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政治制度变化的历程
难点: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南京
国民政府
重庆
国民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
广州国
民政府
北洋军
阀政府
南京
临时政府
1927
1925
1945
1937
1928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演变
蒋介石
国民政府
1912
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①政府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②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④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1)建立共和政体: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全体职员合影
大清帝国
农历
帝王年号纪年
1912——宣统三年
阳历(公历)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通过南北议和,袁世凯赞同共和,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宣告终结。共和取代帝制,中国的国号、国旗、历法和纪年都随之焕然一新,无一不表明新的共和时代的到来。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纪年
1912——民国元年
公历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①目的:直接目的:限制总统权力,防止袁世凯独裁。
根本目的:从法律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
②内容: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材料: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实现民主共和
拓展延伸: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概念解析
北洋政府
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通常来说,政权的性质由其执政党的性质决定。
袁世凯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1)政党政治:
①背景:
<1>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2>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派 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
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民国初期除国民党外,最重要的党派
破
坏
共
和
1912年8月
①国民党成立;选举获胜,宋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10-11月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3年春
1913年7-8月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革命
黄兴在挽联中写道: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③结果:1915年袁世凯复辟
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和内阁,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1)政党政治 ②政党政治历程
北洋政府时期 · 袁氏复辟《纲要上》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世袭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和《中华民国约法》: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二: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①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中国基本国情。
②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③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⑤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⑥未得到民众支持。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
直系统治时期
1920-1924
皖系统治时期
1916--1920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928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2)军阀割据
思考点: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1、虽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并没有真正实行。
2、政党数量较多,相互竞争,较为激烈。
3、虽然国民党有一定威望并进行几次较大斗争,但始终没有掌握政权,政权被袁世凯掌握。
4、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先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5年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1926年
4-7月
国民党反革命政变
1927年
9月
“宁汉合流”
张作霖坐镇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
北京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
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1928年
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惨遭日本炸死。同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27年9月,宁汉双方达成谅解,并进行合并重组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2月29日
“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历史纵横“革命程序”论
先看“军政”,这是“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再看“训政”,这是“以党治国”的威权统治时期。因而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最后看“宪政”,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一党训政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主权在民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一党训政
(1)国民党“训政”时期
①时间:1928年中国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宪法性文件:《训政纲领》
③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训政”的实质是什么?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训政纲领》(1928)
主权在民
一党专政
VS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2)国民党“宪政”时期(1948—1949年)
①1946年,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中华民国宪法》。称为“制宪国大”。
②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称为“行宪国大”
③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3月)
“二次革命”
(7—9月)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10月)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问题:结合时空坐标分析“共和之路”的特点
曲折反复: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
长期实行军事独裁
政府更替频繁;
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去“民主”
军政
训政
宪政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1927
1937
1945
1949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对峙)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1.背景: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探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一)创建人民政权: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苏维埃政府
3.内容:
(1)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2)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局部执政的尝试,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政权性质:工农联盟的民主专政
1.背景:
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
②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边区政府
2.措施:
(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边区政府
①设立边区政府;②设置各级参议会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
小资产阶级
占1/3
贫农、
无产阶级
占1/3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占1/3
3.特点:各阶层联合,层层普选,适合普通民众;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协商。
4.意义:
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制度上保障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②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思考:为什么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要点提示: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1.政权建设:行政区
(1)背景:
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行政区
(2)目的:
(3)措施:
(4)意义:
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2.理论建设:《论人民民主专政》
规定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谁民主?对谁专政?为什么?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根三基
易错概念提醒: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国体
政体
国家权力机关
初步确立
1949年
《共同纲领》
正式建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恢复完善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
遭到破坏
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曲折破坏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宪法
《1982年宪法》部分调整的内容:
①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
②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③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
4、优越性: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主体
权力机关原则
相似点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1949
1956
1982
确立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中共十二大
1.发展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②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③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场
2.基本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概念解析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意义:该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三个坚持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内容 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新中国完善与发展
政权性质 工农民主专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政权形式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人民代表会议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
主要矛盾 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国共矛盾 因时因势而变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历届思想结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课堂小结】
民主共和制度
政党政治
一党专政
人民当家做主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A
巩固练习
2.(2021·河北石家庄月考)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立的政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