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的背景、措施、作用,认识到变革的曲折性和必要性。
北魏孝文帝
商鞅
(前395年—前 338年)
康有为 梁启超
邓小平
战国
商鞅
变法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北宋
王安石
变法
明朝
张居正
改革
晚清
戊戌
变法
民国
民国改革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完成
社会主义
革命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曲折
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王朝中后期的自救
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唯物史观】立足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理解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民族交融。
【时空观念】梳理古代和近代的典型改革事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典型改革的 时代背景,把握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条件。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历代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改革的作用。
【历史解释】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改革措施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措施需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革新。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从而了解中华民族政治制度不断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
学习目标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第一章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1.背景
铁器使用
牛耕推广
私田增多公田不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
大发展
井田制逐步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夺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封建经济形成
(1)经济:铁器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兴起;
(2)阶级: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
(3)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
(4)军事:兼并战争激烈,需要富国强兵;
(5)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成为变法理论基础。
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表现:
春秋:改革初潮
战国:变法主流
最为彻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4.代表:商鞅变法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废除井田,开阡陌,授民土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选官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政治 建立什伍连坐制
普遍推行县制
思想 燔诗书以明法令
风俗 强制分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2)特点:
(3)实质: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1)内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4.代表:商鞅变法
(4)影响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①经济: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③军事: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积极
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消极
实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1)游牧民族内迁: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2)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3)长期的民族交流: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内容
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俸禄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意义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内容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迁都理由
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
的封建化改革
措施 内容
迁都 ①由平城迁至洛阳;
②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
穿汉服说汉语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门第通婚姻 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门第;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3)缩小了南北差距,为隋唐盛世打下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内忧: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外患: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失败
唐末五代
藩镇割据
导致分裂
的教训
宋初加强
中央集权
北宋中期三冗两积
内忧外患
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官僚机构
王安石: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失败
2.时间: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目的:
富国强兵
王安石
范仲淹
(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
4.内容
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为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
富国
之法
强兵
之法
取士
之法
(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
5.评价
材料1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2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积极性: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并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变法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局限性: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现象;“强兵”方面,成果甚微;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统治集团内部因变法分裂日益严重,党争不断,北宋渐走向衰亡。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四)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
(1)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3)殖民入侵,边患严重。
1.背景:
海瑞《治安疏》: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鞑靼劫掠
倭寇骚扰
葡占澳门
◎张居正
2.开始:
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3.内容
(四)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
考成法: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整饬武备: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政治
经济
军事
考成法:要求各衙门逐日登记章奏,分别将其内容及处理期限登记在两份文册上,一份送到六科,一份送到内阁,实行一件,注销一件,然后每年每月按事情的完成程度加以考察。
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作用: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②简化赋役征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③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影响
(四)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
成效: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了封建统治危机。
注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5.结果:
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思考: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呢?
(1)官僚地主反对;(2)缺少统治者的支持;
(3)张居正自身问题;(4)君主专制制度(根本)。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第二章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一)戊戌变法(1898年)
①政治: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一)戊戌变法(1898年)
2.内容:
政治上:
经济上:
文教上:
军事上:
广开言路,裁撤冗员
奖励农工商业发展,废旗人寄生制
设京师大学堂、各省设新式学堂,废八股
精练陆军,行征兵制,裁撤八旗、绿营
3.性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流
4.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行不通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直接: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因素
客观: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变法急于求成
缺乏斗争经验
依靠无权皇帝
缺乏社会基础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二)清末新政(1901—1911)
1.背景: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国内《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推行新政—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相似,均向西方学习且内容广泛,侧重于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但实质上并未体现出来,客观上助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化。时代阶级等因素决定了晚清新政毕竟是一次地主阶级在时局窘境下的被动自救不可能救中国,五大臣出洋考查,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丑态百出。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二)清末新政(1901—1911)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清德宗实录》
政治: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
军事:编练新军
教育: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2.内容: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材料一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二)清末新政(1901—1911)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进步性
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加速了革命爆发
3.影响: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1912—1949)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1)背景
(2)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新生活运动
法币改革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立新约
19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
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
1935年到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运动。主要内容有:提倡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结合教材与材料,如何认识近代中国史上的改革多以失败而告终?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实质性历史问题?
失败原因: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地主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强大;缺乏先进的政党领导和科学的理论指导;群众基础薄弱等因素。
救亡图存需要先进政党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92
1953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时期
200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过渡时期(1949-1956)
内容: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民主改革
从1950年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农民分得土地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56)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开端:
失误:
1958年,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调整:
1960年,中国共产党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
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2年中共十二大)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①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③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⑴历程
4、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1984
2006年
2020年
2021年
1978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
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开放的内容
1984年
1956年
2002年
1978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单一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企业
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体制
改革开放的内容
1992年
2000年
1956年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
新时期的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改革成就
改革意义及启示
课堂小结
习题检测
第四章
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2.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D
3.1898年创办的《无锡白话报》以通俗的文字介绍俄皇彼得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故事;1903年成书的《警世钟》里写道:“恨的是满洲政府不早变法。你看洋人这么样强,这么样富,难道生来就是这么样吗?”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扩大 B.清政府的舆论控制松弛
C.有识之士关注民众觉醒 D.大众传媒引领思想解放
C
4.《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中写道:“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作者意在强调清末新政客观上( )
A.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B.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加速了满清王朝的灭亡 D.得到中国人的全面支持
A
5.1947年11月,中国共产党接管了石家庄大兴纱厂,在加强公营管理的同时重新分析其资本性质,并于1948年5月提出发还私营。1949年8月到11月,经过协商,发还私营的方案从最初设想的公私合营调整为最终的完全私营。大兴纱厂从公营到私营的变化过程( )
A.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C.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D.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
6.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