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管理》
中国古代
官员的选拔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 张九龄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目录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 。
学习难点:掌握历代官员选拔方式演进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时期选官制的利弊。
时期 制度 标准 影响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商鞅变法)
秦朝
两汉 (汉武帝)
魏晋南北朝(曹丕开始推行)
隋唐—明清
才学
血缘
才能;军功大小
孝廉
(品德和才能)
法家思想
家世、道德和才能
——只看家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选拔标准:血缘
毛遂自荐(自荐)
管鲍之交(他荐)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2.春秋战国:
举荐制 军功爵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选官制度变化的背景
(1)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地主阶级兴起;
(2)私学兴盛,士人阶层兴起;
(3)诸侯争霸图强,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尚贤思想兴起。
商君为发于秦,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汉书》
2.春秋战国:
举荐制 军功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
——《史记·商君列传》
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提高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选拔标准:才能、军功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实质:文化专制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以法为教”是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
“以吏为师”是指向官吏学习法律而为官的制度
选拔标准:法律
影响: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造成文化专制。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访
荐用
试用考核
任用
(1)过程:
4. 汉代 :察举制
科目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
讲求孝行、廉洁。
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4. 汉代 :察举制
常科
特科
选拔标准:品行和才能
(2)形式:常科、特科
(3)影响:
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
(2)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只看家世
(3)途径:
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
吏部授官
5.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品评人物
设置中正
材料一:《宋书》记录了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这种最初目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材料二: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5.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积极:
消极:
前期(魏至晋),以才品人,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注重家世,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4) 影响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6.隋唐至清:科举制
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隋唐统治者需打破门第取士的标准,打击门阀世族势力,创立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积极要求参政。
一拍即合
6、隋唐至清:科举制
(1)背景:阶级关系变化---寒门庶族地主积极要求参政
(2)方式:分科考试
(3)标准:才学
科目 结果
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学而优则仕”
隋炀帝
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武则天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6、隋唐至清:科举制 (4)发展历程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宋朝
“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6、隋唐至清:科举制 (4)发展历程
锁院制度
誊录制度
糊名弥封
“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
元朝
明清
6。隋唐至清:科举制
(4)发展历程
八股取士
明代成化以后,用排比对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长短、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文章分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格式非常严格,但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
◎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固定为八股文。
◎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南北卷制度
近代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6。隋唐至清:科举制 (4)发展历程
a.1898年,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b.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④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⑤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小结
选官
方式
时间
标准
西周至
春秋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至
明清
世官制
举荐制
军功爵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
中正制
科举制
才能
军功
血缘
法律
品行
才能
家世
才能
【思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实质
演变趋势
①选拔方式
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由推荐到公开考试,日益公平、公正、客观。
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③选官范围
②选拔标准
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依法治国,必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实施,真正做到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公民自觉守法。
贰
1.秦汉:上计制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县
郡
中央
县或侯国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钱谷收入、社会安定等状况,上报郡国
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
御史
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
县、侯国
郡国
中央
考核部门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地方报告中央
皇帝遣使巡查州县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
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
《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
尚书省的吏部
3.隋唐:
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2.魏晋南北朝:
流于形式
5.明清
考满
初考
再考
通考
结果
称 职
平 常
不称职
依据
升 迁
降 调
考察
京察
外察
内容
重在查处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
考课制度
明朝考核
京察
大计
考察外省文官
考察京官
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
朝代 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 考核时间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
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 地方行政长官 官员赏罚的依据
隋唐 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员 官员升降的依据
明朝 考满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职期满的官员 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
考察 三年 外地官员 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
六年 京官 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员奖惩的依据
大计 外省官员 三、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1、秦汉
①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刺史制度(汉武帝 地方)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白寿彝《中国通史》
刺史
特点
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2.隋唐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
御史台
御史大夫
台院
侍御史
殿院
殿中侍御史
察院
监察御史
三、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3.宋代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包拯,累迁监察御史、知谏院、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宋慈,历任
通判、福建、江西、湖南提点刑狱使;苏东坡曾任杭州通判
三、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中央
御 史 台
地方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5.明清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清:沿袭明代,仍设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
元代监察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监察机构严密
中央 地方 特点
秦汉
隋唐 宋 明 清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
台谏合一
督察院,六科
督察院
(汉)州刺史
道(监察区)
路(监察区):监司
府州:通判
按察使司
①垂直管理,机构独立以轻制重;
②服务于皇权
③监察方式多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点与评价(背诵)
评价:
局限: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三、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立国之基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治国之本 ——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察举制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世官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军功爵制
八股取士
御史大夫
监郡御史
御史
刺史
御史
道
台谏合一
路、通判
督察院、
六科给事中
科道合一
中央:
地方:
实质: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不少在历代反腐倡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这是一条历史经验。
【理论升华】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
(1)监察机构要独立,以保证监察公正。
(2)监察法律、法规要健全,以便依法监察。
(3)要加强对监察机构、监察活动的监督。
(4)严格选任监察官员,以防权力误用和滥用。
(5)监察方式要灵活,以使监察快速、高效。
1.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 )
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
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
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
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课堂巩固
2.东汉后期,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曹魏时期,“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 )
A.开始注重德才和品行
B.完全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改变了贵族血缘政治
D.利于抑制门阀世族的扩张
D
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B
4. 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 )
A.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
C.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
B