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当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6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当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6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4 09: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
清末“新政”
改良派: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
失败
革命派:辛亥革命
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的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敢问路在何方?
新课导入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第 3 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古代中国
现当代中国
近代中国
1949
1912
1840
晚清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27
时空定位
道光(1821-1850) 咸丰(1851-1861) 同治(1862-1874)
光绪(1875-1908) 宣统(1909-1912)
中国近代至当代
特色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初探共和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
人民政权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的探索
(1931-1949)
目 录




初探共和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
——孙中山发布的《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电》
◎孙中山就任仪式油画
◎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
◎临时政府印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①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 ——李侃 等《中国近代史》
公方以旋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致电袁世凯
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他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袁世凯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原则: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评价: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A.积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示意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评价:
B.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
(1)背景
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各党派、团体的建立创造了制度环境。
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党,才是入朝为官的不二法门。
——唐德刚《袁氏当国》
党派 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
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宋教仁遗像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
(2)政党政治历程
袁世凯接受帝位
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正式登基
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
袁世凯在北京去世,中国进入军阀割据
1915.12.12
1916.1.1
1915-1916
1916.3.23
1916.6.6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
课堂探究:阅读材料,回答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争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
课堂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1924年-1927年
国共合作,发起国民大革命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罹患肝癌,憾然去世
蒋介石接管国民党,成立国民革命军,这是部队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混合军队
1926年,打倒列强,除军阀
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1)训政时期
①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代开始】,颁布《训政纲领》。
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是故民国之主人者,实等于初生之婴儿耳,革命党者即产此婴儿之母也。既产之矣,则当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也。此革命方略之所以有训政时期者,为保养、教育此主人成年而后还之政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书影
军政:以党建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后来指武装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独立。
训政:以党治国的维权统治时期,开启民智,培养民众民主意识。政府派出人员到各县筹备自治,对人民进行民权训练。
宪政:还政于民,人民行使直接民权。
“革命程序”论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 训政、宪政3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1)训政时期 ②内容、实质: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2)宪政时期
①内容: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课堂探究: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3)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4)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5)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角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政治统治 ⑴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⑵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⑴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⑵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⑶(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4)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⑴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⑵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⑶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宪法》
政治 特征 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和内阁制) 政党政治的尝试;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独裁统治 披着“训政”“宪政”的外衣,实行国民党专制和蒋介石独裁统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初探共和

人民政权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的探索
(1931-1949)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加强抗日民族政权建设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 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人民政权
1.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主要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临时政府主席
(3)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人民政权
1.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观察右图,想一想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建在这些地区呢?
①大多建于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
②远离大中城市。
③地处两省或数省交界处。
④未能连成一片。
①农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存在
②这些地区远离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③在北伐战争的影响下,有群众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人民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措施: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实行三三制原则。
(3)评价: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人民政权
材料1: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2: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措施: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
原因: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意义: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②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③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政权的建立
①背景: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共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的民主政权建设。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行政区
(2)建国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该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人民政权
课堂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时期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人民政权

特色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发展过程: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和挫折;“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发展过程:--完善
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入新阶段,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优越性: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
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课堂探究: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场
①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②政协性质:
③基本职能:
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历程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改革开放后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历程
课堂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01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2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3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坚持﹄
领域更完善、深化
层次自上到下
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历程
1、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雏形。
2、北洋政府建立后,实行专制,独裁,甚至两次复辟帝制,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民主共和国徒有虚名。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表面上以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以党治国”,“五权宪法”等思想为指导来组建政府,实质上其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借“训政”之名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4、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边区政府,在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人民当家做主得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运行。
深化拓展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1.1
1912.3
1913.3
宋教仁被刺杀
1913.7
二次革命被镇压、政党政治尝试失败
袁世凯称帝
1915
1928
国民党开始“训政”
1948
国民党开始“行宪”
1931.11
1941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1946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共在解放区和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31—1949)
民国初期民主政治的
探索与政党政治的失败
1949
国民党统治覆灭
国民党“训政”、“宪政”对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背离与失败(1928—1949)
课堂总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9.9
1954.9
1982
八二宪法
2013.1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2019.10
1966
1976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文革浩劫
1978
二.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1、发展历程曲折、艰难。受到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国内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对派等政治力量的阻挠;经历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2、从盲目照搬、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到逐渐结合自身国情,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执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3、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它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深化拓展
三.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深化拓展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1912.01-03: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一党专制
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边区政府、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1912.03-1928:政党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本课小结
本课必背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及评价
2、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3、近代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原因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