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链接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19、21、23、25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
国旗:
纪年:
意义:
1912年1月1日
五色旗
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 中华民国五色旗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全体职员合影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
——李侃 等《中国近代史》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根本)
(1)目的:
任务一:概括《临时约法》内容所体现出的原则。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五条: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制
①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2)内容: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任务二:依据教材内容及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①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②导致政治纷争不断、政局动荡;③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局限:
作用: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1.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尝试:
通常 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思考:民国初年促进政党政治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独立,民国肇始,民主政体的创制尝试正式开场登台,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这种新气象唤起人们极大的政治热情,也促使各种政治势力分化组合,借以表示、维护本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政党因而大量涌现。
——《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
政治
经济
思想
外部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的崩溃,共和制的确立激发参政热情。
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概念阐释
北洋政府
概念阐释
政党政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1.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尝试:
历程:
国民党成立
1912
“宋案”
1913
“二次革命”
1913
袁氏任正式大总统
1913
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直接原因:宋教仁案;
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失败:局限性、力量涣散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国民党:革命派以同盟会为基础改组,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共和党:由旧官僚、立宪派组成,由黎元洪主持。民国初期除国民党外,最重要的党派,拥护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政治: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②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③政党本身不成熟且斗争激烈;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思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民主意识淡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1.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尝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形成:
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原因:
影响: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袁世凯称帝祭天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袁世凯统治
(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1924—1928)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
段祺瑞、黎元洪、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革命程序论”,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军政”(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8年东北易帜),就是军政府,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
“训政”(1928年—1948年),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1948年以后),制定宪法并推动特定类型政治制度(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司法独立)的实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民主时期。
◎《建国方略》书影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
——孙中山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1.军政时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
2.训政时期(1928—1948):
(1)背景:
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2)内容:
(3)实质: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主权在民原则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举措:
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3.宪政时期(1948-1949)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1912.1.1
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实行责任内阁制
1913年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实行总统制。
1915年
袁世凯接受“劝进”,复辟帝制
1928年
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军政时期
训政时期
1949年
宪政时期
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
(2)政治体制复杂多变。
(3)形式上采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实际上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任务三:思考民国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总结回顾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预习自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边区政府
行政区
(苏维埃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人民政权)
新中国成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三三制原则
参议会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建立苏维埃政权
1.背景: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3.性质:
4.意义:
工农民主专政
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建立: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1931年)
②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任务四:梳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背景、目的、措施?
2.目的: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3.措施:
1.背景: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4.意义:
材料一: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材料二:《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材料三: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县别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正、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 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 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合作探究】根据导学案及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1.“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和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地点 目的)
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党外人士充任。(内容)
2.“三三制”原则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共与党外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意义)
共产
党员
非党
左派
中间
分子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设置行政区
思考: 为什么要设置大行政区?有何历史意义?
在解放区设置六大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2.措施
3.意义:
解放战争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巩固新兴人民政权的需要。
1.背景(原因)
①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巩固了人民政权;
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四)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
①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②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史料阅读】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意义:
1.内容: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旧路不通
指明新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
政治制度
基本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49年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八二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任务五:根据教材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受挫削弱
进入新阶段
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1.发展脉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
《共同纲领》在1954年前作为代宪法,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临时性,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什么地位 体现了什么原则
地位:我国的根本法。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之初,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②新时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任务六: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
正式建立
人大召开
职能转变
发展:八字方针,确立多党合作基本格局
完善:十二大中共中央提十六字方针
制度化:入宪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文革”冲击
遭到破坏
3.意义:
2.基本内容:
1.发展脉络:
1949
1956年
1966-1976
1982年
1954
1993
政协性质
政协职能
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其合法权益。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发展历程: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确立目标:
作出决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点:三个有机结合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
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5.评价:
①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受多种势力阻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2)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到建立适合自身国情的共和制。
(4)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共和制。
(5)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
代议制未采用西式“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拓展延伸
我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共在
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课堂小结
确立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共和
确立完善
共和
高考真题
1.(2025·陕晋青宁卷)1948年11月,中共冀中区党委指出,由于此前区党委“没有认识到城市工作的重要”,今后城市工作总的方针“就是贯彻政策,发展经济,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认真的解决贫苦市民生活(问题)……从多方面建设我们的城市”。这一方针旨在( )
A.激发人民支援前线的热情 B.适应解放区建设的新形势
C.提高干部管理城市的水平 D.推动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
2.(2023年浙江卷1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D
4.(2023年浙江卷6月)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2年湖北卷)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高考真题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