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本课必背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及评价
2、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3、近代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原因和意义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坚持的含义。
商鞅徙木立信 戊戌六君子被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求变,求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 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目录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时空坐标
壹
重难点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
贰
课程标准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特征、趋势与影响。
学习目标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壹
(1)背景: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带来了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学习聚焦
1.战国:商鞅变法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1)背景: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改革
吴起变法
◎商鞅
①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②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③思想:百家争鸣出现,思想解放。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1.战国:商鞅变法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3)内容:
军事
政治
富国强兵
经济
废除世卿世禄制
建立县制
什伍连坐
严刑峻法
奖励军功
严肃军纪
什伍组织
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文化习俗
焚诗书
强分家
1.战国:商鞅变法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1.战国:商鞅变法
(4)意义: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册三》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政治:打击了贵族特权,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整体:为秦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商君已死,
新法犹存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①轻罪重罚,激化阶级矛盾
②为土地兼并埋下祸根;重农抑商,不利于经济发展
③思想专制,不利于思想发展
④带有奴隶制残余
局限性: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分裂割据、战乱不断、民族交融、走向统一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第二阶段:实行汉化政策
①迁都洛阳 ②易服装
③改汉姓 ④说汉话
⑤通婚姻
第一阶段: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影响。
①促进了洛阳的繁荣,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②加速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④为隋唐盛世和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
1.忽视本民族特色,全盘汉化,造成北魏内部的文化分裂(东魏、西魏)
2.盲目吸收汉族文化,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中的糟粕(如门阀制度)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导致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失败。
◎范仲淹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革除冗费+开源节流=富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府库仓廪充实
政府财政改善
良田面积大增
改善农业条件
危机倒逼了改革,改革缓解了危机
3.北宋:王安石变法
(2)开始:1069年
目的:富国强兵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消除边患+振兴军力=强军
寓兵与农
兵农合一
精兵简政
治乱维稳
将兵合一
平战合一
优化建制
强化军训
扩充骑兵
改进军种
增强军力
加强国防
严格管理
严密监督
改善军需
改良军械
3.北宋:王安石变法
(2)开始:1069年
目的:富国强兵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改革官制+选拔人才=育才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克服恩荫泛滥弊病,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
3.北宋:王安石变法
(2)开始:1069年
目的:富国强兵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3.北宋:王安石变法
(2)开始: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因变法涉及面广、助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王安石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裁撤冗员
限制恩荫
改革科举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冗员
冗费
冗兵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进步性: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积弱局面:②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③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①“强兵”方面,成果甚微;②用人不当,操之过急,③危害百姓利益;④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富国但未强兵3.北宋:王安石变法(4)影响:目的:富国强兵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1)背景:
①吏治腐败,政治危机;土地兼并,财政赤字,经济危机;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倭
寇
骚
扰
葡占
澳门
明中期以后,北方蒙古经常寇边劫掠,嘉靖帝在位45年就被掠夺达30多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史称“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京城也多次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狂,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后逐渐占领澳门。
鞑靼劫掠
②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2)内容: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考成法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整饬武备
边防政策:内修防备、外示羁縻
政治
经济
军事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4.明朝:张居正改革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请在此输入标题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被废止。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商鞅(约前395-前338年)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王安石(1021-1086)
◎张居正(1525-1582)
【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
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规律:
(1)从原因上看: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者社会发展趋势;
④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而进行改革;
⑤少数民族改革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为学习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息息相关。
【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
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规律:
(2)从目的上看: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大多是为了富国强兵、解决社会矛盾。
(3)从性质上看:可以分为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军政改革,封建地主阶级为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变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三种。
【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
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规律:
(4)从内容上看:
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②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
③整顿吏治,改革军制;
④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⑤学习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
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规律:
(5)从成败原因看:
①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或社会发展趋势;
②改革者是否是拥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或者受到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和支持
③是否实行了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④改革者本身是否具有百折不挠决心和坚强的意志;
⑤守旧势力是否过于强大不可战胜
【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
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②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长治久安的手段;
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④改革必然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⑤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有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
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
一、富国强兵之变:古代中国的变法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贰
民主化
戊戌变法
民国时期改革
清末新政
晚清
中华民国
变法图强
政府自救
民主探索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结合教材知识,根据所学,你认为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③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④维新思潮的传播与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
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社会基础
1.戊戌变法
(1)背景: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1.戊戌变法
(2)百日维新:1898年6-9月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作 用 政治 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 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政治民主化
经济 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工业化
文化教育方面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 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培养人才。 教育近代化
军事 方面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增强军事实力, 挽救民族危亡。 军队近代化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1.戊戌变法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课堂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②直接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深化探究:日本明治维新VS戊戌维新运动
原因
社会背景
明治维新——成功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武装倒幕成功
倒幕派实力强大
领导力量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政策措施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2.王朝自救:清末新政(广义:1901-1911)
(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时间:1901年初
(3)内容:
官制:改革官制
军事:编练新军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教育: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1904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派遣留学生
和戊戌变法相似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2.王朝自救:清末新政(1901-1911)
思考: “皇族内阁”的出现说明新政成功了吗?反映了什么问题?
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失败
思考: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新政会产生什么影响?
只有革命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4)影响:
积极: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反而激化革命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币制改革“法币政策”(法币)
民主共和、法制意识、政党政治、议会斗争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
二、救亡图存之变:近代中国的改革
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92
1953
过渡时期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时期
200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过渡时期
(1)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1)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2)作用: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放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1.过渡时期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较大发展。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沈阳飞机制造厂
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
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
“铁人”王进喜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进一步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019年
2013年
2017年
2012年
1978年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农村改革
搞好国营企业
01
发展私营经济
02
深化国企改革
03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0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城市改革
国际进口博览会
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贸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区
对外
开放
兴办经济特区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沧海桑田四十年
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数据
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
年均实际增长9.5%,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
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沧海桑田四十年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
进入世界前列
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探究】结合课文,指出4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沧海桑田四十年
沧海桑田四十年
【探究】结合课文,指出4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经验: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情相结合,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的独特发展道路;
②坚持发展,特别是经济工作摆在首位;
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⑤重视维护国内环境的稳定;
⑥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且积极地促进和保护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
三、民族复兴之变:现代中国的改革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本课必背
1、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4、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5、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影响
6、改革成败的原因或规律性认识
7、应如何评价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