力的代表沟通,求得多数人支持,而三个等级势力的代表也利用议会来维护各自集团的利益。
有一个多等级的代表参加的议会(或国会)是这一政治的重要标志,所以也称议会君主制政治。
理解中世纪后期的等级君主制(议会君主制政治)
3、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选帝侯制度
①背景:1125年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
②产生: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由七位“选帝侯”选举皇帝
③发展;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选帝侯也变成了荣誉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
双头鹰图案是沿袭古罗马帝国图腾,意即帝国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中间的耶稣受难图则表明帝国神圣性,帝国皇帝即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双头鹰翅膀上则绘上七大选帝侯国和德意志各大诸侯的旗帜,代表帝国的普世性和广大疆域。
16—18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二)成熟: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共和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三)代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与成熟。
(一)确立: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贵族世袭
拥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军权等
拥有行政权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集体负

行政监








形式任命


英王
上院
下院
内阁(首相)
选民
议会
1、国王统而不治(国家元首、最高权力象征)
2、议会权力至上(实行代议制,掌握立法权,是权力中心)
3、内阁制为核心(掌握行政大权)
4、三制合一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体)
权 力 中 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
概念理解: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材料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分析这次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新的斗争”指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增强。
评价:①积极: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幵启了英国议会改革的先例;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
②局限: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农业工人;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
1928年,妇女的年龄降到21岁;
1969年,凡满18岁的男女都获普选权;
英国选举权逐渐扩大
说明:体现民主范围的逐渐扩大。
贵族 工业资产阶级 公民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
18世纪(1721)
内阁制形成和完善
1832年的议会改革
1640年,爆发资产
阶级革命
王权被限制
王权成象征
专制王权被否定
…………
一条主线
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
国王权力逐渐削弱
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政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再扩大到全体公民
1、英国: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共和制: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①1775年,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②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1)过程:
联邦制原则: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三军统帅;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和批准税收之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并拥有法律的最终解释权。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最高法院
(司法权)
国会
(立法权)
提名最高法官
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以2/3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
宣布总统的政策违宪
拥有法律最高解释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
规定法院的组织和权限,法官提名需参议院同意
总统
(行政权,权力中心)
独立平等,分权制衡
(2)评价
①性质: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积极意义:a. 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b.所创立的总统制以及共和制政体,后来为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③局限:a.没有废除奴隶制度,留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b.没有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妇女、黑人、印第安人);
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①此后,美国国会陆续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不断完善1787年宪法;
②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
③历经200余年的变革,美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3)美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① 政治动荡,政权变更频繁
② 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1)过程
(2)共和制和帝制之争实质
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斗争。
3、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国民议会
参议院(间选)
总统
内阁
多数票选出
负责
负责
任命
(众议院同意)
副署
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众议院(普选)
权力中心
立法权
政府(行政权)
(三)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3)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4)特点:①实行分权制衡;
②权力中心在议会,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近代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2、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3、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4、完善法律,强调法治。
5、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早期公民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市民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近现代公民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共和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公元前8世纪
5世纪
15世纪
国家制度具有差异性与延续性
本课小结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制
罗马帝国:元首制(帝制)
中古欧洲国家的建立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